小兒退熱中藥柴胡註射液適用於病毒性感冒發熱,肌肉註射見效快。但目前國內中藥註射劑的技術並不成熟,不建議兒童尤其是嬰幼兒使用。鼻腔給藥生物利用度高,藥物吸收快,作用強,使用方便,值得推廣。使用時,將2-3滴柴胡註射液用棉球濕潤滅菌後,塞入雙側鼻腔內;或取適量柴胡註射液,加鼻滴管,半歲以下兒童兩側各滴2滴,7個月至1歲兒童各滴3滴,4歲以上兒童各滴5滴,每30分鐘重復壹次。
紫雪粉清熱解毒,清腸通便,使寶寶的高燒迅速得到控制,且無不良反應。使用時取1片紫雪粉,加適量清水調成稀糊狀,敷於臍窩外,外用傷濕止痛膏固定,每日換藥1次。
風油精能清熱解毒,祛風解表,促進體溫下降。使用時,取風油精1ml,用涼開水20 ~ 30ml調和,摩擦上下肢側面、背部、腋窩、腹股溝、四肢屈曲處7 ~ 8min。15 ~ 20分鐘後再做壹次。但對1月內出生的新生兒禁用,因為會引起新生兒黃疸,甚至損害腦功能。
傷濕止痛膏能疏風清熱,解表退燒,對發燒的寶寶特別有效。使用時,取傷濕止痛膏,塗於兩臂。曲池?穴位上,很快就開始退燒了。
中藥外敷
中藥外敷不僅退燒效果好,而且容易被孩子接受。首先,中醫根據寶寶的病情選用中藥,研成細粉,調成糊狀,外敷於患病部位或特定穴位。
配方1:吳茱萸、牛膝、大黃、梔子各65438±00克,黃連5克,研成細粉。使用時,取適量粉末,用陳醋調勻,敷於雙側湧泉穴(手掌前中部)。如果12小時後不退燒,可以再敷1次。
配方二:生梔子10g,研成細粉,與蛋清調成糊狀,制成藥餅,敷於湧泉穴1,每日1次,每次8小時左右。
配方三:梔子、杏仁、桃仁、大黃各6克,* * *研成細粉,與蛋清混合,外敷於小兒的手掌(勞宮穴)、足心(湧泉穴)、鐘山穴(兩乳頭連線中點),每次每穴2-3克,每日換壹次。
溫馨提示:由於寶寶皮膚嬌嫩,對藥物刺激敏感,如果塗抹後皮膚發紅或起水泡,應及時清除藥物,將皮膚擦洗幹凈。
中藥灌腸劑
冷卻後將中藥湯劑灌入直腸,經腸黏膜吸收,可達到藥物降溫和物理降溫的雙重效果。但是妳需要請醫生在醫院做手術。
快速退燒的方法1,保持家中空氣流通:
如果家裏有空調,保持室溫在25-27℃之間。可以把孩子放在有空調的房間裏,或者用電風扇吹來吹去,讓孩子的體溫慢慢下降,這樣孩子會感覺更舒服。但如果四肢冰涼,瑟瑟發抖,就說明需要保暖,所以要蓋好毯子。
2.脫下太多衣服:
如果寶寶四肢、手腳發熱,全身冒汗,說明熱量需要散熱,可以少穿衣服。
3、溫水浴:
解開寶寶的衣服,用溫水(37℃)毛巾擦遍全身,讓寶寶皮膚的血管擴張,體內的氣體釋放出來。此外,水蒸氣從體表蒸發時,也會吸收身體熱量。
4.使用退熱貼:
有助於散熱,但不建議年齡較小的孩子使用。由於兒童不易轉動身體,冰枕容易造成局部過冷或體溫過低。也可以用退熱貼。退熱貼膠體物質中的水分蒸發時,可以帶走熱量,不會過度冷卻。
5.多喝水:
幫助排汗,防止脫水。水有調節溫度的作用,可以降低體溫,補充寶寶體內流失的水分。
6.使用退燒藥:
當嬰兒中心溫度(肛溫或耳溫)超過38.5℃時,可適度使用退熱水或栓劑。
發燒的原因有哪些?1.感冒發燒。從中醫的角度來說,感冒後,體表皮膚受到風、暑、寒、濕、燥、火等邪氣的阻滯,體內熱氣無法從皮膚毛孔排出,從而引起發燒。
2.消化不良導致發燒。由於飲食不當,食物堆積在腸道內,無法消化,在體內發酵產生熱量,從而引起發燒。這種發燒在嬰兒身上更常見。
3.疲勞和發燒。身體虛弱,心腎功能不好而發熱。比如女性更年期,體質虛弱,容易導致心虛發熱、肝虛等癥狀,這樣的發熱要對癥下藥,不能強行消炎發熱,否則身體會變得更虛弱。
4.淤血阻滯導致發燒。受傷後,體內殘留的瘀血影響人體的血液循環,導致體溫上升,發熱。這種發燒只要活血化瘀就可以了。
5.心情不好導致發燒。過度思考會導致脾臟受損,發燒。只要脹氣緩解,心態平和,發燒就好了。
6.藥物中毒和發燒。壹些藥物的濫用會導致中毒、頭痛、嘔吐、發燒等癥狀。
7.?月中的風?引起發燒。坐月子期間,女人感冒導致發燒。這個時候的感冒和普通感冒不壹樣。為了退燒,必須在祛風的同時調節氣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