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歷代名醫語錄

歷代名醫語錄

第壹,天人合壹

1.我的妻子住在武昌,因為這裏的風氣而成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但也能害萬物,如水能正氣,亦能覆舟。(韓章濟《金匱要略·臟腑經絡續病》)

2.春天在夏天生長,秋天在冬天收獲。(《靈樞順氣壹日分四時》)

3.各種疾病患者最多的是丹慧、天安、賈、。(《靈樞順氣壹日分四時》)

4.陰陽四時是萬物之本。(《蘇文·四齊曲子·靈》)

5.人天生天地之靈,四時之法成。(《蘇文寶明全息論》)

第二,醫療保健

1.春夏養陽,秋冬養陰。(《蘇文·四齊曲子·靈》)

2.方法以陰陽為基礎,以術數、飲食、生活規律為基礎。(《蘇文·古代天真論》)

3.閑著少要,心安理得不怕,孜孜不倦。(《蘇文·古代天真論》)

4.晚上躺著早起,法庭上大步走,慢壹點,這樣才能有野心。(《蘇文·四齊曲子·靈》)

5.精、氣、神被養生專家稱為三寶。(明其士《心腎論》)

6.善於滋補自然的人,先吃,渴了先喝,飯量少,不想多吃。(唐·孫思邈《備急用,守自然於林》)

第三,防患於未然

1.不治病就治病,不治病就亂治病。(《蘇文·四齊曲子·靈》)

2.如果丈夫給沒病的病人治病,他看到的是肝的病,知道肝傳脾,首先要健脾。(韓章濟《金匱要略》)

3.如果妳去工作,妳就不會生病。(《難經·七十七難》)

4.假惡偷風,有時避之,虛,順真氣,藏靈於內,則病安。(《蘇文·古代天真論》)

5.邪氣聚在壹起,氣就空了。(《蘇文評論發燒》)

6.義存在於內,惡不可為。(《蘇文·針灸理論》)

第四,醫德

1.生命最重要,還有壹個寶貝女兒。壹方助之,德不止於此。(唐·孫思邈《備急用序》)

2.大醫生治病的地方,壹定要心態平和,無欲無求。(唐·孫思邈《做好壹千塊錢的準備,做壹個好醫生,要真誠》)

3.大醫精誠(唐孫思邈《做好壹千塊錢的準備。大醫生的誠意》)

4.醫者,生者之心不可少,自私之心不可少。(雲《幼幼新書引論》)

5.不治病,先治我心。(雲《幼幼新書引論》)

6.古人治心,藥到病除。(馮明孟龍《警告的壹般聲明》)

7.藥,仁也。仁者君子必有情。(常《醫法·問病論》)

五、醫學研究

1.勤求古法,博采眾長。(韓章濟《傷寒論序》)

2.對於老公肝的病,用酸補,用苦助,用甜藥調。(韓章濟《金匱要略》)

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然後工欲善其事。為什麽醫生可以開藥方治病?(魏源譯林《世界醫學有效方劑序》)

4.聚會不多,心有靈犀;病不難,但認識清楚。(陳明師公《正宗外科學·潰瘍治療論二》)

5.最重要的是人命,最難的是醫療。(辛《古今醫諫·醫學忠告》)

6.壹邊看壹邊看法律。如果妳把醫學作為壹個士兵,妳會從中學習。(清·劉義仁《醫學傳心術·病因學傅》)

7.生民之何故,非病死而醫死。如果有醫生,如果沒有醫生,不學醫就不學醫。(唐《溫病辨證引論》)

8.醫貴在精,學貴在知,知貴在精,心貴在虛,業貴在專,言貴在表,法貴在活,方貴在純,治貴在巧,效貴在靈,智乎在此,則醫能事。(廉《醫學科學補編·序言》)

9.醫學的好在工藝上是神聖的;醫療的功德在視、聞、問;醫學的研究是以脈方為基礎的。(清·陳·《舒中醫匯編·學醫規範》)

10.《蘇文》是壹部言簡意賅、意味深長的載道之書。(朱元振衡《格致玉論》)

11.不了解仲景之書,光說醫學是不夠的。(趙書《傷寒論》序)

12.壹個醫生活不過三代,卻不服他的藥。(《禮記》)

13.脾胃屬病,最詳者為東原(桂《醫案臨證指南》)。

14.如果妳不是壹個好醫生,妳壹定是壹個好醫生。(邵四時病機介紹)

15.醫學是壹本書,沒有蘇文就沒有論證,沒有本草就沒有主方。(朱元振衡《格致玉論》序)

六、陰陽和五行

1.陰陽,天地之道,萬物之紀,父母之變,生死之源,神明之宅,治病必以此為基礎。(《蘇文·陰陽應象大論》)

2.察陰陽,以陽治陰,以陰治陽,定血氣,守故裏。(《蘇文·陰陽應象大論》)

3.所以重陰必陽,重陽節必陰。(《蘇文·陰陽應象大論》)

4.陰有所含,陽有所守;陽在外,陰也是。(《蘇文·陰陽應象大論》)

5.陰平陽為密,靈為治;陰陽分離,本質絕對。(《蘇文,怒上天》)

6.聞,甜發散為陽,苦溢為陰。(《蘇文·陰陽應象大論》)

7.陰勝陽病,陽勝陰病。(《蘇文·陰陽應象大論》)

8.陽勝則熱,陰勝則寒。(《蘇文·陰陽應象大論》)

9.孤陰不長久,獨陽不能成大器。(金·劉·《蘇文·玄寂原病型火集》)

10.陽常有余,陰常不足。(朱元振衡《局戲》)

11.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氣,陰成形。(《蘇文·陰陽應象大論》)

12.陰中有陰,陽中有陰。(《蘇文金匱要略講話》)

13.生命是有形的,離不開陰陽。(《蘇文寶明全息論》)

七、西藏形象論

1.脾主升清,胃主降濁。(黃青袁宇《蘇雲原胃解》)

2.上升時脾要健,下降時胃要和。(桂《臨證指南·醫案·脾胃》)

3.脾胃是水谷之海。(辛《古今醫鑒瀉》)。

4.肺主氣,腎為氣之根。(張明解賓的《景嶽全書傳錯》)。

5.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引滯,濁陰引五藏;清陽四支,濁陰六院。(《蘇文·陰陽應象大論》)

6.頭聰明,背在胸,腰在腎,膝在筋,骨在髓。(《蘇文·脈至精微論》)

7.人心,君之官,神明在外。(《蘇文·淩嵐密碼理論》)

8.相府之官肺,待節。(《蘇文·淩嵐密碼理論》)

9.肝,將軍之官,謀定而後動。(《蘇文·淩嵐密碼理論》)

10.見義勇為,中正之官,決定怎麽做。(《蘇文·淩嵐密碼理論》)

11.被抓到半山腰的,做官了,開心了。(《蘇文·淩嵐密碼理論》)

12.脾胃,糧倉之宮,五味出。(《蘇文·淩嵐密碼理論》)

13.大腸之人,傳道之官,變化很大。(《蘇文·淩嵐密碼理論》)

14.小腸之人,為收盛之官,實質在外。(《蘇文·淩嵐密碼理論》)

15.腎強官,伎巧。(《蘇文·淩嵐密碼理論》)

16.三焦為定瀆官,水道出。(《蘇文·淩嵐密碼理論》)

17.膀胱,州府之官,津液藏,氣化可出。(《蘇文·淩嵐密碼理論》)

18.肝臟可以看到血液。(《蘇文·武藏代章》)

19.肝體陰陽並用。(清唐宗海,論血證,化濕補肝散)

20.胃是五臟六腑之海。(《靈樞五味五十六》)

21.腦髓、骨、脈、膽、女子細胞,皆土、氣所生,藏於陰而喜土,故藏而不瀉,故稱氣恒之家。(《蘇文五藏別論》)

22.老公的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這五個,因天氣而生,因天氣而不藏,所以被五臟汙染,被稱為傳宗接代之宅,所以不能久留。(《蘇文五藏別論》)

23.五藏,藏精不瀉,飽而不實。(《蘇文五藏別論》)

24.住在六院的人,傳道授業解惑而不遮遮掩掩,所以不能滿。(《蘇文五藏別論》)

25.胃,水谷之海,也是六院之源。(《蘇文五藏別論》)

26.心為汗,肺為淚,肝為淚,脾為涎,腎為涎,意為五液。(《蘇文怡·吳明·齊》)

27.心苦,肺辛,肝酸,脾甜,腎鹹。(《蘇文武藏代》)

28.心與舌相連,心與舌能知五味。(靈樞脈度)

29.心為生命之本,神之變也在面,充盈於血。(《蘇文六段論骯臟形象》)

30.心是五臟六腑的主宰。(《靈樞寇文》)

31.肝氣通目,而肝之眼能辨五色。(靈樞脈度)

32.肝為極之本,魂之家也;它的閃光在爪,飽滿在筋。(《蘇文六段論骯臟形象》)

33.脾喜燥惡濕,喜溫惡寒。(張《臟腑脾方》)

34.脾主胃,為其津液。(蘇文覺倫)

35.肺起源於水上春樹。(王慶·昂《清暑良方》)

36.肺是臟腑之冠。(陳清念祖《醫三字經·咳嗽》)

37.肺為氣之本,神也在。它在頭發裏,也在皮膚裏。(《蘇文六段論骯臟形象》)

38.腎開二陰。(《蘇文金匱要略講話》)

39.腎,主刺,印之本,精。(《蘇文六段論骯臟形象》)

40.腰部是腎的房子。轉不過來,腎就廢了。(《蘇文·脈至精微論》)

41.大腦是骨髓的海洋。(《淩豎亥論》)

42.上焦如霧,中焦如露,下焦如瀆。(靈樞營健康俱樂部)

43.胃是五臟六腑的基礎。(宋《任齋方論病機賦》)

44.五臟六腑之精,皆升於頭,頭為七竅,故頭為靈宅。(張明解斌,經典與疾病)

45.胃,水谷之海,六腑之源。(《蘇文五藏論》)

46.胃是腑,身體是陽,用陰。(唐《傷寒論·溫和焦篇》)。

47.牙齒是腎,牙齦是胃的絡脈。(葉清桂《外生溫暖》)

48.肺為聲之門,腎為聲之根。(宋·楊世英《任齋指論·聲論》)

49.肺主疏泄,腎主納氣,陰陽相交,呼吸和諧。(清·釋壽堂《醫本·聞聲·察陰陽·上》)

50.飲入胃,溢精,輸於脾,消散脾之精,歸肺,通水道,輸於膀胱經。(《蘇文太陰陽明論》)

八、精神氣血

1.那些靈動多彩的人,也是氣場十足。(《蘇文·脈至精微論》)

2.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蘇文·移精變氣》)

3.兩個本質的鬥爭,就叫神。(《靈樞本申》)

4.五臟六腑的本質都是聚焦在目的上的。(《淩舒達混淆論》)

5.抽血者無汗,冒汗者無血。(靈樞營健康俱樂部)

6.頭發是血的時候,血虛就會下降。(丁甘仁《丁甘仁醫案出血》)

7.氣為陽而無形,血為陰而有形。(張明解斌經典與經絡)

8.氣主熱,血主熱。(《二十二難經》)

9.衛氣者,故溫肉,補皮,使其肥,開合之。(靈樞本藏)

10.血氣之人喜暖而惡寒,寒則使其哭,暖則使其消。(《蘇文條·經綸》)

11.陽,精,養心,柔,養筋。(《蘇文,怒上天》)

12.陽有賴於陰,血有賴於氣,所以治血必先理氣,血失必先補氣。(趙明先科《醫透與血證論》)

九。病因學

1.冬天受寒,春天必然生病。(《蘇文·陰陽應象大論》)

2.風是壹切疾病的開始。(《蘇文,怒上天》)

3.風好,多變。(《蘇文峰論》)

4.暑必濕,兩者皆傷氣。(《清代名醫醫案精華》,葉《醫案》)。

5.風傷者,必先患之;被濕氣傷害的人最先遭殃。(《蘇文太陰陽明論》)

6.因為潮濕,頭部被包裹。濕熱不過分,大筋軟短,小筋松弛,軟短有節制,松弛為痿。(《蘇文,怒上天》)

7.怒傷陰,驟喜傷陽。(《蘇文·陰陽應象大論》)

8.悲則氣消。(《蘇文巨痛論》)

9.如果妳感到驚訝,妳就會生氣。(何晴夢瑤《醫氣》)

10.恐懼導致憤怒。(《蘇文巨痛論》)

11.憤怒導致憤怒。(《蘇文巨痛論》)

12.思維導致氣滯。(《蘇文巨痛論》)

13.氣怒傷身,寒熱傷身。(《蘇文·陰陽應象大論》)

14.快樂導致呼吸緩慢。(《蘇文巨痛論》)

15.壹個山谷是繁榮的,但壹個山谷是死的。(高,脾胃學說,仲景《內經》對脾胃的介紹)

16.久傷血,久傷臥,久傷肉,久傷骨,久傷筋。(《蘇文宣明五齊篇》)

17.大多數疾病都是由痰引起的。(王慶昂《湯頭歌姬·祛痰》)

X.發病機理

1.往往是氣有余血不足。(朱元振衡《脈證雜證治》)

2.調和陰陽者自愈。(韓章濟《傷寒論》)

3.極寒生熱,極熱生冷。(《蘇文·陰陽應象大論》)

4.重寒則熱,重熱則寒。(《蘇文·陰陽應象大論》)

5.風勝則動,熱勝則脹,燥勝則燥,寒勝則浮,濕勝則瀉。(《蘇文·陰陽應象大論》)

6.天上有四季五行生長采集,產生冷、熱、濕風。人有五臟六腑,五氣伏,從而產生喜怒哀樂恐懼。(《蘇文·陰陽應象大論》)

7.情傷神,冷熱傷形。(《蘇文·陰陽應象大論》)

8.怒傷陰,暴傷陽。(《蘇文·陰陽應象大論》)

9.情誌不和,寒熱過度,生命不固。(《蘇文·陰陽應象大論》)

10.百病皆因氣生,怒則氣生,喜則氣郁,悲則氣消,恐則氣郁,寒則氣竭,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郁。(《蘇文巨痛論》)

11.風、寒、濕相混,合而為痹。(蘇文畢倫)

12.百病生於風、寒、暑、濕、燥火,化為變化。(《蘇文誌珍大論》)

13.壹切厥滯泄瀉,皆屬下元。(《蘇文誌珍大論》)

14.各種痿證、呼吸困難、嘔吐等都屬於上半部。(《蘇文誌珍大論》)

15.凡禁鼓栗子,如喪,屬火。(《蘇文誌珍大論》)

16.壹切痙強,屬濕。(《蘇文誌珍大論》)

17.所有的逆轉都是火。(《蘇文誌珍大論》)

18.所有的腹脹都是熱。(《蘇文誌珍大論》)

19.越是狂躁,都屬於火。(《蘇文誌珍大論》)

20.所有猛烈的剛性都屬於風。(《蘇文誌珍大論》)

21.百病為聲,鼓如鼓,皆屬熱。(《蘇文誌珍大論》)

22.所有的疾病,腫脹,疼痛和恐怖都屬於火。(《蘇文誌珍大論》)

23.壹切轉動都是猛烈的,水和液體都是渾濁的,都屬於熱。(《蘇文誌珍大論》)

24.壹切病津,清寒,都屬於寒。(《蘇文誌珍大論》)

25.所有的吐酸,都是註射過量而逼出來的,屬於熱。(《蘇文誌珍大論》)

26.陽虛為外寒,陰虛為內熱,陽盛為外熱,陰虛為內寒。(《蘇文條·經綸》)

27.重陰必陽,重陽必陰。(《蘇文·陰陽應象大論》)

28.多余的氣體是火。(朱元振衡《丹溪心法火》)

29.極寒生熱,極熱生冷。(《蘇文·陰陽應象大論》)

30.寒冷導致停滯。(《蘇文巨痛論》)

31.過熱會導致腫脹。(《蘇文·陰陽應象大論》)

十壹、經絡針灸

1.善用針者,以陰引陽,以陽引陰,以左治右,以左治右。(《蘇文·陰陽應象大論》)

2.這次會議的領導者是所有的楊。(宋·《三因——病證方藥與頭痛證》)

3.留腹三裏,尋腰背中,尋第壹項之缺,收收收獲。(明旭峰《針灸大全四宗穴歌》)

4.治痿,獨取陽明。(《蘇文魏論》)

十二、四診

1.善診者,察色脈象,先別陰陽。(《蘇文·陰陽應象大論》)

2.裏面的人在外面。(朱元振衡《丹溪心法》,能夠結合色彩和脈絡就能徹底解決)

3.必須有三種把脈法,即提、按、搜。(原華壽《醫者要義與脈診之道》)

4.春弦夏虹,秋毛冬石。四季和緩,意味著脈象的通暢。(宋·崔《顏淵脈》)

5.患陰病見陽脈者生,患陽病見陰脈者死。(韓張籍《傷寒論·脈診》)

6.脈搏是寶貴的。(清顧松原《顧氏醫鏡,先知格言》)

7.脈有鑰、胃、氣、根,就三個字...這是醫生的解決方案。(青城·郭鵬《醫學認識·脈診與針》)

8.真寒的脈搏會微弱無神;真正的熱脈沖必須平穩而有力。(張明解彬《景嶽全書寒熱篇》)

十三、辨證要點

1.善診者,察色脈象,先別陰陽。(《蘇文·陰陽應象大論》)

2.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蘇文·移精變氣》)

3.所有的風眩都屬於肝。(《蘇文誌珍大論》)

4.所有的寒性疾病都屬於腎。(《蘇文誌珍大論》)

5.所有氣滯都屬於肺。(《蘇文誌珍大論》)

6.所有的濕腫都是脾。(《蘇文誌珍大論》)

7.所有的熱都是火。(《蘇文誌珍大論》)

8.所有的痛苦和傷痛都屬於心。(《蘇文誌珍大論》)

9.邪靈強,精弱。(《蘇文·虛實論總論》)

10.有惡寒,就是有桌牌。(余慶根楚重新定義流行的《傷寒論》)

11.少陽是壹種口苦,咽幹,頭暈的病。(韓張籍《傷寒論·少陽辨證論治》)

12.陰虛為癥,脈細,但嗜睡。(韓章濟《傷寒論·少陰辨證論治》)

13.太陰為病,腹滿嘔吐,不能進食,利己,有時腹痛。(韓張籍《傷寒論·太陰辨證與治》)

14.太陽為病,脈浮,頭強痛,惡寒。(韓張籍《傷寒論·太陽病辨證論治》)

15.陽明病,表證...體熱,自汗,不是惡寒,是惡熱。(韓章濟《傷寒論·陽明辨證論治》)

16.陽明是病,胃家也是如此。(韓章濟《傷寒論·陽明辨證論治》)

17.脾病傷體重。(《蘇文·標本病傳》)

十四、法治

1.不治病,就治不好病。不治療,就會亂。(《蘇文·四齊曲子·靈》)

2.邪風疾如風雨,所以治得好的人對待皮毛、皮膚、筋脈、六腑、五臟。(《蘇文·陰陽應象大論》)

3.若形不足,則以氣溫之;精氣不足,就讓它有味道。(《蘇文·陰陽應象大論》)

4.最高,所以越多。(《蘇文·陰陽應象大論》)

5.下壹個,引而竭。(《蘇文·陰陽應象大論》)

6.吃飽了就會拉肚子。(《蘇文·陰陽應象大論》)

7.有邪靈,漬以為汗。(《蘇文·陰陽應象大論》)

8.如果在皮膚裏,就會出汗。(《蘇文·陰陽應象大論》)

9.傲慢的人會被壓制接受。(《蘇文·陰陽應象大論》)

10.其實就是散了,拉稀了。(《蘇文·陰陽應象大論》)

11.多余的會被抽幹,不足的會被補足。(《蘇文瘧疾理論》)

12.冷的人熱,熱的人冷。(《蘇文誌珍大論》)

13.暖者明,明者暖。(《蘇文誌珍大論》)

14.散者得之,抑者散之。(《蘇文誌珍大論》)

15.幹燥的人滋潤它,焦慮的人減緩它。(《蘇文誌珍大論》)

16.堅強的人堅強,脆弱的人堅強。(《蘇文誌珍大論》)

17.失敗的人彌補,堅強的人彌補。(《蘇文誌珍大論》)

18.讓氣血流動,使之協調,並導致和平。(《蘇文誌珍大論》)

25.微觀的人反其道而行之,甚至從之。(《蘇文誌珍大論》)

26.事務所切割它,客人移走它,勞動者溫暖它。(《蘇文誌珍大論》)

27.結者散,留者攻,幹者滯。(《蘇文誌珍大論》)

28.趕的人慢點,散的人收。(《蘇文誌珍大論》)

29.受苦的人是溫暖的,逃避的人是善良的。驚者平。(《蘇文誌珍大論》)

30.熱用於冷,冷用於熱,用於塞。(《蘇文誌珍大論》)

31.看脈象,知道錯在哪裏,對癥治療。(韓張籍《傷寒論·太陽病辨證論治》)

32.治療必須找到它的根源。(《蘇文·陰陽應象大論》)

33.其實就是瀉,虛就是補。(《蘇文三步九後論》)

34.瀉滿者補虛,熱者得病,寒者留,困者灸,未滿者得。(靈樞經)

35.益火之源消影;強化水之主,制造陽光。(《蘇文誌珍大論》)

36.急則治對象,緩則治對象。(張明傑斌經典與標本)

37.木抑郁,火抑郁,土抑郁,金抑郁,水抑郁。(《蘇文劉鄭源紀大論》)

38.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亡。(李明中字《醫案必讀:腎為先天之源,脾為後天之源》)

39.治愈像羽毛壹樣的燒傷並不容易。(唐《溫病論》)

40.焦如權治下,不重也不重。(唐《溫病論》)

41.用焦慮治療中年疾病,並不太平。(唐《溫病論》)

42.血瘀不去,新血不生。(清唐宗海《血證論:吐血》)

43.出版離熱不遠,進攻離冷不遠。(《蘇文劉鄭源紀大論》)

44.如果身體是燒焦的木炭,汗水就會散去。(《蘇文,怒上天》)

45.形不足,則溫怒;精氣不足,就讓它有味道。(《蘇文·陰陽應象大論》)

46.熱則不道德,鹹則治寒,甜則伴寒,酸則收苦。(《蘇文誌珍大論》)

47.外感法的仲景;內傷法東原;發燒的河流;雜病丹溪。(龔銘乾縣《授時寶·袁遺說》)

十五、藥品處方

1.甘甜漫入陽,酸苦溢入陰,鹹溢入陰,淡味滲入陽。(《蘇文誌珍大論》)

2.滋補湯要煮,瀉藥不要太生。(明·傅《審堯信·宜論用藥》)

3.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蘇文宣明五齊篇》)

4.半夏有三禁,渴家也是血族。(明苗希雍《初醒齋戒醫廣筆,春暖夏熱大法》)

5.附子不辣不姜。(清黃公繡《本草求真幹姜》)

6.石膏如果不是大劑是無效的。(張清惜春《醫熱情涉西錄,傷寒帶潛熱證》)

7.盲目喝丹參和四物湯壹樣。(李明《本草綱目·丹參》)

十六、臨床疾病

1.所有的內臟都會讓人咳嗽,不僅僅是肺。(《蘇文·科倫》)

2.治咳嗽,先治痰;治痰者,下氣為上。(金張蘇園《活法·咳證》)

3.哮喘的病因是肺實,腎虛。(桂氏哮喘臨床指南醫案)

4.哮鳴以聲命名,哮鳴以氣說。(明·於君《藥哮真人真事》)

5.無痰不頭暈。(朱元振衡《丹溪筆法透選》)

6.無虛不能炫,以治虛為主。(張明傑斌《景嶽全書·頭暈》)

7.水腫者,腰部以下腫脹,宜小便;腰部以上腫脹是出汗時的治療方法。(韓章濟《金匱要略·水氣病證治》)

8.痰多者宜溫服。(韓張籍《金匱要略·痰咳同治證》)

9.稠濁者為痰,清稀者為飲。(李明仲子《醫宗必讀痰飲》)

10.脾為痰之源,肺為痰之儲器。(李明仲子《醫宗必讀痰飲》)

11.盜汗為陰虛,自汗為陽虛。(清·蔣涵予《刷花醫鏡·盜汗自汗》)

12.胃不和則不安。(《蘇文逆調論》)

13.苦導致靜,苦導致郁,苦導致郁。(錢等《醫宗金鑒吳梅丸筆記》)

  • 上一篇:泛黃美白法?
  • 下一篇:秋梨膏怎麽吃才是正確的吃法。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