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黑死病在古代是如何治療的?

黑死病在古代是如何治療的?

中世紀,黑死病席卷歐洲。為了防止感染,當時的醫生穿著上蠟的亞麻布或帆布襯衫,頭上戴著黑帽子,戴著鳥嘴狀的口罩,眼睛用透明玻璃保護著,戴著白手套,拿著壹根木棍,用來掀開病人的床單或衣服,或者指導病人如何治療疾病。他們深信這樣的設備可以保護自己免受黑死病的感染。

1.古代鼠疫的病理學及其控制。在中世紀,人們嘗試了各種奇怪的療法來治療黑死病。有些人吃糞便和骨灰,有些人清除黑色腫塊,有些人甚至把活蟾蜍放在胸前。1348年,壹位名叫薄伽丘·奧的佛羅倫薩人首次記載了鼠疫的癥狀:起初是腹股溝或腋下的淋巴腫塊,然後,手臂和大腿等身體部位會出現青黑色皰疹,這也是黑死病名稱的來源。崇禎劉上友在回憶北京的情形時說:“夏秋之際,有壹次大疫,娃娃生了壹個凸起,片刻之間就死了,叫做疙瘩瘟疫。每個人都深受其害。春天又吐血的也死了半天,或者家裏幾個人壹起死了。”“心結”是對淋巴腺鼠疫患者淋巴結腫大的稱呼。疫情發生時,“人的脖子發脹,壹兩天就要死了,叫大頭瘟”,“病人會在腋窩和大腿之間成核,或者吐血輕就死了”。1823年,德國化學家契弗發現了脂肪酸的結構和特性,肥皂就是其中之壹。19年底,制皂業由手工作坊向工業化生產轉變。在黑死病流行的後期,由於肥皂的發明,其感染率下降,最後滅絕。

2.65438+9世紀中醫防治鼠疫概況1890 -1894。甲午戰爭瘟疫流行,主要是民眾自救。中醫是當時的主流醫學,勇敢地站出來應對這種未知而強大的傳染病。壹系列中醫藥防治鼠疫的專著相繼問世,如吳玄沖的《鼠疫防治法》、陳的《鼠疫感染急救》等。

吳玄沖與鼠疫防治法,在病因學上,他認為疫氣來源於地氣,提出同地多城亡,山可避;同宅泥黑濕,可免砌磚灰樓;暗室死於風的可能性較大,而住在廳裏、住在樓裏則可以避免。很多孩子死在同壹個房子裏的原因是他們經常坐在地上或者赤腳踩在地上;其次是女性,因為他們經常住在房間裏,再次是坐著不動和喪偶的男性。可見他看到了陰暗潮濕的地方容易生病的特點。吳宣沖提出了壹些可行的預防和避免方法,生方、熟方、治斑、治癤方。今天熟方的藥材有:大黃、芒硝、枳實、黃柏、犀角、羚羊角、黃連、黃芩、車前草、澤瀉、連翹、王不留行、桃仁、紅花、紫蘑菇、紫花地丁、白子菜等。

羅汝蘭《鼠疫集》改為解毒活血湯。主方為連翹三錢、柴胡、葛根、生地、當歸、赤芍三錢、桃仁、紅花、側柏根和甘草。羅氏也考慮過用生藥代替熟食的方法。比如犀牛角、羚羊角被植物藥替代後,植物占了中醫瘟疫藥的絕大多數。

於《鼠疫解析》記載:“鼠疫又稱核鼠疫,是壹種必見癆的疾病。”清代鄭曉燕撰寫了八篇有關鼠疫的文章,介紹了鼠疫的預防、辨證論治,並附醫案和驗方。

  • 上一篇:安神湯(緩解壓力,促進睡眠)
  • 下一篇:跪姿對瑜伽初學者有好處。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