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暈癥中醫分為以下幾種
腎精虧虛,痰濕凝滯,肝陽上亢,血瘀內阻,氣血不足。
(1)肝陽上亢:頭暈面紅目赤,口苦易怒,肢體麻木震顫嚴重,頭暈頭痛,語言不利,惡心嘔吐,舌紅苔黃,脈數。
治法:平肝潛陽。
處方:天麻10克,鉤藤10克,石決明30克,生牡蠣30克(先炒),赭石30克(先炒),川牛膝10克,益母草10克,黃芩10克。
(2)痰濁阻絡:頭暈頭重,胸悶乏力,食欲不振,偶有吐沫,苔膩,脈滑。
治療:化痰健脾。
處方:半夏10g,白術10g,天麻10g,橙子10g,茯苓10g,生姜2g,大棗6g,甘草6g。
(3)瘀血阻絡:頭暈伴頭痛,局部疼痛,心悸,煩悶,乏力,唇暗或舌有瘀斑,脈澀或細。
治療:活血化瘀,促進再生。
處方:當歸15g,生地15g,桃仁6g,紅花6g,赤芍6g,枳殼10g,柴胡6g,桔梗6g,川芎6g,牛膝6g,天麻6g。
(4)腎精不足:頭暈耳鳴,遺精,腰膝酸軟,神疲乏力,舌淡紅,苔少或無,脈細。
治療:補腎填精。
處方:黨參15g、熟地黃12g、茯苓12g、天冬12g、麥冬12g、柴禾車10g、龜板15g(先炒)、杜仲65433。
10g,女貞子10g,早蓮10g。
(5)氣血不足:活動後頭暈加重,神疲乏力,氣短,面色蒼白,食欲不振,舌質淡胖,脈細或弱。
治療:益氣養血健脾。
處方:人參15g(另煎),黃芪25g,當歸12g,白術12g,茯苓10g,川芎12g,白芍12g,地黃12g。
(6)針刺治療:主要穴位:風池穴、百會穴、唐寅穴、合谷穴、任重穴、睡穴、太沖穴。配穴:惡心嘔吐者加內關、神門、足三裏;耳鳴加颶風,聽力宮,率谷和中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