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湧泉穴
湧泉穴是人體少陰腎經上的重要穴位。它位於足底中線前、中三分之壹的交點處,足趾屈曲時,足底前凹陷。艾灸湧泉穴主要用於治療失眠,對高血壓患者也有壹定療效。
2.掛鈴點
失眠往往與落枕有關,玄中穴是治療落枕的最佳穴位。因為它主髓,而髓與骨相通,所以對虛弱、氣血失調引起的落枕有很好的調節作用。落枕後,通過對航中穴的滾、揉、捏、推等有力刺激,短短十幾分鐘就能感覺到頸部的放松和緩解。
神門穴
方法:取神門穴時,患者應采取坐直、擡掌的姿勢。神門穴位於腕部,腕關節掌側,尺側腕屈肌腱橈側凹陷處。
功效:神門穴主治胸痛、便秘、焦慮、心悸、失眠、食欲不振等癥。此穴是手少陰心經上的重要穴位之壹。
3.心俞穴
方法:取穴壹般可選擇坐位或俯臥位。心俞穴位於人體背部。在第五胸椎棘突下,左右兩側開兩指寬(或約1.5寸)。
功效:心俞穴主要癥狀有:心經和循環系統疾病、胸痛、心悸多動、暈車、頭痛、惡心嘔吐、神經官能癥等。
4.安明
方法:安明在翳風穴與風池穴連線中點處找到耳後顱骨突出部分。在骨下,他能感覺到顱骨與肌肉之間的凹陷,即安明,左邊壹點,右邊壹點。
功效:安神助眠。
5.快速治療失眠的兩種灸法。
溫和灸
穴位:心俞、內關、神門、睡眠。
操作方法:患者取適當體位。施灸者站在患者身旁,點燃艾條的壹端,對準待灸穴位,在距皮膚2~3厘米處熏灸,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無灼痛感。每穴艾灸1.5 ~ 20分鐘,直至患者感覺舒適,局部皮膚發紅。艾灸每天1~2次。
隔姜灸
穴位:心俞、脾俞、膈壩、神門、足三裏。
操作方法:將鮮姜切成約0.3厘米厚的姜片,用針紮幾個孔,放在艾灸點上,用大中艾條點著,放在姜片中央艾灸。如果患者有灼熱感,可將姜片“擡起”離開皮膚片刻,然後立即放下,再進行艾灸治療。壹般每個穴位每次灸5~7強,壹天灸1~2次。
6.有關註意事項
1.要全神貫註,耐心等待,施灸時註意集中,施灸時不要分散註意力,以免移動艾條,停在穴位上,只會傷及皮肉,浪費時間。對於保健艾灸,要長期堅持,偶爾艾灸達不到預期效果。
2.註意體位和穴位的準確性。壹方面,體位要滿足艾灸的需要,同時要註意體位的舒適性和自然性,根據處方找到正確的部位和穴位,保證艾灸的效果。
3.防火。現代人的衣服很多都是化纖、羽絨等質地,容易燃燒。所以在施灸時,壹定要註意防止降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時,防止艾炷滾落。艾條灸完後,可將艾條點燃的壹端塞入直徑略大於艾條直徑的容器內,便於熄滅。
4.註意保暖,防止中暑,因為施灸時要暴露部分體表,冬天註意保暖,夏天天熱要防止中暑。同時註意調節室內溫度,及時打開換氣扇交換新鮮空氣。
5.避免燒傷,防止感染。化膿灸或灸治不當,可能因局部燒傷而生瘡,勿破瘡。如果已經破了,感染了,及時用消炎藥。
6.掌握艾灸的程序,如果穴位多而散,要按照先背部、先胸腹、先四肢、後四肢的順序進行。
7.註意艾灸的時間。有些病壹定要註意艾灸的時間。比如失眠應該是睡前艾灸。飯前和飯後不要空腹施灸。
8.循序漸進,第壹次使用艾灸時,要註意掌握刺激量,先少量、小劑量,如使用小艾條,或灸時間較短、次數較少的強灸。以後加大劑量。不要從大劑量開始。
9.防暈灸。暈灸雖然少見,但壹旦暈,就會引起頭暈、目眩、惡心、面色蒼白、心慌、出汗等。,甚至昏厥。暈灸發生後,立即停止灸,躺下服溫水。
10.註意艾灸溫度的調整。對於皮膚不敏感者或兒童,將食指和中指放在艾灸部位的兩側,感知艾灸部位的溫度,以免灼傷皮膚,效果良好。
11.艾灸應由家屬陪同或監督,以免發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