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64年,楊世英在《任齋直指附錄論》中對癌癥作了更詳細的描述:“患癌者高而深,呈巖洞之狀...毒根深而透穴,多發生於腹部,而多發生於胸、頸或肩或臂,表證昏迷。”其描述符合現代臨床診斷。
因為古人對癌癥的病理和轉移不太了解,只知道癌癥像巖石壹樣,堅硬凹陷,毒根深植體內。在古代,石頭和巖石是常見的,所以加上“病”字就成了“癌”字。
明代《正宗外科學》壹書也談到“唇癌”長在嘴唇上,說它起初像豆子,慢慢長大,質地堅硬,難以治療,認為其誘發原因既有精神焦慮、急躁過度,也有常吃油炸、烤炙等局部因素。
17世紀初的《選擇醫療的準則》壹書也詳細記載了壹例男性乳腺癌,說患者因為幾次“博物館檢查”都沒有通過而抑郁。後來左側乳頭經常流出少量汁液。不久,乳頭旁發現壹個腫塊,逐漸增大,潰爛成巖尖。
擴展數據:
漢語中的“癌”字最早出現在北宋時期壹個俗人寫的《吉煒報》(1170):“癰五例,癌壹例……”。南宋?楊世英在《仁齋直指論》中記載了癌癥的癥狀,附《遺方》卷22《癌癥:
“癌癥患者,高處不勝寒,深山老林,狀如巖洞,疲憊下垂,狀如眼睛。其中,它們是帶藍色的,因為它們是叢生的頭,舌頭是露在外面的。毒根深,穿孔深。男性多在腹部,女性多在乳房,或頸、肩、臂。外證昏迷。”
“巨蟹座”壹詞來源於巖石,巖石是壹種山石,“巖石”壹詞是巖石的常用詞。在古代,巨蟹座、搖滾、搖滾、搖滾都是壹起用的,巨蟹座的本義和發音都和搖滾壹樣。中醫原來常以“巖”字作為病名,指質地堅硬、表面凹凸不平的腫瘤,因形象而得名,如汝嫣(今)
1915“癌”字正式出現在《辭源·中國大辭典》中,解釋為“癌”是壹種惡性腫瘤。但在2001年,中國醫學史雜誌發表了陳綺明的文章《魏繼保書——該病考證》,認為癌癥“不是今天的惡性腫瘤,而是今天無頭壞疽中的深部膿腫”。
百度百科-癌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