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蛇其實就是帶狀皰疹,俗稱纏腰龍、纏蛇瘡、纏腰火丸。潮汕地區常稱飛蛇和飛蛇卵,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ZV感染引起的。VZV最初的感染是水痘或隱性感染,然後VZV潛伏在脊神經後根或腦神經節。
在各種誘發因素的刺激下,潛伏的病毒再次被激活並大量復制,使被侵害的神經節發炎壞死,產生神經痛。同時,VZV可沿外周神經纖維擴散至皮膚,使皮膚產生帶狀皰疹的特征性病變。
典型的臨床表現是在持續3-5天的灼痛前驅期後,出現沿受受累神經節支配的皮膚區域分布的皮膚損害。皮損先表現為潮紅,不久出現小米至黃豆大小的丘疹,呈簇狀分布,不融合,然後迅速轉為水皰,水皰壁緊張有光澤。在病程結束時,水皰幹涸結痂,留下暫時性的蒼白紅斑或色素沈著。
在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中,感染通常涉及單壹皮膚區域,但很少涉及多個皮膚區域。但是,在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如艾滋病、晚期癌癥、化療或長期使用皮質類固醇等。),常累及多個皮膚區域。人們常說:“飛蛇只長在身體的壹邊。如果兩邊都長,就會死。”也有道理。可能是播散型帶狀皰疹患者預後大多較差,所以才有這個民間說法。然而,並不是所有雙側受累的患者都非常危險。如上所述,涉及多個皮膚區域的免疫功能正常的人很少。及時治療和預後大多良好。
臨床上也有特殊類型的帶狀皰疹:①眼部帶狀皰疹②耳部帶狀皰疹,Ramsay-Hunt綜合征伴面癱三聯征③挫折型:僅有紅斑、丘疹,無水皰④無皮疹型⑤播散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