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1037―1101),壹字子瞻,壹字何忠,四川眉山人,嘉湖二年(1057)葬。蘇軾不僅是中國繪畫史上文人畫的倡導者,也是北宋書法的代表人物之壹。
蘇軾《千赤壁賦》部分
現存傳世的書法原作有近30部,其中《治平帖》是早中期最重要的作品,其次是文徵明的《明後記》,是蘇軾三十多歲時所作。到中期,出現了許多著名的作品,如楷書《千赤壁賦》、《祭黃詩若幹首》。行書杜甫的《榿木詩》,黃州的《寒食詩》,還有新年的慶典,兩帖人民來信,都是中期的代表作。
蘇軾的黃州寒食詩
蘇軾晚年的作品相對較少,最著名的是《拜民間老師》、《渡海》、《姜尚》。清代古文濱的後記引用以前的書評“東坡的字,飄逸、婉約、豪放、嚴整、狂傲”來贊美此帖書法之美。蘇軾不計較拙醜書法的得失,在學術創作上獲得了最大的自由,從而成為北宋的書法家。
蘇軾的《渡海驛站》
2.黃庭堅
黃庭堅(1045 ~ 1105)北宋詩人、書法家。字,號谷,號府城翁。洪州汾寧(今江西修水)人。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出自蘇軾家族,他與石齊名,被世人稱為“蘇黃”。與秦觀、晁、並稱為蘇門第四學士。
黃庭堅草書《讀綠蔭帖》
黃庭堅擅長行書和草書,楷書也是他自己的。學書特別推崇王羲之的《蘭亭序》。有壹首贊美楊凝式的詩,可以解釋他修習《蘭亭序》的深刻體會:“天下盡力學蘭亭面,欲換每壹根骨而不用仙丹。誰知洛陽的楊鳳子寫作時去了伍肆酒吧。”這離不開他對王羲之書法學習的深刻理解。
黃庭堅的行書《與田敏知人生書》
黃庭堅的草書是周嶽的。蘇軾視周為“危劣”,米芾視周為“剛健淩厲”。黃庭堅後來在《書談》中表達了他的書法和書法思想成熟後對周嶽書法的看法:“王的《蘭亭》、《樂毅論》,蔔雍的禪師,周三的《錢文》,都很精彩,同時又很會用筆。
黃庭堅《席草書筆記》
3.米菲
米芾(1050-1107),字章,北宋著名畫家、收藏家。原籍太原,遷居襄陽,人稱“米襄陽”。宣和年間,人趙,是書畫博士。
米菲《苕溪詩集》
米菲擅長詩歌和寫作,尤其擅長書畫。篆、隸、行、草、楷都可以,尤其是草書。費子雲研究過各種流派,但從他的作品來看,最多的是王獻之和石智勇。他的書酣暢淋漓,飄逸精彩,晚年的書法技巧也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米芾傳世的墨跡主要有《苕溪詩集》、《舒素帖》、《方圓安吉》、《馬天賦》等,其中不乏韓雜的雜文。
米菲的舒素帖
蘇軾說,米芾的書法“淡定而快樂,不僅配得上與王鐘相提並論。”黃稱米芾書法:“似利劍(石金)陣,強弩射千裏,全擋。書法家的筆法也差。”有“宋四家”之稱的蘇軾和黃山谷對米芾評價頗高。
米菲的《方圓安吉》
《宋史》說米芾書法:“浸於飛時,得王獻之筆法,尤動時,至混沌難辨……”宣和說:“學書法,以詩追李白,學史傳宗,學石。晚年他進進出出循規蹈矩,說‘好書只有壹本,我有四張獨特的臉’。寸紙人物,人爭賣之,以為難得。”
米菲的《馬天賦》
4.蔡祥
蔡祥(1012-1067),本名莫峻,福建仙遊人,官直至端明殿學士。蔡襄的書法蒼勁凝重,古樸婉約,自成壹家。展出蔡襄的書法時,突然覺得臉上有壹縷春風,充滿了華麗的溫雅氣息。構詞組合得心應手,極其自然,文筆如行雲流水,呈現出壹種優美蒼勁的狀態。
蔡襄的《程心唐紙腳小牛》
蔡襄師從王羲之、顏真卿、劉公權學習書法。前人在評論蔡襄的書法時,都認為其“形似晉唐”。如元代倪雲林曾說:“蔡公書法有六朝唐風,國粹如玉。”他的行書《程心唐智尺杜燦》被認為是蔡襄傳世墨跡中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此劇清麗恬靜,頗有晉唐人風韻。
蔡襄的《大雁帖》
蔡襄不是該校的碩士。整體來看,他的書法還是遵守晉唐規律的,創新意識略遜壹籌。明代徐青藤評蔡襄書雲:“蔡襄書近二王,其短略俗。幹凈、均勻是它的長處。”指出蔡襄書法的優缺點。蔡襄當然不是壹個有著全新風格的大師,但卻是宋代書法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人物。他以自己完整的書法成就,在晉唐律例和宋人趣味之間架起了壹座技術橋梁,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引起了後人的關註。
蔡襄的《夏日郵報》
親愛的,我喜歡記得關註百家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