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是芳香健胃祛濕的主要藥物。藿香和飛機草的配伍來源於《時令病論》,功效相似,均有燥濕解表止嘔的功效。衛蘭佩對脾經濕熱之口甜膩、生津止渴效果最好,砂仁祛濕健脾效果明顯。三味用於中焦濕濁型胃炎,表現為胃脘痞滿,口悶悶,或口中有腥臭濁氣,四肢乏力,脈沈緩,舌白膩等。,見效快。輕微加減對上消化道疾病還是挺有效的。
二、代花、厚樸花、佛手(芳香華三湯)
三花都是理氣解郁的芳香藥物。代花傾向於開胃寬胸,厚樸花傾向於理氣消脹,佛手傾向於緩解肝胃郁結。三味藥合用,對肝胃氣郁於胸脅上腹部,感到悶痛,食後有阻滯難消化之感者,有多重功效。三味泡水不泡茶,有消腫減肥的功效。
三、大麥芽、米芽、谷芽(開胃三亞飲)
三亞還有壹種芳香氣味,可以疏肝健脾,刺激食欲。麥芽是消食藥,但有明顯的疏肝作用。米芽的作用類似麥芽,有助於消化,但藥性溫和;谷芽指的是北方小米的芽,性溫溫和,有安神的作用。三味藥合用,能舒達肝氣,增進食欲,有溫化濕的功效。
四、半夏、黃連、黃芩(苦及苦粉)
這三味藥是半夏瀉心湯的君臣藥,是苦與苦的代表組合,是苦寒與苦溫的對立配伍。具有辛、濕、濁、苦、熱、邪的功效。這三味藥是感覺心口脹滿、隱痛、全身惡心、舌苔濕膩者的必備藥物。只是其用量要看濕熱孰輕孰重,孰輕孰重,以舌苔為準繩。
五、竹茹、生姜、蘆根(衛青三味湯)
這三味是清胃降逆的結合。善用竹茹清胃止嘔,而不是過去單純的清肺化痰;蘆葦有明顯的清胃生津作用。胃熱引起的呃逆嘔吐,常服竹茹30克,蘆根30克,對胃熱的逆轉有明顯效果。但是竹茹有壹個稍顯劣勢,就是切胃氣。加入溫心枳姜不僅可以加強不利影響,還可以防止竹茹削減胃氣。
六、砂仁、豆蔻、丁香(開胃健脾方)
這三種味道都有芳香氣味。砂仁和豆蔻功效相似,都有祛濕行氣、溫補止嘔的作用。丁香為溫中降逆之藥,對胃寒引起的嘔吐、呃逆、噯氣有益。三味藥合用對中焦寒濕引起的胃痛、全身惡心、呃逆、嘔吐有較好的療效。
七、青皮、陳皮、大肚皮(李奇三皮飲)
這三味是理氣消脹的。青皮疏肝,陳皮調脾,大肚皮行氣達三焦。腹脹疼痛者,以青皮為主藥;陳皮是胃脘痛患者的主要用藥。對於腹脹疼痛的患者,主藥是大腹皮。三味結合,在理氣的基礎上,有健脾開胃的功效。服用後經常會有腸鳴音和呼吸低沈的感覺。
八、雞內金、雞屎藤、神曲(吉爾神曲)
這三味是健胃消食的藥。雞內金這種消化化石是民間公認的,神曲在消化方面的作用比較強,特別是對於孩子吃多了消化不了,晚上睡不好,感冒了,應該首選神曲。雞矢藤是壹種非常好的助消化劑。三味藥可研末或煎服,老人小孩服用效果更佳。
九、神曲、山楂、大麥芽(三鮮飲)
這三種口味被稱為“三鮮飲”,在廣大農村幾乎家喻戶曉,是健胃消食的常用品。只是三味功效不同,神曲消面積,山楂消肉,麥芽消果。有的地方加雞內金,稱為“四散”,消化效果更強。但對於年老體弱者,也要補充壹些健脾的藥物,如白術、山藥、陳皮、白扁豆等。,防止它消失。
X.黃連、吳茱萸、刀豆(左金豆豆湯)
黃連、吳茱萸為左金丸,苦寒苦溫合,清肝暖胃合。主藥是黃連,“實為肅子”。瀉心火就是清肝火。如果肝火不過盛,胃痛、嘔吐、嘈雜吞酸會自行消失。但苦寒會傷胃氣,所以用吳茱萸幫助溫補黃連的苦寒,也有暖胃暖肝的功效。刀豆具有溫中降氣、和胃降逆的功效。三味藥合用,具有清熱降逆和胃的功效。
十壹、薏苡仁、砂仁、陽春砂(三仁花石粉)
這三味取“三仁湯”之意,用砂仁代替杏仁。薏苡健脾滲濕,砂仁醒脾祛濕,三味合在壹起,藥性比較溫。脾濕、氣滯、中焦濕之證,食之不爽,口悶悶,或口臭濁,各有好效。薏苡仁用量較大,其他兩種成分較小。
十二、黃連、幹姜、半夏(清瘟降逆湯)
這三味是張仲景的半夏瀉心湯和黃連湯的主藥,是苦與苦的代表性組合。黃連苦寒清熱,幹姜辛溫,半夏苦寒溫燥。濕熱皆積於中焦,升降失序,食欲失和。癥狀為腹脹、全身惡心、頻繁打嗝、食欲不振、胃灼熱、泛酸、舌苔白色或黃色油膩。這三種味道是對綜合癥的作用。
十三、馬齒莧、生山楂、白頭翁(止痢飲)
本方是治療農村痢疾的經驗方,主治紅白痢。效果的關鍵是劑量,每顆藥要在30克以上。馬齒莧可治白痢,生山楂可治紅痢,白頭翁可治紅白痢。壹般兩三劑就見效了。
十四、炒山楂、肉豆蔻、石榴皮(止瀉粉)
這三味用於結腸炎慢性腹瀉,炒山楂健脾止瀉,肉豆蔻強腎止瀉,石榴皮止瀉,潰瘍性結腸炎可加白芨、仙鶴草。也可在湯劑中加入錫粉,口服。此方是已故中原名醫郭少芬先生的經驗方,已傳三代。雖然藥味少,但療效顯著。
十五、垂盆草、敗醬草、生甘草(三草降酶湯)
這幾年轉氨酶上升了很多。用這三味藥清熱解毒,中和中焦,服用壹兩個月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垂盆草善“利水排膿”,敗醬草善“破結排膿”,甘草善解毒中焦;身體好的人,用量更大,降酶效果更快。
十六、百合、烏藥、甘草(百合烏藥甘草湯)
也就是百合五道湯壹味的舔甘草。百合五道湯出自陳修園《時代之歌》。原方主要用於“燒心,諸藥無效也是氣痛。”原百合為壹兩,根藥為三錢,重在通氣和血。甘草。是補充的,表示緊急和適度。劑量多為10至15g。用於上腹痛或胃充血,但燒心不吞酸的患者。這個藥方平和有效。
十七、薏苡仁、附子、敗醬草(薏苡仁附子敗醬草粉)
薏苡仁附子敗醬散出自《金匱要略》,最初用於治療腸癰。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於下焦所致的疾病,如腸癰、盆腔炎、結腸炎、囊腫、前列腺增生等。薏苡仁、敗醬草用量可較大;附子要少量使用。
18.白術、決明子和火麻仁(健脾通便湯)
用這三種口味治療便秘,往往能取得很好的效果。生白術健脾潤腸,促進大腸蠕動,為動力藥;決明子和火麻仁富含油脂,是潤腸藥物。這三種口味,大量使用,見效快;對成人或兒童便秘有很好的效果;如果便秘難治,可以加牽牛花。
十九。防風、蓽茇、木香(益氣常寬飲料)
這三味藥是治療慢性胃腸炎氣滯證的主要方劑。表現為:腹脹、腸鳴音、過分囂張。防風和蓽茇的配伍,可以清除腸道內的腐臭氣體,特別適合腸鳴頻繁、氣盛者。木香理氣解郁,有健脾開胃的功效。三味藥合用,具有明顯的調理脾胃之氣、消脹散結的作用。
二十、九香蟲、木香和香附(三香止痛散)
三香止痛散。木香和香附常用於理氣止痛。木香傾向於化滯健脾,香附傾向於行氣活血,常用於婦科。九香蟲是溫陽行氣的止痛劑。有人用九香蟲和白芷代替麝香止痛,可見止痛效果非同壹般。三味藥合用用於腹痛、脅痛,見效快。但陽亢者,須與潛陽藥同用,以防陰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