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清熱解毒,涼血祛斑。
處方:犀角地黃湯合五味消毒飲。
生地30g、赤芍20g、牡丹皮20g、金銀花30g、連翹20g、蒲公英20g、紫花地丁20g、野菊花10g、石膏30g、紫草20g、玄參20g、白花蛇舌草30g、水牛角粉5g(洗凈)。
加減:神誌不清者,加安宮牛黃丸或紫雪丹;驚風者,加羚羊粉、鉤藤、珍珠母;對於鼻出血和肌出血患者,側柏葉、地榆、三七等。可以添加。
(2)陰虛內熱:主要癥狀:持續低熱或午後、夜間潮熱,或中度發熱,時高時低,面部或四肢有斑,腰膝酸軟,頭暈耳鳴,五官心煩,口幹咽幹,盜汗,脫發,月經後期,小便短赤或閉經,大便幹燥,舌紅,苔少或薄或黃,脈弦。
治療:滋陰清熱,解毒透邪。
處方:青蒿鱉甲湯。
青蒿15g、鱉甲15g(先炒)、生地30g、知母12g、牡丹皮20g、女貞子15g、墨旱蓮20g、玄參20g、麥冬20g、柴胡15g、白薇15g、枸杞。
加減:腰膝酸痛加山茱萸、川牛膝、狗脊;關節痛加秦艽、鐵皮石斛;盜汗、五官心煩、黃柏、牡蠣;炒棗仁、何首烏、合歡皮、珍珠母等。
(3)氣陰兩虛:主要癥狀:全身乏力,納差,精神萎靡,心悸氣短,運動後加重,腰酸背痛,脫發,口幹,經常惡寒,自汗盜汗,大便幹燥,舌質淡或紅,舌苔薄白,脈細或細。
治療:益氣養陰。
方藥:生脈散合增液湯、補中益氣湯。
西洋參10g(單煎混合)、麥冬20g、五味子10g、黃芪30g、陳皮12g、當歸12g、玄參20g、生地15g、何首烏20g、枸杞子15g、山茱萸18g。
加減:畏寒自汗盜汗者加牡蠣、浮小麥、麻黃根;腰疼脫發者加川牛膝、菟絲子、狗脊;心悸氣短,脈細數者,可與炙甘草湯同用。
(4)風濕性關節痛:主要癥狀:四肢肌肉、關節遊走疼痛不適,或多關節腫脹、發熱、疼痛,不能觸及,屈伸不利,可伴有發熱、鮮紅疹或夾瘀發紫,舌紅苔薄白或黃燥,脈滑。
治法:祛風除濕,清熱和營。
處方:獨活寄生湯、四妙散、白虎桂枝湯。
獨活20克,桑寄生30克,蒼術12克,黃柏12克,薏苡仁30克,川牛膝20克,石膏30克,知母12克,桂枝10克,秦艽12克,土茯苓30克,川芎12克。
加減:關節腫脹明顯者加車前草、豬苓、澤瀉;發熱患者加金銀花、連翹、蒲公英、板藍根;紅疹鮮紅者,加生地、丹皮、水牛角粉;丹參、雞血藤、澤蘭等。可添加到深色皮疹或伴有冷紫色四肢的患者。
(5)肝郁血瘀:主要癥狀:面或手足有紅斑,色暗,肋部腫脹或刺痛,胸膈脹滿,腹脹,納差,或肋下有腫塊,黃疸,或惡心,噯氣,頭暈失眠,婦女月經不調甚至閉經,舌紫暗有瘀斑或瘀點,脈細或沈澀。
治療:疏肝解郁,活血化瘀。
處方:柴胡疏肝散。
柴胡24g、枳殼10g、白芍12g、香附10g、當歸12g、桃仁10g、赤芍15g、牡丹皮12g、延胡索15g、丹參20g。
加減:對於疑病癥,增加黃沖丸;對於黃疸,加入茵陳、半枝蓮、垂盆草、熟大黃;腹脹泛邪加半夏、陳皮、厚樸;茜草、白茅根、地榆等。紅斑隱現或伴有嘔吐和皮膚斑點的患者可添加。
(6)邪毒犯心:主要癥狀:心悸、自汗氣短、胸悶胸痛、心煩乏力、失眠多夢、面部或軀幹四肢出現紅色或暗紅色紅斑,或反復發熱、面色晦暗、口唇發紫、畏寒肢痛;如果病情進壹步發展,會導致四肢發冷,面色蒼白,呼吸困難,煩躁不安,脈細或澀,甚至出汗,四肢冰冷,脈斷腸。
治療:養心安神,活血解毒。
處方:天王補心丹、丹參飲。
太子參30g、麥冬20g、天冬20g、五味子10g、丹參20g、當歸12g、生地15g、玄參20g、酸棗仁30g、檀香10g、郁金12g、炙甘草10g、川芎65438。
加減:胸悶胸痛者,加瓜蔞薤白或冠心蘇合丸或蕭肅救心丸;面色晦暗、唇紫、呼吸困難者加五加皮、痱子;咳嗽者加桑白皮、百部炙、重樓;對於陽虛、四肢冰冷、汗出如註、脈微斷腸者,應緊急加服紅參或白參,劑量在10 ~ 15g以上,或用參附龍牧湯或參附註射液搶救治療。
(7)脾腎陽虛:主要癥狀:面部及四肢尤其是下肢水腫,腰膝酸軟,四肢冰涼,面色萎黃,精神萎靡,脘腹脹滿,食少尿少。嚴重者可出現懸飲、小便失禁、胸悶氣短、不能平臥、喘息咳嗽或腹脹、心慌氣短、舌苔肥嫩等。
治法:溫腎健脾,理氣活水。
處方:附子理中湯合濟生腎氣丸。
熟附子12g、肉桂6g、黨參20g、黃芪30g、白術12g、熟地黃20g、山茱萸12g、山藥15g、茯苓20g、澤瀉20g、車前草20g(包)和川牛膝20g。
加減:全身腫脹明顯者,加豬苓、赤小豆、萆薢;對於酒後咳嗽者,加入麻黃、葶藶子、白芥子;對於腹脹和腹部大如鼓的患者,加大肚皮、仙人頭和韓;對於少尿、尿失禁患者,應加用淫羊藿、肉桂散(壹般用1 ~ 2g服用)或西醫對癥治療進行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