菘藍屬十字花科菘藍屬植物。其幹燥根為菘藍(別名菘藍),葉為菘藍葉。鮮葉制成的深藍色粉末為青黛,均為常用中藥,具有清熱解毒、涼血的功效。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乙型肝炎、甲型肝炎、肺炎、丹毒、熱毒、昏厥吐血、咽喉腫痛、目赤等有壹定療效。隨著歷史的不斷發展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板藍根在治療疾病和預防疾病方面的應用範圍也在不斷擴大。對氣候適應性強,喜溫暖和陽光,耐寒、耐旱、怕澇。菘藍是草本植物,耐肥性和喜肥性強,肥沃深厚的土壤是菘藍生長發育的必要條件。對土壤條件要求不嚴格,以疏松、肥沃、濕潤的沙土為佳。壹般沙土或微堿性土壤均可種植,pH 6.5 ~ 8的土壤均可適應。其高效栽培技術要點如下:
壹.土地選擇和準備
菘藍是壹種深根植物,主根長40 ~ 50 cm。應選擇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土壤肥沃疏松、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的砂壤土。粘土、鹽堿地、澇窪地、白漿土不適宜種植。過沙、過粘、低窪地長勢不佳,易分枝。板藍根不適合在低溫澇地上種植,澇後容易爛根。為了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宜用禾本科和豆科植物進行壟作。施底肥,每667平方米施基肥(有機肥和腐熟肥)2000-3000公斤,過磷酸鈣50公斤,硫酸鉀30公斤,尿素20公斤。將肥料撒勻,深翻20-30cm,至細後耙平,做出1.2 ~ 1.5m寬的邊框待用。(北部邊界要平,南部邊界要高,容易排水。邊界寬度為1.5 ~ 1.8m,邊界高度為20 ~ 30cm,工作通道寬30cm,周圍應設置排水溝。)地幹了就澆水,等表土稍幹松了再播種。
第二,播種
(種子特征:莢果長圓形,扁平有翅,長13.2 ~ 18.4毫米,寬3.5 ~ 4.9毫米,厚1.3 ~ 1.9毫米,表面稍有光澤。頂端略凹或截短,基部逐漸變窄,有殘留果梗或果梗痕跡;兩邊各有壹條中間棱,中間是壹條長長的橢圓形隆起,內含1粒種子。種子橢圓形,長3.2 ~ 3.8毫米,寬1.0 ~ 1.2毫米,表面黃褐色,基部有小而尖的柄,兩側有明顯的縱溝(胚根與子葉間形成的標記)和不明顯的縱溝(兩片子葉間形成的標記)。胚彎曲,黃色,油狀,胚根圓柱形,具2子葉,背面靠胚根。千粒重為10.2克)
菘藍種子發芽率約為70%,在16℃ ~ 30℃發芽良好。生產上可春播或夏播,春播3月下旬至4月上旬(清明節前後,但不晚於谷雨節),夏播5月下旬,不晚於6月(播穗前後)。早春播種,地膜覆蓋,有利於菘藍提早出苗,提高產量。播種前對種子進行處理,用40度溫水浸泡24小時,撈出,表層晾幹,7-10天即可出苗。使用鉆孔方法。先在畦埂上劃1-2cm左右的淺溝,行距20-25 cm,浸種後排水。保持土壤濕潤,保證全苗。。在18 ~ 20℃的溫度下,壹周內即可出苗,在25 ~ 30℃的溫度下,3 ~ 5天即可出苗。種子也可以在秋季和8 ~ 9月播種。夏季廣播。次年3月開始抽薹出芽,4月開始開花,6月果實成熟。整個生長期約為9 ~ 11個月。在壹些產區將菘藍與糧食作物或蔬菜間作,可以充分利用土地,增加收入。)
第三,現場管理
播種後要註意觀察。當覆蓋著塑料薄膜的植物有70%出苗時,我們可以揭開塑料薄膜,進行淺鋤,清除小雜草。苗高3 ~ 5 cm時要間苗,要連根拔除。不要拔苗,防止再生,影響生長。去掉小苗和弱苗,保留壯苗,苗距4 ~ 6cm;苗間雜草要聯合拔除。定苗後及時培育,壹般鏟三遍。當苗高7 ~ 10 cm時,定苗(株距6 ~ 10 cm)。苗距過密時,根小,葉不厚;苗距過大,主根易分枝,須根多,條索不直,產量降低。定苗後,根據植株生長情況,適宜追施1倍人糞或化肥,6月下旬雨季每667平方米追施磷酸鈣20公斤,周圍加深溝,便於及時排水,避免根腐。如遇多雨幹燥天氣,早晚澆水,以保證幼苗的出苗和幼苗的生長發育,並避免陽光暴曬。追肥,追肥在根側,結合出行覆蓋肥料防止流失。雨季來臨,註意排水,防止水爛根。
定苗後,根據板藍根的生長情況,可施壹次人糞便或無機肥。每割壹次大青葉,都要註意重施糞肥,促進跟部生長,增加產量。可噴施葉面肥,最好是0.2%磷酸二氫鉀,生長中後期2 ~ 3次。幹旱時註意澆水,以利於板藍根的正常生長,每天早晚都可以做,記得在陽光下做。雨季註意排水,長時間積水,板藍根容易腐爛,導致減產。
在收獲大青葉的情況下,每年應追肥三次。第壹次追肥後,667平方米追施尿素10-12公斤,行間開溝,遇旱澆水;第二次和第三次是在收獲葉片後立即追肥。
主要收獲板藍根的,旺長期不剪葉,30-40斤餅肥可以少施氮肥追肥。
6月上旬至7月下旬,每畝追施銨10公斤、過磷酸鈣12公斤,混合後行間撒施,施完後澆水。每667平方米追施尿素10 ~ 15公斤或磷酸二銨10公斤,行間開溝追肥,然後埋地澆水。
第四,蟲害控制
(壹種疾病)
1.霜黴病
3-4月開始,尤其是春夏雨季,危害嚴重,主要危害葉柄和葉片。發病初期,葉片上出現黃色和白色斑點,葉背出現厚厚的霜狀斑點。隨著病程的發展,葉片變黃,最後變褐變幹,導致植株死亡。防治方法:(1)農業防治,合理密植,清理田間,處理病株。減少土壤水分發現病株,及時拔除,集中焚燒或深埋,減少病原體;(2)留茬時與禾本科作物合理輪作;(3)發病初期用40%磷酸乙酯200-300倍液噴灑,每7-10天壹次,連續2-3次。或用50%多菌靈800 ~ 1000倍液或40%多菌靈800倍液噴霧防治。或者用波爾多液1:1:100噴灑。葉面和背面均勻噴灑,1次,7-10天,連續噴灑3天;也可噴施500倍的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噴灑3-4次。
2.核盤菌
4月份開始,6-7月份陰雨高溫嚴重。這種疾病危害整株植物,並從土壤中傳播。發病初期,莖基或莖葉被水浸泡,淺褐色,周圍有不明顯的病斑,最後腐爛,有黑色菌核,看起來像老鼠屎。導致苗崩。防治方法:(1)水旱輪作或禾本科輪作;(2)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鉀肥,覆蓋塑料薄膜防止孢子釋放,減少病源,提高植物抗病能力;(3)發病初期,用1000倍液噴施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每7 ~ 10天1次,連續2 ~ 3次。噴藥的時候要把重點放在植物莖的基部和地面。將石灰-硫磺混合物應用於植物基底。
3.白銹病
這種疾病主要影響十字花科植物的葉子。病葉表面出現小綠點,病斑破裂後散有白色粉末。防治方法:(1)合理密植,加強水肥管理,降低田間濕度,提高植物抗病能力;(2)清潔農村;(3)發病初期用50%三唑酮400-600倍液噴灑,每7-10天壹次,連續2-3次。
4.白粉病
危害葉柄。葉片有黃綠色小斑點和白色絮狀物,葉背突出,葉片變褐死亡。
防控方法輪作前不選擇十字花科作物;用生物農藥2%農抗120水溶液或1%武夷黴素水溶液噴灑150次,每隔7-10天噴灑1次,連續防治2-3次。
5.根腐病
發病初期,葉子會變黃、枯萎、脫落。根腐,腐臭氣味,植物死亡。防治方法:選擇排水良好的地塊進行種植,雨季註意排水;發病初期用5%石灰水灌溉;生長期發現的病株被拔掉燒掉,撒石灰在土裏消毒。發病初期用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淋點,拔除病株。
(2)蟲害
1.地下害蟲控制。
清理田間和地面的雜草,切斷害蟲的棲息地和孳生地。在翻耕前,可使用50%辛硫磷乳油800倍,將100克炒制好的玉米糝和麥麩撒在地上,翻耕時可翻入地裏,從而殺滅地下嚙齒動物和蠐螬。
2.菜粉蝶
其幼蟲俗稱菜青蟲,偏食十字花科植物。自五月以來,它破壞了嫩葉,咬它們,把它們吃成缺失的部分。6月危害嚴重,葉片可被吃光,只剩下葉脈和葉柄,嚴重影響產量和品質。防治方法:(1)清除田間雜草和病葉,減少蟲源,翻地,減少越冬場所;(2)田間設置黑光燈誘殺成蟲;(3) 90%敵百蟲可用800倍液連續噴灑兩次。或使用生物農藥BT乳劑,每畝200-250克。
3.蚜蟲
主要危害十字花科植物,被害後嚴重脫水、卷曲、扭曲、變黃。菘藍壹般在春季危害新芽,使其萎縮無法開花,影響種子產量。危害菘藍葉背,吸葉汁,使葉變黃,縮葉。
防治方法:40%樂果乳劑可噴2000倍液,防治效果好。殺蟲劑可用於預防和治療。發現了食葉害蟲和蝴蝶,並用萊斯本乳油進行了處理。蚜蟲噴施1.5%二果粉,早晨露水還未幹時每667平方米1500克。
五、收獲和種子保存
葉子收割
菘藍春播,采收加工以采收菘藍葉為主,壹年可采收葉2-3次。晴天第壹次采收在6月中旬(遮陽棚前後),此時苗高20 cm左右,留茬2-3 cm,以利於新葉;第二茬在立秋之前,第三茬在夏季和千禧年之間的八月下旬。夏季炎熱季節不宜收割,以免造成成片死亡。
平面根
板藍根以采收為主,生長期不剪葉或只剪壹次葉。板藍根要在6月下旬5438+10月地上部分枯萎時采收刨平,晴天挖,避免切根。先用鏟子在地界邊挖壹條60厘米深的溝,沿溝挖出樹根,抖落泥土,剪去莖葉,曬幹入藥。每畝可產幹板藍根300-400公斤。避免挖掉主根。刨好的筐根曬幹至六七成,去土,紮成小捆,再曬幹至全幹,即為商品板藍根。根據板藍根有效成分的高低,適時采收。實驗表明,板藍根在6月5438+2月含量最高。因此,在初霜後的6月中下旬5438+2月采收,可獲得有效成分含量高、質量好的板藍根。因此,在此期間選擇幾個晴天收獲板藍根。先把鐮刀貼地2-3厘米的地方的葉子剪掉,以免傷到葦頭,把剪下的葉子撿起來,然後從畦頭挖根,用鐵鍬或鎬壹次挖壹株,挑壹株,挖完整根。註意不要切斷根部,以免降低根部質量。
種子保留技術
可以在春季或夏季播種菘藍,交替種植,留種;越冬也可秋季播種,9月初播種,出苗後露地越冬。以上方法都是在第二年的5-6月份收獲種子,促進莖葉生長,以獲得籽粒飽滿、品質優良的種子。冬前采挖春夏種植的菘藍時,選擇無病健壯的根移植到留種地,行距3cm×40cm,留地選在有遮擋、排水良好、陽光充足的地方。第二年種樹時加強肥水管理,適當施些磷鉀肥。當種子在5月和6月從黃色變成黑色時,整株植物被切割、幹燥和脫粒。也可以在挖菘藍時留下壹些植株不挖,自然越冬采種。如留茬關系、秋播越冬苗等也可采用,促進次年正常結實。已經結籽的板藍根木質化了,不能入藥。種田管理:春季種植的菘藍當年不能開花結果,必須經過低溫才能收獲種子。有以下兩種方法:壹是在6月下旬菘藍采收時,選擇粗壯光滑、無病蟲害的主根,移植到采種圃加強管理,6月份用馬糞覆蓋,保持種子在5月底至次年6月初成熟,並選擇飽滿的種子用於次年繁殖。二、選擇陽光充足、土地肥沃的地塊在8月播種,此時苗高可達30厘米左右。入冬前充分施肥澆水,促進幼苗生長。第二年返青後,分兩次苗,按30-40 cm行距留苗。4月中下旬開花,5-6月可收獲種子。菘藍的根已收過種子,不宜入藥。
6.板藍根和大青葉的初加工
1.板藍根初加工:將挖好的板藍根去臟、去葦頭、去莖葉,鋪在葦席上晾曬至七八成幹(晾曬時要勤翻),然後紮成小捆,晾幹完全,裝袋或袋裝存放。最好是根直、粗、實、粉狀的。在幹燥過程中,防止雨淋和黴變,減少板藍根的產量。
2.大青葉初加工:大青葉運回打谷場後,陰幹或曬幹。如果是陰幹,就要在通風處搭起遮蔭棚,將板藍根的葉子紮成小手掛在棚裏陰幹;如果是曬幹,要放在蘆葦墊上,經常翻動,使其均勻幹燥。無論是陰幹還是曬幹,都要防雨防露,防止發黴。葉子大,幹凈,完整,深綠色,有黴味。
半夏的市場現狀及栽培技術
泰興農學院
壹、半夏種植的市場現狀
半夏是傳統中藥材,以塊莖入藥。具有燥濕化痰、減少不良反應、止嘔散結等功效。用於治療痰多咳喘、痰多頭暈心悸、痰厥頭痛、嘔吐惡心、胸中脹滿、梅核氣。目前學者發現半夏具有抗腫瘤、降血脂等特殊功效。近年來,我國半夏的年需求量在5000噸-6000噸之間,而野生品種的量只能滿足1/3。市場缺口大,價格連年上漲。泰興產半夏,俗稱“野芋頭”。半夏種植效益高,經濟價值是糧食作物和壹些中藥材無法比擬的。半夏憑借其優良的性狀,已成為國內外藥材市場上知名的道地藥材。
二、泰興市半夏生產的基本情況
歷史上泰興盛產半夏。據泰興縣誌記載,泰興1935年產半夏5噸,1957年產半夏85噸。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及之前,半夏產量相對穩定。20世紀70年代以後,隨著種植制度的改革,變旱地為水域面積的擴大,以及化肥、農藥、除草劑的大量使用,適合半夏生長的面積越來越少,半夏處於瀕危狀態。
近年來,這個地區的壹些農民積極種植半夏。2009年,王耀鎮、宣堡鎮、珊瑚鎮出現半夏種植大戶。據調查,其種植規模分別達到100畝、50畝和30畝,品種來自山西省和湖北省。宣寶產量高,效益好。2009 -2011年,與國外半夏品種相比,地方半夏品種太適應性強、個頭大、品質實、產量高、效益好。同時,探索半夏栽培技術要點,供廣大半夏種植者參考。
3.半夏栽培技術要點
1,育種方法
繁殖方法包括塊莖繁殖、珍珠繁殖、種子繁殖和組織培養繁殖。生產上主要采用塊莖繁殖和珠芽繁殖,也可采用種子繁殖。塊莖繁殖用得較多,其次是小鱗莖繁殖。種子繁殖發芽率低,生產周期長,壹般不采用。組培繁殖技術要求高,目前還沒有大面積推廣。
繁殖和收獲塊莖時,選擇葉片厚、葉柄粗、須根粗、雨天落苗時間短的植株的塊莖。
塊莖提取葉片後,每個葉柄的中下部可長出1個小鱗莖。夏秋季節,老葉即將枯萎時,珠芽成熟,可采摘作種子用,也可覆土就地繁殖,珠芽上不露。
種子繁殖2年以上的半夏,從初夏到秋冬都能開花結果。當抹刀發黃下垂時,就收獲了抹刀。不要過度收獲,否則種子會脫落並丟失。收獲後,取出種子,儲存在濕沙中,以備播種。該方法可用於半夏品種的選育,但未用於規模化生產。
在組織培養和繁殖中,葉柄、葉等。選擇切片,在壹定條件下培養。組織培養繁殖法可生產大量優良種苗,縮短大田生長期,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和廣闊的市場前景。
2.土地選擇和準備
選地宜選擇濕潤、肥沃、保水保肥力強、質地疏松、排灌良好、反應中性的砂壤土或壤土,不宜種植澇漬鹽堿地。豆科作物適合前茬,可連作2 -3年。
整地冬季要對土壤進行深耕和晾曬,以促進風化成熟,保證第二年土壤疏松。播種前半個月施入腐熟有機肥30,000 kg /hm2-45,000 kg /hm2和48% (16-16)高濃度復合肥300 kg/hm2-375kg/hm2作為底肥翻入土中。平整耙要平整畦面,畦面長度不超過20m,畦床寬度為0.8 m-1.2m,畦溝寬度為30cm,畦溝深度為15cm-20cm,挖出的土要均勻攤在畦面上。整地時要建立良好的排灌系統,保持“三溝”(田間橫溝、田間豎溝、田間外溝),既能灌溉,又能排出能量。
3.適時播種
播期可在春秋兩季種植。春播,產量高;秋天播種導致產量低。所以春播為宜,越早越好。
半夏種植量少,可密植。種莖不宜過大過小,橫莖0.5 cm-1cm。適宜的播種量為1500kg/hm2-1800kg/hm2。
播種方法是:先在畦沿上按溝心距20cm開壹條5cm深的橫溝,播種寬度為10cm-15cm。播種前用化學藥劑對莖稈進行消毒,用1000倍的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浸種20分鐘。將曬幹的種子均勻撒在溝裏,粒距約3cm-5cm。播種後,用腐熟的堆肥或草木灰覆蓋,然後施人畜糞便,最後用土覆蓋,與邊框平齊。秋季播種,消毒方法可由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溶液浸種改為直接拌種,防止種子腐爛。
春季播種後地膜覆蓋,寬度視畦寬而定。清明至谷雨期間,氣溫穩定在15℃-18℃,出苗達到50%左右時,應揭去地膜,防止膜內高溫灼傷幼苗。揭膜前,要先把苗煉成。方法是中午從邊界兩端揭開通風散熱,晚上封土;連續幾天後全部脫掉。地膜覆蓋可提高有效積溫,保持土壤疏松,提前出苗13d-15d,增產20%-40%。
4.田疃管理
春季出苗後及時追肥65,438+0次,6-7月追肥65,438+0次,秋季出苗後追肥65,438+0次,每次22,500 kg/hm2-30,000 kg/hm2。
排灌不耐旱,喜在濕度大的土壤中生長,但忌漬水。根系淺,吸收能力有限,地上部分耐旱性差,缺水或空氣太幹燥都容易造成地上部分枯萎。春季發芽和秋季成熟需水量較少;在夏季旺長期和塊莖膨大期,需水量大。整個生長期土壤含水量應保持在20%-25%。當土壤濕度超過壹定限度甚至田間積水時,就會長勢不佳,導致爛根、爛莖、死苗,塊莖產量下降。如果土壤長期過於幹燥,要及時灌溉(避免淹水),否則容易導致掉苗;如遇暴雨或降水過多,要及時排水防澇,否則容易造成根腐甚至爛根、爛莖、死苗。
培土半年後,葉柄上的珠芽逐漸成熟,即脫落或掉在地上。這時可以將土從畦中取出,搗實,鋪在畦面上,厚度為1cm-1.5cm,蓋住掉落的種子和珠子。珠子很快就會冒出來,變成新的植物,當年就可以收獲,當年就可以種植。種子雖然當年可以發芽生長,但是當年不能收割,因為植株幼小,要在第二年收割。由於珠子和種子的不斷成熟,土壤要隨時栽培,6-8月需要栽培2 -3次。
5、倒苗定律
在壹年的生長周期中,半夏壹般經歷三出苗、三倒苗的生長發育過程:4月中下旬1出苗,6月中旬至7月上旬倒苗;第二次6月下旬至7月上旬出苗,8月下旬至9月上旬落苗;第三苗9月下旬出苗,10月上旬落苗,165438。165438+10月至次年2月為半夏的冬眠期。出苗和落苗的界限不是很明顯,而是相互重疊和交替的。
6.種植模式
糧藥套種根據半夏喜強光的特點,利用玉米等高大作物創造適宜的遮蔭條件,避免烈日暴曬,提高糧食產量。
藥物-藥物套種與黃葵、金銀花和其他高大的藥用作物交替進行。
藥林間作適用於茶園、桑園、果園、林間空地間作,可提高林地利用率,為半夏提供遮蔭,但也避免了嚴重缺光。
7.病蟲草害綜合防治
按照GAP的要求,病蟲草害的綜合防治要基於生物學和環境的整體觀,將病蟲草害控制在經濟閾值以下。在防治中,應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確保半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保護生態環境,不得使用國家禁止在中藥材中使用的所有高毒、高殘留的農藥。
(1)疾病控制的原則是“預防為主,綜合控制”。選擇無病植株留種,避免從病區引進和病區留種,控制人工傳播,進行輪作。施足有機肥,適當追施磷鉀肥,增強抗病能力。壹旦大規模發病,防控起來相當麻煩,不僅影響生長,還會增加成本。
葉斑病的病原是壹種多孔菌屬真菌,多發生在初夏。感染後,病葉皺縮扭曲,葉片上出現紫褐色斑點,輪廓不清,呈不規則狀,由淺綠到黃綠色,再到淺褐色。後期病斑上有很多小黑點。病情嚴重時,病斑覆蓋全葉,使葉片卷曲死亡。發現病株應及時拔除燒毀,噴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每次間隔7天-10d,連續2 -3次。
病毒性疾病也叫縮葉病,病原是病毒。多發生在夏季、高溫、雨季。發病時,葉片上產生黃色不規則斑點,使葉片成為花葉癥狀,葉片變形、收縮、卷曲直至死亡。蚜蟲大量發生時,該病容易發生。如發現病株,應立即拔除,集中焚燒,深埋。發病點用5%石灰乳澆灌,全田用65,438+0000倍毒死蜱可濕性粉劑澆灌,每次間隔5-7天,連續澆灌2 -3次。
腐爛病的病原是基本腐爛病原。多發生在濕熱季節,危及地下塊莖,引起腐爛,然後地上部分枯萎死亡。播種前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浸種。雨季和大雨後,應及時進行排水溝排水。發病初期,除去病株後,用5%石灰乳淋病點,防止蔓延。
炭疽的病原體是炭疽。危害葉、葉柄、莖和果實。病葉圓形或近圓形,大小2mm-5mm,中心灰白色至淺褐色,邊緣綠色至褐色,病部輪生或叢生成黑鋪。感染的莖和葉柄產生淺棕色紡錘形凹點,帶有致密的黑色顆粒。漿果感染紅棕色凹點。發病初期,剪去病葉,及時焚燒,防止擴大。發病期噴施75%百菌清1000倍液或50%炭疽福美雙600倍液,間隔7d-10d,連續2 -3次。
(2)害蟲防治的原則是“預防為主,化學防治為輔”。
在生長期,該蛾為食葉害蟲,為害率可達80%以上。夏季幼蟲咬食葉片,食量大,輕則可造成葉片空洞或缺刻;嚴重時,葉子會被吃光。在幼蟲1 -3齡期間,噴灑48%毒死蜱800-1000倍,每次間隔5-7天,連續2 -3次。
竹蓀芋是壹種食葉害蟲,在其生長期危害極大,為害率可達80%以上。幼蟲高峰期,結合田間檢查,人工捕殺。在成蟲階段,黑光被用來誘捕和殺死。幼蟲期噴灑20%擬除蟲菊酯乳油2000-3000倍,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或Bt可濕性粉劑1000倍進行防治,間隔5-7天,連續2 -3次。防治方法可以參考紅蛾。
蚜蟲,也被稱為蛀蟲,是病毒性疾病的主要傳播媒介。防治方法包括:壹是農業防治。翻耕晾曬,清除田間雜物,去除受害葉片深根,減少蚜蟲來源。合理施肥,多使用腐熟農家肥,不要壹次性施太多化肥。物理預防。用黃板誘殺,在黃板上塗抹機油和凡士林誘殺。黃板大小壹般為15cm-20cm,插在或掛在田間,長滿蚜蟲後及時更換。二是生物控制。蚜蟲的主要天敵有瓢蟲、食蚜蠅、草蛉、蚜蜂、蚜黴等。當田間蚜蟲不多,天敵有壹定數量時,不要用化學防治。第三是化學預防。噴灑10%毒死蜱可濕性粉劑1500倍,或5%氟蟲腈懸浮劑1000倍,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
成蟲稱為金龜子,幼蟲稱為蠐螬。幼蟲直接咬斷幼苗根部,造成死苗,或啃食根莖塊莖;成蟲主要以樹葉為食。金龜子的成蟲都在傍晚飛出來覓食交配,然後在黎明前鉆入土中產卵。防治方法包括:壹是農業防治。在冬天到來之前犁耕土地,讓它變幹,凍死或被天敵捕食。物理預防。用黑光或水銀燈誘捕並殺死成蟲。第二是化學預防。播種前:10%二嗪磷顆粒7.5公斤/公頃與細土225公斤-450公斤混合後撒播。拌種:50%辛硫磷乳劑、水、種子比例為1: 50: 600。混合後閉種3-4小時,翻種1 -2次,幹後播種。灌根:用50%辛硫磷乳油l000倍液或80%敵百蟲可濕性粉劑800倍液灌根,每株灌200毫升藥液。噴灑:成蟲高峰期,噴灑90%敵百蟲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
殺菌劑和農藥要交替使用,效果更好。
(3)雜草防治生長期,田間雜草相當嚴重。半夏是矮的。如果雜草長得高,往往會造成遮蔭,與半夏爭榮爭肥,影響半夏的生長和產量。最好的方法是人工除草和化學除草相結合。人工除草應早、小、除。化學除草可以減少大量除草工人,提高經濟效益。播種後覆膜前,用50%乙草胺EC 750ml/ hm2-1050ml/ hm2加水600kg/ hm2-900kg/ hm2均勻噴灑於土壤表面。幼苗倒伏末期,95%以上的地上部分已經掉落,塊莖已經休眠在地下。在畦面噴灑41%草甘膦溶液300倍液,可有效殺滅多種雜草。
8.收獲
塊莖繁殖和小鱗莖繁殖當年或第二年采收,壹般在夏秋季莖葉枯萎落苗後挖掘。在實踐中,最好是在農歷和夏季至日之間收獲芒籽。選擇壹個陽光明媚的日子,用兩三個齒,從畦的壹端,依次轉淺、轉細,把橫徑7mm以上的塊莖挑出來入藥或播種,把太小的塊莖留在地裏繼續耕種,第二年再收割。早收影響產量,晚收難以剝皮曬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