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脾氣虛證簡介

脾氣虛證簡介

目錄1拼音2英文參考文獻3概述4因脾虛而脾虛5因氣虛而脾虛6因脾虛而沈7因脾虛而脾虛7因脾虛而脾虛8參考文獻:1因脾虛而治脾虛的穴位2因脾虛而治脾虛,劑3治療脾氣虛的中成藥4治療脾氣虛的相關藥物5古籍中的脾氣虛1拼音pí qì xū x

2脾氣的英文參考精度[湘雅醫學詞典]

中醫術語委員會。中醫術語(2004)]

3概述脾氣虛為病機?,《黃帝內經·方素文生夏倫》,又稱脾胃虛弱[1]。是指脾氣虛弱,功能減弱,運化無力,身體失養的病理變化[2]?。多由饑餓、疲勞、脾胃損傷引起[3]。可見脾失健運,中氣不足,中氣下陷,脾不統血[3]。

《五臟六腑病證論》:“脾氣不足,則四肢廢用,腹瀉,消化不良,嘔吐,腹脹,腸鳴,亦因脾氣不足。”

4脾虛證脾虛是指脾運化功能失調。脾主運化,脾陽虛導致運化失職,出現腹脹、納差、腸鳴、腹瀉等輕癥。時間久了,面黃肌瘦,四肢無力;水濕不通,則四肢浮腫,或成痰飲。治療應以健脾為主。[3]

5脾氣虛氣虛證脾氣虛氣虛指中焦脾胃之氣虛弱,運化失職。癥見面色萎黃,口唇蒼白或無光澤,食欲不振,食後腹脹,頭暈目眩,聲音低沈,氣短乏力,大便溏薄,胃脘脹痛,舌淡苔厚,脈弱。治未病,補中氣。[4]

6脾氣虛證脾氣下陷又稱中氣下陷、氣虛下陷。多因脾虛中氣不足所致,也有因久瀉或勞損過度所致。癥狀包括頭暈、聲音低沈、氣短、乏力、自汗、食欲不振、腹脹、腹脹、排便頻繁、排便時間延長或子宮或其他器官脫垂。治療應該是補中益氣,升陽降逆。針灸常用百會、氣海、足三裏、脾俞。[5]

7脾虛脾不統血證脾不統血是指脾虛不能攝血,而導致血不循經。多見於慢性出血。如月經過多、子宮出血、便血、鼻出血、皮下出血等。治療要補脾補血。[5]

  • 上一篇:美白肌膚的護膚品(4款經常買回的美白產品)
  • 下一篇:寶寶脹氣怎麽辦?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