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治療胃氣虛證的中藥方劑有哪些?

治療胃氣虛證的中藥方劑有哪些?

(1)益氣湯

主治:腹部不適,或持續疼痛,揮之不去,或行或停,喜溫壓,面色蒼白,脘腹脹滿,食少,嘔水,大便溏薄,四肢不溫,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脈弱。

[處方]黨參10g,茯苓20g,炒白術10g,扁豆10g,蓮子米10g,山藥15g,炙黃芪15g,升麻1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15天,1個療程。

(2)補脾湯

主治:久病面黃肌瘦,頭發稀疏。

[處方]玄參4.5克,白術4.5克(土炒),茯苓3克,白芍3克(土炒),川芎3克(土炒),當歸3克(土炒),寇米1.5克(研),陳皮1.5克,炒。

【用法】加生姜1片,大棗1片,水煎,每日早晚各服1劑。

(3)溫脾散

主治:脾氣不和,食少體虛。

[處方]人參15g(去蘆頭),白術15g,茯苓15g,藿香15g。

【用法】取藥搗爛使之散。每次取3g,用150ml水,加少許生姜和1片大棗,煎至75ml,隨時溫服。

(4)養元散

主治:脾胃虛弱,健脾養元。

【處方】糯米700克,山藥90克,茯苓(去皮)60克,芡實90克,蓮子肉90克,川椒15克,薏苡仁90克。

【用法】* * *為細粉。可以酌情加糖和溫開水,每天早中晚各服2勺。加入厚樸、半夏、白術、人參和山楂效果更佳。

(5)健胃軟膏

主治:胃氣虛弱,乳食不進,脘腹痞滿,腸鳴腹瀉,大便青紫,或夜哭,胎寒腹痛,補脾胃,溫中理氣。

[處方]白蔻仁、肉豆蔻(燉)、丁香、人參、木香各30g,茯苓(去皮)、肉桂(去皮)、白術葉、砂仁、甘草(炒)各60g,陳皮(去皮)、山藥各120g。

【用法】上為細粉、煉蜜、膏。每天早晚服用芡實1粒,配飯喝。

(6)調胃散

主治:脾胃虛弱、惡心嘔吐、精神疲勞、飲食不節、體虛乏力、嗜睡不安、健脾和中。

[處方]藿香葉、白術、人參、茯苓、甘草(炒)、陳皮(白)、山藥、白扁豆(炒)、半夏曲、幹姜(制)等份。

【用法】藥是最後的藥。每次3g,150ml水,生姜2小塊,大棗半個,煎兩三次。

(7)益氣楊穎湯

主治:氣血損傷,四肢頸部腫脹等。,無論硬度,發紅,疼痛,乳房發熱,或塌陷不收斂。

[處方]人參、茯苓、陳皮、貝母、香附、當歸(酒混)、川芎、黃芪(鹽水炒)、熟地黃(酒混)、芍藥(炒)各1.5g、甘草(炒)、桔梗(炒)、柴胡各0.9g、白術(

[用法]加生姜,水煎服,每日1劑量。胸痛,人參、生地各減0.9克;口幹,加五味子、麥冬;寒熱之間,加軟柴胡、地骨皮;化膿清,加人參、黃芪;膿液過多者,加川芎、當歸;積膿加人參、黃芪、當歸;肌肉遲緩,加上白蘞和肉桂。

(8)戈文粉

主治:胸寒,逆氣嘔吐。

【處方】人參7.5克(去蘆頭)、胡力樂65,438+05克(帶皮煨制)、丁香7.5克、草豆蔻7.5克(去皮)、甘草7.5克(略發紅,銼平)、陳年橘皮7.5克(帶湯浸泡,去白去瓤)。

【用法】取藥搗爛使之散。每次3克,用100毫升水,煎至50毫升,除去我,不分時間溫服,按大小服用。

  • 上一篇:胃酸反流怎麽辦?
  • 下一篇:糖尿病患者除了吃藥,應該如何食療?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