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幅對聯出自壹位著名老中醫寫的春聯,這位老中醫也是清末在湖南湘鄉開中藥店的。這壹系列充分展現了中國古代醫學高尚的醫德和可嘉的仁愛之心。它的意思是:?世界上的藥可以治世界上的懶病,但是治不好。世界上的人如何擺脫世界上的精神災難?
擴展數據:
“但願天下無病,何故不將藥束之高閣以產塵”的現代內涵;
“希望天下沒有病,何必把藥放在架子上產生灰塵呢?”俗話說“醫生是仁者”,“仁”字白紙黑字寫在紙上,也刻在了東健的心裏。
“很多人,包括壹些醫生,都認為科普是個‘小兒科’,不值得花錢。”東健說,“但我認為,壹個好醫生應該少看病人,也就是希望他們不生病,少生病,或者病情惡化。這才是真正的醫學人應該做的,科普可以起到這個作用。”
有句老話:“病未發,先看病,後治病。”醫生的感動和滿足感不應該僅僅來自於治病,更應該來自於減少疾病。
事實上,人們往往不理解東健的行為,覺得醫生平時做手術、看門診已經夠累了,沒必要再花“額外”的時間做科普:與其花時間做科普,不如多看看病人,多做手術。然而,東健認為,科普是有價值的,對醫生和病人都有好處。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自媒體的興起,所謂的醫學科普越來越多,但靠譜的醫學科普並不多。科普作者魚龍混雜,科普內容泥沙俱下。廣告、謠言等。經常打著科普的幌子欺騙民眾,但民眾的辨別能力非常有限。”
東健說,“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專業醫生不站出來做科普,壹些偽科普就會危害普通人的健康和利益。因此,工作在醫療壹線的醫生應該成為醫學科普的主力軍。”
同時,東健認為“對醫生來說,做醫學科學也有好處。普通患者很難理解醫學術語,導致醫生不知道如何通俗地向患者解釋自己的病情,患者聽完醫生的解釋也是壹頭霧水。
如果醫生經常寫科普文章或者做科普節目,會更容易了解患者的想法,深入淺出地解釋病情,對醫患溝通非常有利。"
參考資料:
人民網-東健:醫生是壹個需要情懷的職業,科普也是壹種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