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經註》)
異名中華苦蕒菜(大同府誌)。
來源為木麻黃或中國木麻黃的根和根莖。植物形態見“麻黃”。
秋初采挖,去除須根和莖苗,曬幹。
藥材幹燥根彎曲不均勻,長約20厘米,粗約2厘米,表面紅褐色,根莖上有明顯的縱溝和突起的節。堅硬,縱向裂開,內部有大量縱向纖維;橫切面木質部有許多間隙,從中心向外放射,顏色微黃。
主產於內蒙古、遼寧、江西、河北、陜西、甘肅等地。
炮制、去雜、去殘梗、泡水、撈出、潤透、切片、曬幹。
性味①《綱要》:“味甘,性平,無毒。”
②《本草證》:“味甘微苦,微澀,差不多。”
功能主治體虛自汗盜汗。
①陶弘景:“止汗,用嶽夏粉。”
(2)滇南本草:“止汗,表氣過盛,實虛,消肺氣,梅核氣。”
③《四川中醫誌》:“斂汗固表。治陽虛自汗,陰虛盜汗。”
內服用法用量:煎服,3 ~ 5元;還是進了藥丸,散了。外用:研成粉末。
宜避惡貌,忌衣。
方劑壹:治虛損、新疾驟虛、津液不穩、自汗、夜臥久臥、消瘦、焦慮、氣短、倦怠:黃芪(去苗去土)、麻黃(洗凈)、牡蠣(泡米)、刷去土。三味粗散。每次服用三錢,壹杯水半,壹百多粒小麥,煎至八分熟,每日服用兩次,不分時間。(方菊·李牧·桑)
②治療虛汗過多:麻黃、黃芪均分。最後,把面糊放飛,做成藥丸。每次吃壹百粒浮小麥湯,就此打住。(《談野翁試偏方》)
③治產後汗出:當歸壹兩(檔,細微),麻黃二兩,黃芪壹兩(檔)。把藥敷上,然後碾成粉末。每次拿四塊錢,壹杯水,炒到六分,不分時間溫服。(《盛輝方》麻黃根粉)牡蠣粉三分二,麻黃根二兩。把羅打成粉末,用在身上。(“盛慧芳”麻黃根粉)
④治腎勞、瘰癧瘡:麻黃、石硫、米粉。用三種草藥處理下篩,如果用粉末打濕了就敷上。(《錢進方》麻黃根散)
著名專家討論①《綱要》:“麻黃出汗,驅之不能克制,根結止汗,效如感化。自汗包括風濕、風寒、風溫、氣虛、血虛、脾虛、陰虛、胃熱、痰飲、中暑、陽氣衰竭、痙攣等,可兼證使用。當歸黃流湯加麻黃對治療盜汗,覆蓋其性能,覆蓋全身肌肉表面特別有效。所以能把各種藥物引向防守點,鞏固原則。”本草知道猛撲,卻不知道上鉤特別好。"
②本草經典閱讀:“麻黃根節,古語止汗,是壹種誘導止汗的藥物,以達到表面上的速效。非麻黃根節可自行止汗,老解多誤。”
(3)本草正義:“麻黃發汗,其根致力止汗。以前人們稱之為身體陌生感。我不知道麻黃是幼嫩的,所以它表面出汗,但它的根是深入土壤的,所以它不可能和它上升的本性壹樣。苗吹起來,根倒得重,起起落落也在情理之中。但是,正因為它們是同壹本書,褒表的性質依然存在,所以我們可以從表中收集,從輕浮中收集,從而回歸到裏面。是定根合束的性質,所以特別不能出汗,但是可以讓外面的汗收斂不出來。這就是為什麽麻黃根有止汗的能力,也是有效的。所有止汗劑,如糯米根、桃幹、小麥、棗仁等。,都是取堅定冷靜之意,以收失落之氣,目的都是壹樣的。是不是麻黃和樹根書壹樣,但性關懷卻是相反的?”這也是防風止汗的意思,其根止汗。"
提醒妳:麻黃根,中藥材,來源於網絡。使用前請遵醫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