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姓名葉桂
其來源是柏樹植物沙地柏的葉子。
原來形狀
臭柏(爾雅義),又名:簡()、圓柏(《詩經》)、杜松(本草)、紅心柏、珍珠柏。
高度15 ~ 20m,DBH 40 ~ 60cm的常綠喬木;樹皮幼時紅褐色,成片剝落,老時灰褐色,淺縱裂,條狀脫落;枝條圓形,紅褐色(幼時綠色)。有兩種葉子。在幼樹或嫩枝上,葉呈針狀,對生或3葉,長7-9毫米,基部向下延伸,頂端尖,頂部有兩條白色氣孔帶,底部綠色,有明顯的脊;老樹上的葉子交替重疊,菱形卵形,有鱗,頂端鈍而緊貼,或者兩種葉子並存。這些花是單性的,雌雄同株或異株的。雄花序橢圓形,淡黃色,長2 ~ 3毫米,雌花序圓形,長65438±0.5毫米。雄花序和雌花序都被種植在帶有鱗狀葉的枝端。圓錐漿果狀,近圓形,長6 ~ 8毫米,淺褐色,被白色粉末覆蓋,有2 ~ 5粒種子。種子3面,卵形,長約3毫米。四月開花。結果期為次年9月至65438+10月。
棲息地分布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分布。
化學成分葉含有穗花杉雙黃酮、扁柏酚、芹菜素和扁柏酚。根和枝含有揮發油和樹脂。這種水果含有壹種類似依托黴素的物質。種子含有脂肪油和甾醇。
藥理作用:將幹燥的杜松樹的粉碎粉末用水蒸餾壹小時,得到具有強烈香味的餾出物。在體外,3%濃度能抑制黃疽和鐵銹色毛癬菌;5%能抑制紅色表皮癬菌和黃癬菌;10%對石膏樣小孢子菌有作用,但對白色念珠菌和申克孢子絲菌無抑制作用。
性味“福建民間草藥”:辛、溫、有毒。
功能指示
祛風散寒,活血解毒。治療風寒感冒,風濕性關節痛,蕁麻疹,腫毒初起。
1《福建民間草藥》:殺蟲汙,散結解毒。治療蕁麻疹,硬結和腫脹開始。
2《福建中草藥》:祛風散寒,活血消腫。
內服用法用量:煎服,鮮5 ~ 7元。外用:搗、煎、熏或燒。
附加處方
1治風寒感冒:鮮刺柏嫩枝或葉,五至七元,水煎。(福建中草藥)
2.治療風濕痹痛:新鮮杜松嫩枝或葉,煎湯熏洗疼痛。(福建中草藥)
3治蕁麻疹:刺柏葉,用厚紙卷著,用火燒,其煙熏遍全身。(福建民間草藥)
4初起硬結腫脹的處理:新鮮刺柏葉適量,紅糖搗爛,外敷。(福建民間草藥)
摘自*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