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脈行走於人體腹部正中,時刻調理全身的陰和氣血。督脈共有28個穴位,行走於人體背部正中,督通全身的陽經,統攝全身的陽和真。可見,任脈和督脈對控制全身的氣血陰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任脈上常用的保健穴位與元、氣海有關,經常提到的保健穴位“足三裏”在足陽明胃經上。每天對這些穴位進行按摩和熱敷,“次數越多越好”,可以增強人體免疫力。
任脈和督脈這兩個經脈原本屬於奇經和八經。由於它們有明確的穴位,醫生將它們與十二經脈合稱為十四經脈。任脈主血,為陰脈之海;督脈主氣,氣是陽脈之海。也就是說,任脈和督脈分別在十二正經的六陰六陽中起主導作用。當十二經脈氣血充盈時,就會溢入任督二脈。反之,任督二脈若有元氣,也會在十二經脈上循環,所以說“任督諸脈皆可通。”
任脈運行於腹面正中線上,其脈絡與手足三陰經、陰衛經多次交匯,故稱“陰經之海”。任脈發源於子宮,與女子懷孕有關,所以說任脈是胎兒的主宰。
督脈運行於背部正中,其脈與手足三陽經、陽衛經多次相交,可統轄全身的陽經,故稱“陽經之海”。督脈運行於脊柱,上行入腦,從脊柱分腎,與腦、脊髓、腎密切相關。
為什麽打通任督二脈?從道家的角度來說,所謂“同仁渡”,就是要經過三關(尾、脊、玉枕)和“周天”運行。道家著作《太平經》認為人的壽命極限是120歲。只要引導內丹的訓練,從“逆”的方向抓住天地的本質,凝聚精氣精氣,提升生命的質量,就能挑戰生命的極限。
打通任督二脈的方法
所謂“逆”是指督脈從會陰部開始,經過背部的三關,到達頭頂的百會,再從體前向下至丹田。這叫周天,和上面醫生提出的經絡循行路線正好相反。道家將先天之精與後天之氣(精微之水)結合,形成“藥”,稱為“精”“初清”。然後進入大周練氣練神階段,稱為“管仲”;最後進入最後階段,“上官”的修行還是空的,進入道體。其中,周日的運行主要是以任督二脈為基礎,而這種先升後降,前降後升的機制被稱為升陽火降陰符,就是打通任督二脈。第壹關是九月,中關是十月,上關是九年,可見修行不易。然而,這種訓練思路清楚地表明了從身體到心靈,從有形到無形,從物質到精神的質變過程,這是具體可循的。至於外力“開啟任督二脈”的可能性,雖然在經典中可以看到內功深厚的道士“布氣”,即釋放外氣治病,但除了武俠小說外,在正典中並未見到外氣開啟任督二脈的理論。以理氣治病,是當時醫療環境條件下面對疾病的無奈對策;現在的醫療技術比理氣有效百倍,說借助外力很容易打通任督二脈應該是誇張的。就我個人練武的經驗來說,醫生和道士的區別,可以從沿腹呼吸和對腹呼吸的鍛造贊來區分。經書上說“隨大人,反神仙”,就是督脈向上,讓脈向下。只要訓練方法重要,練習者調解人體的元氣,女性主要練任脈補血,男性主要練督脈補氣;從“調心”和“入靜”入手,將河車反轉,使體型固定,任督二脈通暢。所謂人生雙修,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