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藥蘇神丸來自哪裏?
出自宋代著名官方醫書《太平惠民和記局方》,名為參蘇飲。其作用有:壹、益氣解表;第二,理氣化痰。這是增強身體抵抗力的藥方。解決了氣虛、外感風寒、內有痰濕的問題。
也就是說,這個方子所指的氣虛,主要是指肺脾兩虛,可引起神疲乏力、氣短懶動,所以用人參補氣。
構成:
人參、紫蘇葉、葛根、半夏、前胡、茯苓、枳殼、木香、陳皮、甘草和桔梗。加入7片姜和1片棗。水煎溫服。
中成藥蘇神丸如何治療外感風寒,內有痰濕的氣虛?
人參在方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氣虛、乏力、虛弱嚴重,可以增加人參的用量,否則可以改為人參的弟弟,黨參。紫蘇具有良好的散寒發汗功效,故以二藥為主藥,名為參蘇飲。
葛根味甘而補,辛涼能升陽,凈化表邪,解肌熱汗。前胡降肺氣清熱,是祛痰止咳的奇品。二味配合紫蘇葉解表,讓體內熱量消散,解除鼻塞,緩解頭痛,止汗,止咳,退燒。
喉嚨裏好像總有痰,可以引入二陳湯作為代表。半夏、茯苓、陳皮、甘草是化痰名方。特別是茯苓的使用,可以恢復脾臟的健康,行氣利濕,切斷痰源。
桔梗合甘草是大醫張仲景指定的著名排膿化痰方劑。咽喉壁上頑固的老痰遇到這兩種味道,就像遇到強力清潔劑,附著的痰唾液全部刷下來。
以上各味可補氣虛,解表寒,化痰止咳。其余味用於治療肺氣虛衰引起的痰濕問題。
裏面有痰濕,要考慮先治痰,先治氣。
木香堅硬,性溫,可治壹切心中氣滯。枳殼味苦、苦、溫,理氣、解郁、消腫,其酸有收斂作用,可預防胃下垂、脫肛等。因此,枳殼是壹種不可忽視的藥物,它可以減少胃中的致病因素,停滯和消除腹脹。兩味搭配,就像中央空調壹樣,可以把胸中之氣理順。
桔梗加入木香和枳殼的隊伍,成為胸三藥。對於胸痹,木香和枳殼行氣散脹,猶如揚起的風帆。桔梗理氣排膿,給肺壹個清爽的空間,然後像載帆乘風破浪的船,開肺脾,通水道,利膀胱,散痰濕使其失所居,胸中滿溢消失。
《本草綱目》中,除葛根、生姜、大棗外,其余諸藥合為前胡半夏湯,可治壹切痰病,如痰氣上焦,引起嘔吐、頭暈、咳嗽等。這些能力可以說是痰濕中的九牛壹毛。
脾愛大棗,姜和胃助肺脾,將全方的擾表定裏能力推向新的高度,從而扶正祛邪,退邪入正。
咳嗽和哮喘可出現在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癌等。
胸痛可出現在肺心病、冠心病、肺癌等。
厭食可出現在慢性膽囊炎、不良妊娠等。
從上面可以看出,虛是外感,什麽是虛?壹是免疫力差,二是身體疾病導致的免疫力差。因此,本方更適合身體虛弱或疾病纏身、免疫力差的人,或其中有痰濕體質的人。
另外這個方子是散寒用的,所以整體口感偏溫。如果多次服用後出現上火癥狀,可加入適量柚子皮或柑橘葉降火理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