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證分型
邪郁肺生:發熱,頭痛,咽痛,熱後突然四肢無力,皮膚麻木,四肢癱瘓甚至舌肌無力,嗆咳,吞咽困難,小便短澀,便秘,舌紅,苔薄黃,脈浮。
濕熱內盛:懶言,胸滿,四肢無力,皮膚麻木,刺痛,瘙癢,小便不利,甚至便秘,舌紅,苔黃,脈滑。
氣虛血瘀型癱瘓:痿弱無力,面色萎黃,神疲乏力,遺尿或小便不通,舌質淡,苔薄白,脈細澀。
肝腎陰虛所致的癱瘓:肌肉萎縮,屈曲攣縮,皮膚幹燥麻木,或遺尿伴頭暈耳鳴,潮熱盜汗,舌紅少苔,脈數。
辨證論治
1.肺熱傷津液。
【治療方劑】清肺潤燥,生津止渴。加減青棗救肺湯。咽幹口渴者加天花粉、蘆根、石斛;高熱多汗者加知母、連翹、金銀花;身體疼痛麻木者加川芎、牛膝。
2.濕熱蘊結
【治療方藥】清熱利濕,通經活絡。加味二妙散。在肌肉疼痛處加入乳香和沒藥;發熱加梔子、板藍根;胸痛、肢體腫脹者加厚樸、茯苓、澤瀉;口幹心煩者加生地、麥冬。
3.脾胃虛弱
【治療方藥】補脾胃。沈淩白術散加減。如果長期虛弱,重用參芪,加枸杞、桂圓肉;壹動就氣喘,四肢發熱。加入熟附子、肉桂和核桃仁。若四肢無力,加木瓜、威靈仙;如有心悸,加柏子仁、酸棗仁。
4.肝腎陰虛
【治療處方】補益肝腎,強筋健骨。錢虎丸是經過改良的。陰陽兩虛的慢性病可加入淫羊藿、補骨脂、巴戟天;若肌肉萎縮無力,加川芎、鱉甲;氣虛血虛者可加入黃芪、桂枝、大棗;如有血瘀,可加桃仁10g,紅花65438 g,川芎65438 g。
5.靜脈淤滯
【治療方藥】益氣活血通絡。加味補陽還五湯。
其他療法
1.針灸療法
(1)癱瘓或肌肉萎縮可用針刺大椎、夾脊穴、手三裏穴、足三裏穴、環跳穴、陽陵泉穴、腎俞穴、斜溪穴、厥谷穴治療,每次3-4點,每日1次;穴位註射可用當歸註射液或丹參註射液。
(2)上肢宜選肩峰、肩峰、肩峰、曲池、手三裏、合谷;下肢取椎關、浮圖、梁丘、足三裏、雪海、陽陵泉。披風加十四椎的夾脊穴、秩邊、關元、三陰交穴和水道;便秘加外關、舒天、枳溝;查娜加中脘、內關、足三裏。取上下肢2 ~ 3個穴位為壹組,交替使用。針刺宜瀉下,刺激宜強,每日壹次,可與電針並用,使病情頓挫。長期虛弱者,宜用平補瀉法,留針15 ~ 20分鐘,隔日1次,14 ~ 20次為1個療程。
2.耳針療法
穴位:肺、胃、大腸、肝、腎、脾、神門。每次選3 ~ 4個穴位,用毫針強刺激,留針10分鐘,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3.足部針灸療法
取穴:沈雪、膀胱經、14號(雙足小趾底部第壹橫條紋中點)。患者仰臥,雙腳伸直,常規消毒,用25 mm 30號針穿刺。直刺神、膀胱經穴,斜刺14穴,上火後撚轉2-3分鐘,強刺激,留針3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4.電針療法
選取身體穴位,或脊髓病變上下段對應夾脊穴,采用疏波,電流宜小,使肌肉有節律地輕微收縮,防止電流突然增大,防止電流回路通過心臟(心臟病患者禁用),每日壹次,每次30分鐘,6次為壹療程,休息兩天,酌情應用第二療程。
5.梅花針療法
公式(1):脊柱兩側、異常部位、患者主訴的某些部位,重點刺激患側頸椎、胸椎或腰椎及其兩側。治療:采用輕針法。先敲擊脊柱兩側3排2次,再重點刺激脊髓炎脊柱及其兩側5排5次,在每個椎間隙水平敲擊數次,再局部刺激異常部位和患者主訴癥狀的某些部位。挑刺後,在脊髓炎的脊柱上用麝香大蒜片灸。每天壹次,10次為壹個療程。
(2)配方:風池、天竺、大椎、體椎、脊心、命門、陽關、鬼門、知止、至陽、外關、後溪、委中、足三裏、三陰交、椎痛足、脊髓炎。治療:采用輕針法。用梅花針在上述穴位的皮膚區域輕敲20 ~ 30次,脊髓炎的脊柱兩側輕敲4排5次,每個椎間隙輕敲數次,再用麝香隔蒜片在脊柱上艾灸。每天壹次或隔天壹次,10次為壹個療程。
6.水針療法
處方:夾脊穴或背穴。曲池、外關、梁丘、環跳、委中、足三裏、雪海、三陰交。針灸:選擇維生素100 ~ 200mg,維生素12500mg,或當歸註射液、丹參註射液。每次選擇4 ~ 6個穴位,分別註射1ml,每日1次,6次後休息1天。
7.艾灸
上肢取自肩峰、曲池、合谷;下肢取椎關、梁丘、足三裏、解溪。肺熱加赤澤和舒菲;濕熱加陰陵泉、脾俞;血瘀血海。艾灸每日2 ~ 3次,每次5 ~ 10強,可用艾條掛灸。
8.按摩療法
(1)每天按摩或推拿癱瘓肢體10 ~ 15分鐘。
(2)發病初期開天門,運太陽,清天河,退五臟,清門,清脾經,運八卦。每日壹次,7次為壹療程;如果病程延長,會按摩脾經、腎經、大椎、肩井穴、肩骺、曲池、肝俞、腎俞、衛中穴、承山穴、泄溪穴。每天壹次或隔天壹次,10次為壹個療程。
9.熏蒸法
四妙丸中可加入金銀花、秦艽、石菖蒲等。,水煎服,每日兩次。
10.點註射
穴位:舒菲、脾俞、肝俞、腎俞、夾脊穴、椎關、浮圖、足三裏、陽陵泉、懸鐘、曲泉、三陰交。操作:服用維生素B1註射液200mg或當歸註射液2mg。每次選擇2 ~ 3對穴位,按水針常規操作,每穴註射藥液1毫升,每日1次。
11.拔罐法
第壹組取穴:大椎、手中俞、手針、舒菲;第二組:體柱、肩外俞、脾俞;第三組:明門、成府、陰門;第四組:陽關、環跳、浮圖。操作:按常規刺絡拔罐法,每次選壹組穴位,每日壹次或隔日壹次,10次為壹療程。
12.外用
(1)取大黃、皂角、黑醜、硝石膏等份,搗碎,用醋敷臍,每日壹次。
(2)將蔥白和大米搗碎成餅。每天壹次在肚臍處包紮。
(3)取田螺3只,青鹽9g,將田螺搗碎,加入青鹽9g,揉成糊狀,貼於肚臍下壹寸三分處。
13.中成藥
(1)清熱解毒口服液:適用於病初邪熱高者。3 ~ 6歲服用10 ml,6 ~ 9歲服用15 ml,9歲以上服用20 ml,每日兩次。
(2)二妙丸:適用於病初下肢痿弱者,屬於下註濕熱者。3-6歲3克,6-9歲6克,9歲以上9克,每天2-3次。
(3)白質地黃丸:具有滋陰降火的功效。適用於陰虛火旺者。6歲以下服用1/2粒,6歲以上服用1粒,每日2次。
(4)蘇荃丸:具有溫腎利水的作用。適用於本病尿失禁,屬於腎虛患者。3-6歲3克,6-9歲6克,9歲以上9克,壹日兩次。
(5)銀黃口服液:每次10 ml,壹日三次口服。
(6)清肺利咽顆粒:每次6克,口服,壹日三次。
(7)三黃片:每次4片,每日3次口服。
(8)黃連上清片:每次4片,口服,每日3次。
(9)火麻仁丸:每次壹丸,每日三次口服。
(10)通便靈膠囊:每次1 ~ 2粒,每日1 ~ 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