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雷州半島的雷州文化

雷州半島的雷州文化

雷州半島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自西漢以來,歷代大都在此設郡,這裏壹直是雷州半島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和航運中心,故有“南方之地”之稱。在漫長的歷史中,由於雷州半島地處中國大陸的南疆,優秀的中原文化廣泛吸收融合了古代南越、俚語、潮語文化,相互碰撞融合,不斷豐富更新,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雷州文化。

雷州方言、雷族雷神、格雷雷劇、雷州音樂、雷州儺舞、雷州石狗、雷州珍珠等“雷子”特色彰顯了雷州文化的獨特風貌。它是南粵重要的地域文化,在南粵歷史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雷州文化、廣府文化、潮州文化、客家文化並稱為廣東四大文化,在中國眾多地域文化之林中占有重要地位。

雷州文化歷史悠久。因為雷州半島是紅土,所以叫紅土文化。雷州半島有很多各具特色的文化,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傳承下來,對後人有很大的啟發。

歷代人才聚集,促進了各種文化的融合,使雷州成為楚越文化、土著文化、閩南移民文化、海洋文化、中原文化的交匯地,閩南文化、宗教文化、俗文化、浮居、名人文化等文化類型鮮明,催生了壹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雷州方言、雷州音樂、格雷、雷劇、雷州石狗、雷州儺舞、雷州鼓匯等。

“文明之光將照耀千年,鐘靈這片遙遠的土地是美麗的”。據史料記載,僅唐宋時期,就有22位名人貶謫或留下足跡於雷州半島,包括寇準、李綱、蘇軾、蘇轍、湯顯祖等名臣、文學家。他們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明和誠信,在雷州半島發展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壹筆。

唐宋以前,百越人主要生活在雷州半島,文化生態還是原始的俗文化。先賢們在雷州半島期間,開辦書院,倡導啟蒙,傳播中原先進的文化、思想和生產技術,寫下了無數的詩文。他們為官清正,也給當地帶來了清新的氣息。到清代,雷州湧現出以、陳昌祺、陳為代表的壹大批本土人才。如今,雷州已成為粵西唯壹的國家歷史名城。歷史學家公認,唐宋以前,雷州半島還是壹片蠻荒之地,當地居民多為未開鴻蒙系統的古越人,文化生態以落後的俚俗文化為主。唐宋以來,雷州半島人才輩出,群星璀璨。

自唐宋以來,壹批中原名人曾在此貶謫。是他們,從寺廟的高處跌落到河海的遠方之後,沈下心來,感到激動。

精力充沛,親民愛民,用成熟先進的中原文明,清正廉明,興修水利,勤勤懇懇,筆耕不輟,幾百年的俸祿代代相傳,使這片廣袤的土地成為鐘靈的沃土——藍色的海洋碰撞著“北風”南下,春風化為雨水,洗滌著、澆灌著紅色的土地,卻又沖刷著。十仙廟裏供奉的寇準、李綱、蘇軾、蘇轍等十位神仙的雕像,還有西湖的蘇堤碑:桂生書院和門口的夢泉井裏,依然閃耀著睿智目光的湯顯祖雕像;李剛、墨寶和“蘇爾村”的故事,至今傳誦;雷州人讀雷州的《口珠渡》...這些都記錄著先賢們的足跡。他們或過著壹兩年的流亡生活,或來去匆匆,“飄渺而孤獨”;然而,“雪泥爪”和“壹瞥”卻為這片幹涸的紅土地灑下了滋潤萬物的雨露。

寇準初來乍到,發現當地人說壹口歪歪扭扭的古越方言,不利於交流,於是不顧從宰相到大臣參軍的巨大落差,教育當地人學習當時“官話”的中州發音。還興修水利,傳授農業技術;解釋天文地理,趨吉避兇;建真武堂教書育人。李剛被貶雷州,住在天寧寺,寫了20多首詩,表達了他深厚的愛國情懷。蘇軾南征經過雷州,在墨寶留下了許多文獻,其風格和氣節對當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蘇轍在雷州學習寫作,留下了許多優秀作品。《蘇爾》的韻味和《海的浩瀚》常被時人傳唱,成為人們慰藉心靈的精神家園。湯顯祖被貶徐聞,發現這裏民風兇悍,咄咄逼人,於是創辦桂生書院,教育百姓珍愛生命。他更大膽地拷問:“天地哪個更貴?幹坤只在今生。海波整天打鼓,誰知道妳的愛情?”這種拷問不同於屈原的《田文》,是壹個沒落王朝的孤兒對忠君不義的質問;湯顯祖的提問更多的是對人性的反思,更具有人文性。

聖賢博采眾長,文明之光壹脈相承,鐘靈的偏遠之地是郁秀。此後,這裏文人輩出,孕育了以清代雷州“陳三姐”為代表的大批人才。其中包括以清廉、能力著稱的政治家,博學、敢言的官員陳昌祺,集書、畫、詩、印於壹身的“嶺南奇才”陳等...雷州話,民間稱為雷州話,屬於福建語系的壹個分支,與海內外任磊同胞的母語相同,主要分布在我國廣東省西南部。雷州方言在雷州半島及周邊地區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廣泛使用。它是中國大陸最南端的方言,也是廣東四大方言之壹。雷州方言因古雷州而得名,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整個雷州半島及其周邊地區。因為這個地區在歷史上屬於古雷州府管轄,所以叫雷州話。

雷州話通行於雷州市、濉溪縣、徐聞縣、麻章區、東海島、赤坎區、霞山區、坡頭區、廉江市南部、吳川市東部、電白縣、粵西、桂東南、瓊北各縣(市)、區、鎮,境內人口800多萬,境外人口約654.38+0.5萬。

雷州市雷州話是雷州話的代表,是語音。從漢代丁原六年(111)到民國初年,千百年來壹直是郡、州、縣、路、軍、路、府所在地,成為雷州半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目前有《雷州方言語音詞匯》、《雷州方言詞典》、《雷州方言詞典》、《雷州方言誌》等著作。

雷州人又稱雷州人,是廣東四大民族之壹。雷州氏族是指從中原經福建(大部分經過古莆田)遷徙到雷州半島及其周邊地區的早期漢族人的後裔。據相關史料記載,最早遷居雷州半島的莆田始祖是在秦初(公元前221)。雷州話是雷州人的母語,現在生活在國內外30多個國家和地區。

雷州半島本土人口600多萬,中國其他地區常住人口200萬左右,海外人口約654.38+0.5萬。雷州民間宗族有自己獨特的雷州文化,歷史悠久,是閩南民間宗族的代表。雷州人的宗族與潮汕人的宗族、張泉人的宗族、閩臺人的宗族、海南人的宗族關系密切,但長期以來,雷州人的宗族根據當地的地理環境,早已發展出不同於古代閩南文化的雷州文化。雷州人剛毅、務實、淳樸、正直,形成了強大的團結。杭·艾虎

“艾虎”在《荊楚歲時年譜》中有記載:“五月五日,我以艾為虎,或斬之為虎,與相貼,妻爭戴。”“艾虎”有的是用艾草和艾葉做成的,有的是粘在用布帛剪成的老虎身上,當地的婦女兒童把它們紮成辮子。在五月初壹的早上,大多數農村人會把艾葉放在他們家門楣的兩邊(以吸引百福),或者貼上有老虎的黃色紙條“辟邪”。在雷州半島的城鎮,從第壹天開始,大街小巷都有艾蒿和草藥出售,市民買來插門燒水洗澡。按照傳統習俗,將艾草插在門上是為了招福驅邪,用艾草液洗澡可以洗去邪氣和皮膚病。這些攤販的艾草都是從附近山上采集的,幾根樹枝和其他草葉紮成整齊的壹捆來賣,壹捆五毛錢或者壹塊錢。艾草散發出壹種特殊的香味,不時有人上前挑選購買。

艾草是壹種多年生草本植物,葉互生,深羽狀,表面綠色,葉上有濃密的白毛,莖葉有特殊的香味。中國古代將艾草入藥,針灸的艾灸方法是將艾草放在穴位上,燒灼治療疾病。所以古人認為艾草可以招財避邪。在中國的壹本古書中記載:“雞不叫的時候,那些像人類壹樣采艾草的人取來,用艾灸收集,效果很好。就是愛彩化成人形掛在門上的日子,可以毒氣。”古代認為端午節過後,天氣開始變熱,蚊蟲滋生,容易發生傳染病。所以這壹天用菖蒲、艾草、石榴花、大蒜、山丹等五種植物來驅除各種毒物。

喪葬習俗

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倡導殯葬改革,移風易俗,新的喪葬方式逐漸被當地人接受。但過去半島上的人們遵循著“入土為安”的古訓,對喪事不敢大意。它有壹套復雜的儀式和許多禁忌,讓人眼花繚亂。許多舊習俗已經消失了。

喪禮認為,凡年過50,因病老死者,視為死亡,稱為“喜喪”(即白婚)。對於這種正常死亡,家人已經有了心理準備。親人的死訊壹被證實,孝順的家庭就會淚流滿面。這時,死者腳邊應提供壹碗“剩飯”(也稱倒飯);用壹盞碟燈盛芝麻油,點成長明燈(也稱路燈);盛壹碗飯,上香。熏香和燈光日夜不停。而且死者家屬已經在戴孝了,所以妳不能穿著鞋帽開始處理喪事。他們的部落或社區成員會籌錢給死者捐贈棺材。村裏的公婆或鄰居開始自願幫忙做家務。

喪親者家屬去世後,喪親者主要是第壹時間向親友發送喪親信息,但其事務繁雜,無法分身。他們經常派親戚幫著跑來跑去,發訃告。送葬者去對方家不能進門。對於出來見面的人,無論老幼,都要相互磕頭,然後告訴對方為什麽有人死了,某壹天某壹時間的葬禮等等。

葬禮有兩種:大型和小型。葬禮主要是給死者洗澡,穿壽衣。壹般在死者死後不久進行,因為時間長了,屍體僵硬,難以穿戴。壽衣件數有嚴格規定,男性為偶數,女性為奇數。如果壹個女人死了,她的家人會給她戴上生前戴過的戒指和手鐲,這叫“按”,拿出來給後人在撿骨和重葬時佩戴。妳還會把珍珠、玉石、貝類、大米放入死者口中,稱之為“米含”或“米含”。

偉大的外套將立即進入棺材。棺材合上釘好後,土人會問是否還有人沒見過遺體。這是為了防止喪親遲來,見不到親人最後壹面。

從死者去世到出殯,孝要日夜輪流守靈,主要是為了防止貓狗等動物的侵擾,也是為了表示孝順。

喪服有五個等級,分別是喪、崔子、立功、小役、昏迷,稱為五服,適用於與死者有不同親密關系的親屬。斷衰是最重的喪,主要適用於死者的兒子、未婚女兒、兒媳。用最粗的原麻制作而成,簡單粗糙,用來表達悲痛的深淺。

哀悼是喪葬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死者和親屬的關系不同,吊唁的方式和方法也有很多不同。

接到噩耗後,離家在外的孩子或其他至親,應先大哭壹場,再詢問死因,然後不顧壹切上路哀悼。回到家就要憧憬家鄉,歌唱(歌手哭)。

回到家,去找靈,跪著哭。而在連江,有壹種流行的口頭文學叫哭奶(不管哭的對象是誰,都統稱為哭奶),其內容大致是追述逝者過往的苦難和對逝者的懷念。比如女兒哭著找媽媽:

我媽媽把我養大,照顧我。艱苦的生活,牛奶!

沒有食物,沒有牛奶;艱苦的生活,牛奶!

挨到這壹天,奶;成群的孩子,奶!

我怎麽知道妳要去,奶;別說了,牛奶!

離開妳的女兒,牛奶;我很傷心,牛奶!

哀號是如此的淒美和悲傷,以至於聽者不得不落淚。

親朋好友前來吊唁,孝子理應迎接、陪伴。悼念儀式結束後,哀悼者前往靈堂正式悼念。由門房安慰,即在收款臺支付禮金。大多數是六英尺長的白色、黑色、灰色和藍色的布。屆時,將用粉筆寫下“不朽的功名”和“永遠的典型”等字樣,在葬禮上引用。

出殯也叫出山。不同地方葬禮時間不壹樣。有些地方在施思(上午10-11),有些地方在酉時(下午4-5點)。出殯時,道士先收煞,門楣貼上“煞符”。靈柩搬出屋時,道士喃喃自語,連拍用劍腹擊打靈柩三下,這是出殯令。十六個挑夫齊聲大喝,孝子捧著香碗、牌位、棺材為頭領,驅鬼。酒吧男每隔幾分鐘就壹起喝酒,意思是警告路人避開。

靈柩出村後,壹般在村頭或村堂等空曠地帶舉行。在開幕式上,按照親屬關系和距離先後進行祭祀。名人有大唱先生(負責誦經並指揮葬禮儀式的全過程)、先生(帶領與會者跪拜)、覺先生(按大唱順序逐壹供奉)、文雷丁先生(宣讀葬禮儀式)。之後,孝子向先人做了告別儀式。

埋好的棺材到達墓地,墳墓重新排列。先把坑底整平,抹掉腳印,點燃紙帛,意思是給墓取暖,不讓祖先感到寒冷。然後,棺木緩緩降下,陰陽師拿著羅盤坐回,孝子帶頭鏟樁埋樁。覆土的時候,不要把人影扔到墳坑裏。蓋上土後,哀悼者繞著墓地走了三圈,每人抓壹把土,撒在房子邊上。回家時走另壹條路回來。

端午節的奇特習俗

端午節是壹個重要的傳統民間節日。它被稱為龍舟節,因為五月的第五天是仲夏的第壹個下午。除此之外,還有五月節、端陽節、重陽節等不同的名稱。除了賽龍舟和吃粽子,人們對端午節也很熟悉。舊時雷州半島還流行放飛紙鳶、佩戴香囊、飲菖蒲酒、采花等習俗。

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南北朝梁在《續齊之和》中寫道:“屈五月五日死於汨羅,楚人哀之。這壹天,他把米扔在竹筒裏作為祭品。”後來,善良的人們擔心粽子被扔進水裏會“被龍偷走”,於是人們就用印楝葉裹上五顏六色的絲綢。據說他們兩個都被龍所畏懼。印楝葉是中藥,用來包粽子,有預防疾病的作用。

早期的民間餃子(湯圓)是用小米做的,所以“角小米”又叫“五月粽子”。舊時雷州人習慣采葉去刺,而不是用鴨媽媽、筆筒、鍋蓋、橄欖、枕頭的形狀編織成粽子(俗稱“粽子”),用玉米或糯米做成(雷州城裏的粽子個頭大,叫大粽子。而東海粽子又大又長,就叫交大粽子)。根據《海康縣誌》註釋中的“苗”字,“苗生於田,籬中,處處可見。只有生在沙裏的才壹兩尺高,成不了壹木。宋卡有十多英尺高,但它們也沒用……”

《雷州縣誌》載:五月為新月,掛於門上,作雄黃以賞。這個男孩在放風箏。是日賽,銀牌用竿掛在船上,勝者得之,稱為“中標”。“午中”,擺好酒菜,祭拜家族神靈和祖先。把角和小米壹起餵。在溪流中沐浴被稱為“流動的選擇”

舊時雷州人用粽子和五花肉祭祖,然後全家聚餐過節。五月初五,頭上紮著艾葉的農村婦女,手裏拿著“蛟龍”成群結隊地來到西河,讓“蛟龍”在水面上漂了壹會兒。這是祭祀水的屈原。以前有人指導孩子在西河裏壹兩壹個洗澡,叫“流量選擇”。原來打雷濕熱,是瘡。嬰兒大多出生在頭部。這壹天,我壹邊在河裏洗澡壹邊唱:“瘡膿流了,去東海找別的孩子吧!”用雷州方言唱的民歌。漢代形成於雷州市,流行於雷州半島。是廣東四大方言歌曲之壹,全國131歌曲之壹。其格律嚴謹,四句壹句七字。第壹、二、四句尾韻,第二句第四、四、末字都用上聲,第二句尾字用降調。大寫每句可加兩三個字,稱為“宋墊”。有10多種表達方式,如賦、比、興、雙關、重疊、、倒裝等。演唱形式包括獨唱和二重唱。民間男女老少都會唱,有事就隨便唱,出口成歌。

雷州民間器樂。始於明代,盛於清代,流行於雷州半島湛江壹帶。雷州音樂可分為:妳的傳奇,氣氛熱烈,氣勢磅礴;小卡片,旋律流暢優美,輕松活潑;坐門樓多用於慶典,樂師坐在門樓下(大門口)演奏;戲臺是介於雷州戲和李戲(雷州木偶戲)之間的氣氛音樂,也用於日常生活中。雷劇原名雷州戲。起源於雷州宋,形成於明中葉的雷州市。它的聲樂和鑼鼓音樂是獨壹無二的。最開始是以雷州歌謠為主聲,後來在原聲的基礎上創作了幾十首新聲,按體系可分為“高泰”和“雷劇”。

湖光巖世界地質公園

湛江湖光巖風景區位於廣東省湛江市西南部,距霞山區約15公裏,是雷州半島風景秀麗的風景區,也是中國著名的火山口旅遊區。經聯合國地質勘探專家組鑒定,湖光巖是16年至14年間,由多次平坦火山爆發形成的馬爾湖。該湖面積2.3平方公裏,深度446米,其中火山泥沈積物400多米,深度20多米。湖泊和火山泥中含有60多種微量元素,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天然年鑒”和“天然博物館”。世界上只有兩個馬爾湖,湖光巖原名鏡湖或鏡湖。

宋建言三年(1129),宰相李綱流放海南,途經廣東雷州,受時任湖光巖冷巖寺長老閻石(兩人都是福建同鄉,又是京城同窗)之邀,到雷州濉溪縣湖光巖遊玩。月下與僧共飲,人間有情。夜晚月色晴好,滿湖月光,湖光映壁,光彩動人。李剛忍不住即興寫下“湖光巖”,然後刻在白雲石上。“白雲禪寺”壹直香火不斷,清代改名為“冷煙寺”。“冷艷”取自《冷艷經》,至今不變。

董同誌曾用十個字概括:“四山圍湖,湖水明如鏡”。湖光巖的本質是壹個像山泉壹樣純凈的浩瀚湖泊。湖光巖的馬耳湖比德國的馬耳湖還大,是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馬耳湖,而且非常自然,保存完好。湖中沒有水蛭、青蛙和蛇,但有大量的魚蝦,甚至還有巨型龜龍魚。無論落葉和灰塵如何感染湖水多年,5個小時後,湖水自有神奇的自凈功能,將雜質消除得無影無蹤。湖水清澈明亮,像壹面鏡子。湖光巖的美麗之謎壹直是自然界的壹個謎,吸引著中外科學家去調查研究。2004年6月5438+10月,世界上最典型的兩個瑪爾湖——湖光巖瑪爾湖和德國艾菲爾瑪爾湖簽署了《中德姐妹瑪爾湖合作協議》,結為“姐妹湖”。湖光巖有50多個形狀各異、大小不壹的景點,被譽為“天然氧吧”。這裏還是國家滑水訓練基地,曾舉辦過2004年世界滑水錦標賽。

三嶺山森林公園

廣東三嶺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中國大陸最南端——距離湛江市三公裏,總面積22685多畝(1511公頃),綠化覆蓋率98%。是湛江市最大的綠色防護屏障,被譽為湛江的“城市之肺”。成功創建省級科普教育基地、國家級“AAA”旅遊景區、國家級。廣東森林生態旅遊示範基地;廣東最受歡迎的自駕遊目的地(景點)被授予“優秀旅遊景點”稱號。它美麗的自然景觀令人著迷。依山傍水,湖光山色,大小不壹的山巒連綿起伏,溝壑峽谷形態各異,樹木蔥郁,雲霧繚繞,花香四溢。是集旅遊觀光、科普教育、休閑度假、體育娛樂為壹體的生態郊野公園。

三陵山古稱牛姆嶺。傳說它是以壹頭犧牲自己拯救他人的牛被埋在山中而命名的。牛姆嶺墓的遺跡至今依稀可見。森林公園植物豐富,其中喬木318種,灌木536種,植被270種。其中,國家壹、二級保護植物6種;野生動物資源也非常豐富。* * *脊椎動物4綱18目35科89種,其中國家壹、二級保護動物9種。廣東省雷州市西南不到3公裏的雷祖寺,香煙繚繞,遊人如織。這座雷州最古老的文物,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也成為許多當地海外遊客回國探親的好去處。雷祖廟是為了紀念唐代雷州刺史陳文玉而建的。始建於唐代貞觀十六年(642年),距今已有1、371年的歷史。歷經幾代人的修繕擴建,成為嶺南地區最大的祠堂之壹,有1996座,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雷祖廟是耒陽八景之壹。唐宋以來,名士、學士紛紛拜謁,留下了許多詩篇。寇準的《留靈氏陳司馬齋碑文》,他能倒背如流:“騎至靈,幸有官僚相伴。人物熙熙攘攘,有景必入丹青。”雷祖寺文物豐富,有千年石人、乾隆禦踢碑、古井、雷鼓、雷車、千年龜,以及宋、元、明、清等30多處碑刻,是研究雷州歷史、文化、民俗的重要實物和資料。在雷祖廟,我們可以找到雷州文化的脈絡。位於廣東雷州西湖北側的十仙寺,始建於宋憲春十年(1274),是為了紀念宋代十大名臣,如宰相寇準、學士蘇軾、侍郎蘇轍、正子秦觀、蜀任、任、宰相李綱、編審李廣、他們高貴、正直、學識淵博、政績卓著。還有文天祥寫的《雷州十賢堂錄》,名為《十賢》,為了表達雷州人的胸懷,正如文天祥所說,即“尊賢為師,恨疾為敵”。

根據寺內展品,寇準在雷州逗留時間較長,約18個月,卒於雷州。他剛正不阿,為官清廉,深受人民愛戴。雖然他在雷州的職位只是壹個低級官員,但他仍然勤政愛民。《寇公廟》中的幾幅畫,記錄了他在雷州的功績:修建真武堂,傳授傳播藝術,讓村民的後代也能讀書;教天文地理,革除歪理邪說;傳授先進生產技術,促進經濟發展;傳播中原文化,向當地人傳授中州之聲,促進了當地人與中原的交流。據說寇準死後,寇夫人得到了朝廷的允許,幫助將靈柩運回洛陽安葬。出發當天,雷州人被派去護送靈柩。靈車隊到了壹個渡口,風雨交加,村民們怕淹了棺材,就在手中插上竹簽護住。第二天,我看到這些竹簽已經生根發芽,變成了壹片森林。這個渡口叫“口珠渡”。

李剛被貶雷州,住在天寧寺,寫了20多首詩,表達了他深厚的愛國情懷。他的正直使他更受當地人的欽佩...

“十賢”雖亡,但歷經數百年風雨,其墨香與正氣愈加濃烈,塑造了雷州人“以惡為敵,尊賢為師”的品格。三元素塔的三個元素分別是冠軍,會元素,解元素,人[1]期待人才,祈福冠軍,第二名,探花三元素,美好的祝願。爬塔意味著冠軍在高中,步步高升。

三元塔坐落在德城鎮東3公裏處美麗的白沙山上。建於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是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來州裏的人都是祈求各級科舉第壹,榜中“三元”因此得名。這座塔平面呈八角形,高53米。是壹座亭式磚塔,外九層,內十七層。洞壁厚3米,壁廟幾何圖形都很漂亮。穿墻纏繞平座結構。地基由紅砂巖和花崗巖構成。房檐梁、角柱、門框都是紅白相間的。須彌山四面都刻有浮雕圖案,角上刻有表情各異的Totalix。據說塔身被批蕩時,工匠們按照“徐新不準老”的嚴格要求,選用了珍貴的銀紅色砂漿,而不是普通的土紅色砂漿。因此,盡管經歷了400年的風雨雷電襲擊,它依然光亮如故,有著“只新不舊”的美譽。桂生書院,位於廣東省湛江市徐聞縣,創建於明萬歷十九年(公元1591)。書院坐北朝南,中軸線依次為前殿、中殿、亭子、後殿的四合院式布局。

每棟樓有六個自習室,分別是博學、審問、慎思等12自習室。1 985年,廣東省文管委、徐聞縣市人民政府撥款,在院內改建加鋪石板路;1989被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湯顯祖在古代被貶為徐聞,徐聞被任命為掌管戶籍的派出所副所長。看到徐聞無學,士少;特別是看到當地民眾“輕生而不懂禮儀”,不禁發出“天地之性貴”“知命即知世間萬物貴”的聲音;他用微薄的薪水和知縣熊敏壹起創辦了貴生書院,招收學生學習和傳播中原先進的文化和思想。此後,當地學者逐漸增多,尊師重教蔚然成風。尤其是他的“貴族生活”理論,充滿了濃厚的人文色彩,引起了後人的極大興趣。據當地官員介紹,當時歐洲文藝復興如火如荼,中國也有了資本主義的萌芽。根據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理論,湯顯祖發展人文主義思想的時機恰到好處。

書院門前樹木參天,枝葉茂密;院子裏的花草是綠色的,房子是明亮的。當地人說,湯顯祖提倡教育,象征著他的思想傳播分散,壹直影響著後人。大門右手邊的夢泉井是湯顯祖初到徐聞時喝的井水。傳說正是在夜裏,他的思緒湧上心頭,創作了《牡丹亭》。從這裏回到中原後,壹發不可收拾,又創作了另外三部作品,合稱《臨川四夢》。海康港是著名的老漁港,水深水靜。位於雷州市西南38公裏,屬北河鎮。鎮南南部的康港市場,是古雷州府海康縣北河之所所在地,故名海康港,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成為港口。灣港盆地長1.400米,寬1.900米,窄400米,水域面積403平方公裏。航道平均水深2至3米,最深處9米。港內避風漁船超過65438艘。附近海域盛產白蝴蝶,港灣裏還有珍珠養殖場。

海康港是雷州半島北部灣西岸的壹顆明珠,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走進海康港,就像看壹本黃色線裝書,看壹幅濃淡適宜的水墨畫。

海康港歷史上曾是海康縣北河研究所所在地。地處北部灣出口,水陸交通十分便利,經濟十分繁榮。但同時也容易受到當時猖獗的海賊入侵,後來的朝廷被迫將縣城遷到現在的雷州市。從此,海康港逐漸成為壹個被遺忘的角落。縣城作為唯壹的遺址,進了城墻,也有了進城的入口,壹直保留到改革開放初期。可惜到了80年代中期,缺乏保護意識的村民逐漸將城墻拆除,這不禁讓人惋惜!

隋朝時期(581-618),海康縣原北河之所建於此,70年代後改名為海康港。目前,距離古港不到100米的港口南岸有壹處古城墻,是海康縣北河之所古城墻遺址。70年代拆的,墻全是青石的。站在古城墻前,我撫摸著壹片片清晰可辨的古石磚,壹片片青石紋理,壹個個小突起,壹片片長滿青苔的歷史“印章”,仿佛看到了傳說中的海賊“烏石二號”,看到了遠處壹望無際的大海,看到了乘風破浪歸來的漁船,看到了海康港壹代代漁民的形象...

當地風俗

轉眼間已經到了21世紀。無論外面的世界多麽喧囂,多麽現代化,似乎都影響不了這個康港老人的寧靜。妳看,只有幾百米寬,海康港碼頭南北兩岸還保留著非常傳統的渡船。淇水鎮在北岸,北河鎮在南岸,比較分明。對於兩地的人們來說,最方便的交流方式是乘渡船。河兩岸有兩個不忙的簡易碼頭。很簡單因為兩個碼頭只有兩艘很簡單的擺渡船,來回往返。裝載僅限於人和摩托車、自行車。也不貴。據漁民說,坐船來來回回壹次也就三五塊錢。

當我到達碼頭時,我看到停泊在港池裏的漁船。海康港有大大小小100多艘漁船。大部分是當地漁民的船,打著國旗打獵。不遠處,海灣裏漂浮著壹排排魚籠。壹群群海鷗、仙鶴和小鳥飛來飛去,引起壹陣驚呼。這是壹個天然的避風漁港,港口距離北部灣只有幾公裏。在海康港鼎盛時期,海南臨高、連江安鋪、濉溪江洪等地的漁船經常在此停靠交易。高峰期每天有200多艘漁船停泊,海產品和漁貨貿易達1000多噸。

  • 上一篇:關於甜品的故事或代表意義是什麽?
  • 下一篇:用蛋清敷臉壹個月,皺紋會消失嗎?有幫助嗎?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