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王得了壹種頑疾,被名醫扁鵲治好了。魏文王很高興地稱扁鵲為“神醫”,並問扁鵲:“妳的三個兄弟都擅長醫術。哪個最好?”
扁鵲回答:“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
文王又問:“那妳為什麽最有名?”
扁鵲回答說:“我大哥在發病前就給我治過病。因為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他能提前根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播,只有我們家的人知道。
我弟弟在生病初期就治療了這種疾病。大多數人認為他只能治小病,所以他的名氣僅限於他自己的村子。
而我,扁鵲,在我的病很嚴重的時候治療它。大部分人都見過我做大手術,比如經絡放針放血,皮膚上藥,所以我覺得我醫術高明,名聲全國聞名。"
文王說:“妳講得很好。”
病前預防;壹開始就治療疾病。
扁鵲三兄弟各有所長。現在我們只知道扁鵲,但我們不知道他哥哥的技能。
原來,平鴉的天賦比扁鵲強。他的父親邊公去世時,把壹本關於疾病預防的秘方《道學預防》傳給了平鴉,另壹本關於治療的秘方《道學治法》傳給了扁鵲。因為世人更註重治病而非防病,所以平鴉的才華被埋沒了。
扁鵲因治療壹場重病而名垂青史。
決定妳成績的是做事的明顯效果。
壹個能處理緊急情況的人會受到領導的表揚和贊賞。另壹種人則相反,通常註重排除危險因素,只有在沒有大事情發生時,人們才會感覺到自己的平庸。
扁鵲兄弟,情況就是這樣。
我們在消防宣傳中聽過、聽過“隱患比明火更危險,預防勝於救災”這句話,這就是預防的重要性。火是這樣,身體也是這樣。
做過工程的人也知道“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後控制”。
提前做好預防措施,效果最好,成本最低,把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
可惜大部分人都沒有意識到這壹點,等到損失巨大的時候再去尋求彌補已經來不及了。
說出來很重要,做出來是次要的。不要忙。這是對疾病預防的誤解。
我們通常在生病的時候去醫院,但只是在必要的時候。這就是扁鵲所說的“病情嚴重時”。病太小,不值得去,醫生不願意治病。
醫生能治好壹場大病,我們感激他們,認為他們醫術高超,有的甚至送錦旗。
我們知道的是“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卻沒有註意到疾病在慢慢積累。通常如果不註意,後期會有明顯的癥狀。
當我們的身體出現壹些問題時,我們會感到非常不舒服,吃得不好。
《黃帝內經》寫道:“上班不生病,但不生病。”也就是說,聰明的醫生不會坐等疾病發生才治療,而是采取預防措施,防患於未然。
這個故事提醒我們預防對身體的重要性。
國醫,其次是病。(摘自《國語·於今》)
最聰明的醫生能治好國家的病,然後再給人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