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四聖心源》卷八清代名醫黃元禦治鼻炎方子。
具體地,它包括桔梗(9g)、玄參(9g)、杏仁(9g)、陳皮(9g)、半夏(9g)、茯苓(9g)、甘草(6g)和生姜(9g)。
這個方子屬於食療範疇,裏面的藥大部分都是食物。其中桔梗上行,開肺氣,解毒排膿;玄參上行,潤燥解毒;杏仁有益健康,降肺金之氣;橘皮入氣,清肺氣,化痰降逆;半夏屬降,和胃降逆;茯苓上行,祛濕氣,助脾氣上升;甘草補脾胃,坐地中州;生姜散寒,可散於表寒。黃元禦認為,氣在人體內的升降循環轉得不太好,導致氣在上面受阻,所以會引起鼻塞等癥狀。中醫之前也說過:九竅不和,皆屬脾胃。(此段摘自羅大倫《醫師是這樣看病的》)
黃元禦在《四聖心源》第八卷中對鼻部疾病的根本原因解釋如下:
有鼻病的人,手太渾濁。肺局限於鼻,使氣不能降澀。祖靈在胸,是守陽之本。通過心肺呼吸,進出鼻子的人也是。肺降時,總氣清,鼻不通,肺逆時,總氣不通,鼻不通。哭的人也是被肺氣熏的。肺清,密如霧,霧浮化為雨露,而膀胱失,痰淚不生。若肺金不清,霧濁不能化水,則郁結於胸膈而生痰,熏於鼻中而成鼻音。痰和淚的工作都是因為金鑫沒有倒下。
肺金生水,主皮毛,肺氣內降,達膀胱,肺氣為俗人,熏蒸皮毛。外感風寒,苔閉,臟腑郁滯,內不能降,外不能泄,莫能積,逆於鼻竅。鼻子又窄又窄,做不到,所以沖動就是打噴嚏。肺中氣滿,鼻中陰滿,以清淚淌下。
肺氣初逆時鼻涕清,後期肺氣郁,清則濁,粘則粘。晚,濁而變味,白化而黃,臭而惡。如果長期不愈,色、味如膿,稱為鼻癰,也是肺氣逆逆發所致。其中氣不運,肺滿金,即不寒不濁時鼻深。對於鼻翼深的人來說,不僅僅是渾濁的眼淚。(“蘇文”語。)肺氣之郁,總因土濕胃逆所致,胃逆則濁氣充盈,肺無道降。
所以筆者認為這個方子總體來說是治療鼻炎鼻塞流涕的有效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