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寒的主要原因是飲食習慣不良,比如飲食無節制,經常吃冷飲或冷食。再加上生活節奏快,精神壓力大,更容易導致胃病。所以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胃寒患者可以多吃辣椒豬肚湯、姜水。辣椒和生姜是健胃暖胃的調味品,可以調節胃寒癥狀,恢復健康的脾胃。當然,如果肚子疼,需要警惕胃的器質性病變。最好去醫院做胃鏡。
胃寒三法
1.鮮姜白糖治胃寒疼痛:鮮姜(細粉)500克,白糖250克壹起腌制;飯前服用1勺(普通勺),每日三次;堅持吃壹周,壹般都有效果;如果沒有完全治愈,繼續吃,直到治愈。
②白酒煮雞蛋治胃寒:將二鍋頭白酒50克倒入小盅中,將65,438+0雞蛋打勻,點酒。酒幹了,雞蛋煮熟,早上空腹吃。輕者吃壹兩次就能治好。註意雞蛋不要加任何調料。
3吃蘋果可以緩解胃酸:有些人在寒冷的天氣或冬末春初飲食不當,經常胃酸過多,非常難受。如果妳在這個時候吃壹個或半個大蘋果,妳的胃很快就會感到舒服。
感冒胃痛不宜吃以下食物。
獼猴桃還是獼猴桃
性寒,味甘。《開寶本草》指出:“脾胃寒。”《中醫大辭典》也說:“脾胃虛寒者慎用。”凡胃寒疼痛者,應忌口。
甘蔗
性寒,味甘。雖然有清熱生津的功效,但胃涼的人不宜食用。《本草經疏》明確警告:“胃寒嘔吐者宜忌之”。因此,胃痛和感冒的人應避免吃甘蔗。
蒓菜
性寒,味甘。《本草綱目》中記載:“蒓菜涼胃,...不宜久食過量,恐寒氣,困脾胃,亦害人。”《醫林綱目》也指出:“食多則腹冷痛”。凡胃寒疼痛者,應避免食用。
西瓜
它性涼,能清胃火。滇南草藥說能治壹切熱病,被譽為“天然白虎湯”。《中醫大辭典》指出:“中度感冒者忌服。”因此,感冒胃痛的人不宜食用。
野生稻莖
俗稱茭白,唐代壹位著名的食醫曾指出:“茭白性寒滑,寒滑,不宜多食。”《本草顏回》也說:“脾胃虛寒者不宜食用。”所以感冒胃痛的人要避免。
蛤肉
涼,甜,鹹。草藥食療說是“性冷淡”。《本草伊彥》說:“多食,送風動空調。”《活著有情趣》也說:“多吃涼的。”感冒胃痛的人尤其要忌食。
麥冬塊莖
寒,所以寒胃痛的人不宜食用。正如李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所警告的:“氣虛寒胃者,切不可中餌。”
蝸牛
感冒嚴重、感冒胃痛的人要避免。《本草顏回》早有告誡:“此物甚寒,胃中有冷飲,不宜食用。”姚克誠在《食之本草》中也說:“多食使人腹痛。”不要大意蝸牛和蝸牛壹樣,寒胃痛者也在禁忌之列。
破壞
性寒味鹹,也是涼的東西。《本草經》中記載:“若因寒而血凍,與夫脾胃寒滑,腹痛喜熱惡寒,則不宜服鹹。”《起居有息飲食譜》也說“凡氣虛中寒者,皆忌之。”所以寒性胃痛、氣虛胃痛的人不宜食用。
柿子
性寒、味甘、寒胃痛者不宜服用。《本草綱目》中有壹句警告:“...已知有寒積、寒腹痛、寒嘔吐者,不可服用。”尤其是沒有螃蟹。
香蕉
性涼味甜。李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說它“甘寒”。凡有寒性胃痛者不宜服用,否則食用後會感到寒冷不適,甚至立即引起胃痛,應避免服用。
苦瓜
苦而寒的食物,胃寒疼痛的人應忌食。《滇南本草》曾說:“脾胃虛寒者,食之必上吐下瀉,腹痛。”
梨樹
寒性水果和胃痛的人不宜多吃。就像《本草經》裏的告誡:“...腹痛有寒積,胃寒嘔吐,宜用鹹法避免。”比如《輔食秘笈》和《膳食指南》也有記載,吃多了使人感到寒冷,所以胃寒疼痛的人不宜吃生梨。
荸薺
甘寒之物可清胃熱,但寒胃痛者不宜食用。正如唐代食醫孟賢所言,“不可與空調同食。”清代食醫王孟英在《息生飲食譜》中也說:“氣虛寒者宜忌。”
甜瓜
俗稱哈密瓜。性寒,味甘。《孫真人食忌》早有告誡:“瓜性寒。”《食療本草》也指出:“動而留於寒疾”。凡患胃寒者不宜食用,否則容易引起胃痛。
此外,感冒胃痛的人也應忌食綠豆、柿子、生西紅柿、竹筍、蠍子、生瓜、海帶、生生菜、生蘿蔔、生蓮藕、生黃瓜、生紅薯、金銀花、菊花、薄荷、鴨蛋、蛤蜊、空心菜、蕹菜、空心菜。
慢性胃炎的飲食治療
(1)註意吃有營養的食物。多吃高蛋白食物和高維生素食物,保證身體各種營養素充足,防止貧血和營養不良。對於貧血和營養不良,飲食中應增加富含蛋白質和血紅素鐵的食物,如瘦肉、雞肉、魚肉、肝、腰等內臟。高維生素食物包括深色新鮮蔬菜和水果,如綠葉蔬菜、西紅柿、茄子和紅棗。每餐最好吃2~3個新鮮山楂,刺激胃液分泌。
(2)註意酸堿平衡。胃酸分泌過多時,可以喝牛奶、豆漿、饅頭或面包來中和胃酸。胃酸分泌減少時,可以用濃縮肉湯、雞湯、酸水果或果汁刺激胃液分泌,幫助消化。避免引起腹部脹氣和含纖維較多的食物,如豆類、豆制品、蔗糖、芹菜、韭菜等。當妳患有萎縮性胃炎時,妳應該喝酸奶,因為酸奶中的磷脂會緊緊地吸附在胃壁上,從而保護胃黏膜,修復受損的胃黏膜。酸奶中特有的成分乳糖分解代謝產生的乳酸和葡萄糖醛酸,可以增加胃中的酸度,抑制有害細菌分解蛋白質產生毒素,同時保護胃免受毒素的侵蝕,有利於胃炎的治療和恢復。
(3)在口服抗生素治療壹些炎癥性疾病時,應同時飲用酸奶,既補充了營養,又避免了抗生素對人體的副作用,因為酸奶中含有大量的活性桿菌,能使抗生素引起的腸道菌群失調恢復平衡,保護胃黏膜。
胃痛的中醫食療
胃痛,中醫稱為胃脘痛,屬於消化系統疾病。胃脘痛的主要原因是:邪氣襲胃,感外寒;暴飲暴食是寒性或肥甘,還是暴飲暴食;憂怒,氣郁傷肝,肝失疏泄之功,氣逆於胃;此外,飲食、疲勞等因素長期損傷脾胃,導致中氣不足,脾胃虛寒。中醫根據“辨證論治”的原則,針對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治療方法,可以根據病情選擇方劑。
治療處方:1。鮮姜3~5片,紅糖適量,開水浸泡,趁熱服用,服後微汗。適用於感冒引起的胃痛。2.大蔥3~4段,姜3~5片,白胡椒面適量,用開水沖泡;或者把蔥和姜放在火上煮壹會兒,加壹點鹽調味,加胡椒面,趁熱喝湯。適用於寒感引起的胃痛。3.粳米100g,牛肉松25g(或其他肉松)。用通常的方法煮米粥,加入肉松,拌勻。趁熱吃吧。適用於脾胃虛寒引起的胃痛。
急性胃腸炎的中醫食療
急性胃腸炎是壹種胃腸粘膜的急性炎癥。大多在夏天和秋天。主要臨床癥狀為嘔吐、腹瀉和上腹痛。在中醫上屬於上吐下瀉的範圍。中醫認為,本病的發生是由於夏季濕熱之邪或因貪食而產生寒濕之感,暴飲暴食導致寒性肥胖,導致脾胃受損,運化失常。
治療處方:
1.將1000~1500克鮮蓮藕洗凈,開水沖服,每日兩次;或者用鮮蓮藕500克,生姜50克,洗凈切碎,用消毒紗布絞汁,開水沖服。
2.粳米60克,細砂仁5克,粳米加水煮粥,煮熟後加入砂仁粉,再以1~2煮沸,早晚服用。
3.鮮土豆100g,生姜10g,榨汁,加入鮮橙汁30ml,拌勻,放入放熱水中溫杯,每日服用30ml。
4.玉米芯750克,黃柏6克,幹姜6克,* * *研成細末,每次3克,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5.綠茶、幹姜各3克,用開水沖泡,蓋蓋浸泡30分鐘,每日勤飲數次。
6.白扁豆60克,略炒磨成粉,藿香葉60克,曬幹成粉,混合成粉。每次10g,每日4~5次,並配姜湯。
7.車前子30克,用紗布包好,加水500毫升,將剩余的300毫升水煎,去渣,加入粳米粥湯,分兩次服用。
8.蔥白適量,搗碎炒熟,放在肚臍上,用膠帶將溫熱的肚臍固定。1~連續幾天每天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