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同名方劑約有八種,其中常用的是中國藏經中記載的方劑。它們由桑白皮、陳皮、姜皮、大腹皮、茯苓皮組成,具有健脾祛濕、理氣消腫的功效。表示皮膚水,是治療皮膚水的總方。常用於急慢性腎小球腎炎、心臟水腫、妊娠水腫等。
3《中國藏經附錄》方誌五皮散3.1方明五皮散
3.2五皮粉別名五皮飲
3.3桑白皮、陳皮、生姜皮、大腹皮、茯苓均分[1]
3.4功效主治健脾祛濕、理氣消腫。適應癥:皮膚水。癥狀包括頭、臉和四肢水腫、腹脹、氣短、排尿困難和妊娠水腫。
3.5五皮散用法用量:每服3元,1.5杯水,煎至8分鐘,隨時溫服。
磨成粗粉。每次9克,水煎。現代多用湯劑,適量,煎服,常飲。[1]
3.6制備方法為粗粉。
3.7使用本方時註意辛散,其利尿作用較弱,臨床上常與其他利尿消腫方藥合用。服藥後忌食生冷、油膩等。[1]
3.8藥方是針對脾虛導致皮膚溢水而設計的。方法壹方面要加強脾土,恢復脾運化之力,使水濕沿著正常的路徑運行而不停止聚泛;壹方面疏通水道,讓水濕之邪有了活路。從而做到標本兼治,邪正兼顧。本方體現了健脾利濕的配伍。方中茯苓皮味甘、淡、潤,固而利水。其作用是治療皮膚濕氣,多用於皮膚水腫,故為君藥。濕阻則氣滯,氣機則濕動。大腹皮行氣導滯,是舒中理氣的速效藥,又能利尿消腫,故為臣藥。陳皮既健脾,又理氣燥濕。健脾使脾有力動,水濕難止。理氣可以加強行氣導滯的作用,既能治氣滯,又能使行氣使水濕。肺為水上之源,主要溝通水之道,下至膀胱經。水濕不僅是因為脾虛,也是因為肺不能宣降。故以桑白皮降肺氣,以水道利水消腫,以上二味為佐藥。生姜辛毗分散水分,並作為水腫和排尿引起的腫脹的輔助藥物。5藥物搭配,* * *起到利水消腫、理氣健脾的作用。[1]
3.9 1的臨床應用。本方擅長治療皮膚水,所以是治療皮膚水的通用方。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腹脹、腹脹、排尿困難者,可用本方治療。[1]
2.加減:腰腫有風邪者,加防風、羌活、紫蘇葉,祛風除濕;腰以下浮腫,小便短,常與五苓散合用,增強利尿功能;寒性者,加附子、幹姜溫陽利水;熱者加滑石、木通,利濕清熱;妊娠水腫,加白術,以健脾利濕安胎;腹滿時加萊菔子、厚樸、麥芽,消積行氣;正氣不足,脾虛虛弱,加黨參、白術益氣健脾。[1]
3.本方常用於急慢性腎小球腎炎、心臟病水腫、妊娠水腫等。[1]
4.妊娠水腫:用本方配合玉米須治療妊娠水腫43例,效果滿意。基本配方為桑白皮15g、茯苓皮9g、大腹皮12g、陳皮9g、姜皮6g、玉米須(幹)30g或鮮品60g。
3.10各派討論《程方便讀書》:水病浮腫,上半部氣短,或腰下半部浮腫,也不利於肺的治療,使水溢於膚,即為上述證候。所以桑皮清肺降氣時,肺氣清,水從下趨向;在茯苓的引導下,腹中飽水,姜皮涼化,陳皮理氣化痰。用皮膚的人,因為病在皮膚,皮膚對皮膚。但肺脾是母子的臟臟器官,孩子不累,媽媽也累。所以,脾的飽脹與脾的過盛有關。否則脾有健運功能,土旺能自行造水。雖然肺的治療不可行,但是不存在飽脹的問題。以陳皮、茯苓為基礎,為健脾藥,功能既能補中又能補中,扶正祛邪。若壹舉而治,則上下之惡,不聞不問。
3.11筆記五皮飲(三因卷十四)。
3.12歌曲的五張皮散著五張皮,陳玲、江桑、肚子都飽了;或者用吳佳去桑白皮,脾虛腹脹者相當適宜。[1]
3.13中國藏學經典附錄摘錄
4中國藏經書底部的五皮散中國藏經書底部記載的五皮散,就是《三因壹病證》四經記載的五皮飲[2]。
4.1別名五批散[2]
4.2由炒大腹皮、炒桑白皮、茯苓、生姜皮、陳皮組成[2]。
4.3制備方法為粗粉[2]。
4.4五苓散用法用量:每服四元,水煎服,或用木香粉煎服,趁熱服用,每日二至三次[2]。
4.5功能主治:利尿消腫、理氣健脾。治皮膚水,四肢頭面部浮腫,不按手指,不惡風,不喘,不渴,脈浮;現代還用於急慢性腎炎和心臟病水腫,因脾虛濕盛,氣滯水滯所致[2]。
4.6方中陳皮理氣健脾,茯苓皮健脾滲濕,二味相合,使氣脾健康,水濕自化;桑白皮降肺氣,使水路通暢;腹部皮膚腫脹潮濕;生姜辛毗散濕,* * *成為健脾祛濕,理氣消腫的藥劑[2]。
4.7註:此方早在漢藏典籍中就被命名為五皮散[2]。
5《宋太平惠民和記局方》卷三五苓散5.1方劑五加皮、地骨皮、生姜皮、大腹皮、茯苓均分[2]。
5.2炮制後的藥物為粗粉[2]。
5.3功能主治:《宋太平惠民和濟局方》第三方五皮散,主要用於治療脾氣郁滯、風濕心悸、脾虛濕盛、納呆納呆、頭面浮腫、四肢浮腫、知己浮腫、上腹部氣短、腹脹、膝周緊繃、飲食不利、攻賭不定、來去不定、氣短。[2]
男女主治:脾氣郁滯,風濕痛,脾受濕,氣少食少,導致頭面部不足,四肢浮腫,知己腫脹,氣短,腹脹,臍周脹滿,飲食失調,攻賭不定,來去不定,氣短,均治。皮膚水,胎兒水。
5.4五苓散用法用量:取三錢,水煎,隨時趁熱服用[2]。
每次服用三錢,要取壹杯水半,煎至八分熟,微熱服用,不分時間。
每次9克,水250毫升,煎至200毫升,微熱服用,無論何時。
5.5註意忌寒、膩、硬。
5.6諸學派討論醫方集:此為太陽太陰之藥。五加祛風勝濕,退熱補骨虛,散姜助陽,行水下腹,茯苓滲濕健脾,在散瀉過程中仍意為調補。使用皮膚的人,水溢出皮膚,皮膚也是皮膚對皮膚。
5.7摘自《宋太平惠民和濟局藥方》(卷三)
6《文選選本》卷六方五皮粉6.1方名五皮粉
6.2五加皮1、海桐皮1、白鮮皮1、地骨皮1、牡丹皮1、乳香1、沒藥1。
6.3主治:六面五皮散,《精選病癥精要》卷,主要用於治療楊梅中毒,輕粉塊,佩戴時疼痛。
6.4五皮散用法用量:每餐5分,涼米塊4兩,煎服下調。生病時在飯後服用,飯前服用。
6.5制備方法為最終方法。
6.6節選自第6卷《主題選》
7《有效方劑匯編》第1卷五皮散7.1方明五皮散
7.2將茯苓皮、枸杞皮、陳皮、大腹皮(洗凈)、青皮、檳榔、澤瀉、姜黃、豬苓等分成等份。
7.3主治:五皮散,有效方劑匯編之壹,用於治療各種水法。
7.4五皮散用法用量:每服2元,以面煮湯為準。
7.5制備方法為細粉。
7.6摘自《有效方劑匯編》第壹卷
8《遊成》卷二五皮粉8.1五皮粉
8.2由姜皮2元,肚皮2元,茯苓皮2元,桑皮2元,五加皮2元組成。
8.3適應癥:尤尤積成第二方五皮散,用於治療小兒中度濕重水腫。
8.4五皮散用法用量:燈芯10莖,大棗3枚為引,水煎,內服。
8.5摘自《幼兒文集》第二卷
9《校對女人食譜》卷15五皮粉9.1方明五皮粉
9.2大腹皮1、桑白皮(炒)1、生姜皮1、茯苓1、陳皮1、木香2分的成分。
9.3主治:五皮散,《正婦良方》卷十五,用於主治胎兒水腫。
9.4五苓散用法用量:水煎服。
9.5摘自《婦女處方校對》第15卷
10《赤水朱軒》卷25五批散10.1方明五批散
10.2構成五加皮。
10.3適應癥《赤水朱軒》(卷二十五,五方)皮散用於治療小兒軟頸拖滯。
10.4用法五皮散與酒混合,塗於頸骨上,再與酒混合。
10.5的編制方法最後。
10.6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