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秦艽的功效:
秦艽味苦、辛,微寒。歸胃、肝、膽經。功效可祛風除濕,舒筋活絡,清熱止痛。其特點是升降,即擅長治療各種痹證,還能解除虛熱,尤其治療骨蒸潮熱。
常用於治療風濕關節痛、中風偏癱、筋腱攣縮、關節痛、濕熱黃疸、骨蒸潮熱、小兒疳積發熱。
名著摘要:
經典:“治寒熱邪氣,寒濕風痹,關節痛,利小便。”
《別錄》:“治風,久不問。全身上下。”
《藥性論》:“有益通便解五黃病,解酒毒,除頭風。”
《本草綱目》:“手足麻痹、黃疸、煩渴之癥,必治,除陽明之濕熱。陽明濕則體痛煩熱,熱則體熱蒸。”
《玉蜀黍藥解》:“通經絡,祛風濕。治中風、癱瘓、濕筋、骨痛、黃疸。”
《本草綱目》:“除胃熱,益肝膽之氣,養血強筋。治風寒濕痹,周身拘攣,勞骨蒸,黃疸黃酒中毒,腸風泄瀉,口塞牙痛,濕勝於風,有利排便。”
二、秦艽的配伍與應用:
1.用於風濕、關節痛、關節攣縮、手足麻痹。秦艽能祛風除濕,舒筋活絡。可用於治療風濕、關節痛,長期不管寒熱。還具有清熱的作用,所以更適用於熱痹、關節腫痛。治風濕痹痛,手足無情,常與生地、石膏、羌活、防風、阿莎麗等配伍。,也就是大秦湯。治療下肢風濕病,可與獨活、木瓜、牛膝、伸筋草等配伍。
用於風血燥,筋骨酸痛,常與生地、白芍、當歸、防風配伍,即秦艽地黃湯。
治風濕關節痛、急性肢體攣縮,秦艽常與海桐皮同用。兩藥配伍直達上下,十二經脈,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的效果更佳。
秦艽還可用於中風後遺癥,藥性溫和,故有“風濕醫學中的潤燥劑”之稱。用於中風後手足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肢體痙攣,升麻、葛根、人參、防風、桂枝、炙甘草等。常合並使用,即秦艽升麻湯。
王昂彥:“風藥是潤燥劑,粉藥是補藥。”
《本草綱目》:“治風先治血,血自滅,故治風不論久。胃裏濕熱,方便,黃疸多。”
2.用於骨蒸潮熱。秦艽長於清虛熱,是治療陰虛骨蒸潮熱的重要藥物。常與鱉甲、柴胡、青蒿、知母、地骨皮等配伍。治骨蒸熱,肌肉消瘦,陰虛盜汗,即龍膽鱉甲湯。
用於急性疲勞發熱,可配伍柴胡、甘草;治小兒骨蒸潮熱,減輕消瘦,可與炙甘草、薄荷同用。
李時珍說:“手足陽明經入藥,而入肝膽。陽明濕則手足酸痛,忽冷忽熱,熱則骨蒸。”
《中國藥典》:“可用於骨蒸潮熱,亦可除虛熱。”
3.用於濕熱黃疸。秦艽還有益於濕黃。治療濕熱黃疸,常配伍茵陳、梔子等藥物,以增強療效。
三、秦艽的用法用量:
秦艽常被煎煮,制成丸劑。湯劑用量為幾克到十幾克。
四、秦艽的應用:
秦艽味苦微寒,能促進大小便,故體虛久痛者,大便過重滑者禁用。
《本草經》:“下半身虛寒者,忍不住小便者,不可服用。”
本草從新:“大便濕滑者不宜用之。”
~
——中醫實用筆記20.9.12 pm #中醫實用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