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過花甲的謝說起學醫的初衷,不禁露出了當時的心聲:“為了讓生病的村民得到及時的治療!”出生於廣東潮州的他,談笑風生,給人壹種豪爽、隨和、有活力的感覺。也讓人深深佩服他充滿激情的人生經歷!文化大革命期間,謝去了廣東饒平縣壹個偏遠山區的大坪鄉。當時大坪鄉經濟很差,醫療條件很差。有時村民不得不向當時唯壹的駐地部隊的軍醫求助,延誤治療是常事。謝看在眼裏,急在心裏。他萌生了學醫給村民治病的想法。因此,每當軍醫給村民看病時,謝總是陪著他們,當軍醫的“助手”時,也不時不時地征求意見。另壹方面,他積極查找各種醫學書籍進行學習,在理論學習和實踐中逐漸掌握了基本的脈學理論、藥性、偏方、秘方等常識。18歲,成為遠近聞名的“赤腳醫生”。為了讓患病的村民得到及時的治療,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謝經常起早貪黑,風裏來雨裏去。無論是九冬還是烈日,他總是孜孜不倦地尋找和采集各種草藥。大坪鄉和周圍的山角幾乎處處都留下他的足跡。有時候,為了不半途而廢,他用瓶子裏的白開水和口袋裏的壹些幹糧充饑,然後就匆匆上路了。他經常在風中睡覺,直到他達到目標...隨著醫學著作的出版和研制出的“博德生”抗癌方劑療效的兌現,謝的名字逐漸家喻戶曉,得到了有關各方的肯定。先後被評為廣東省名中醫、省高教系統先進工作者、廣東省優秀中醫藥科技工作者。多次應邀赴德國等國家和地區進行中醫針灸理論講座。在“面向21世紀的東方醫學學術會議”上,發表了《博德生治療惡性腫瘤初步經驗》、《按壓薛燭穴治療呃逆60例分析》等學術論文,受到與會專家學者的高度評價,會後還被邀請留下來做為期20天的學術交流。2001作為中醫專家受聘於香港東華三院光華醫院和香港中文大學合辦的中醫臨床研究服務中心,從事中醫疑難雜癥和癌癥的研究和臨床治療,為期三年...對於這些,謝顯得欣慰而無動於衷。在談到出版該書的原因時,謝深有感觸地說:“我的許多醫學老師和前輩,在醫學理論和臨床實踐方面,包括對中草藥的研究,都有很多寶貴的經驗,但都沒有成書,有的已經去世了。太可惜了!”正是基於這種思想,驅使謝不遺余力地研究、發掘和豐富中草藥的內涵和潮汕的文化寶庫,完成了壹本有益於人類的醫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