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古代中醫對肝癌了解多少?

古代中醫對肝癌了解多少?

在中國古代,很可能有肝癌。當然,在出土的屍體中還沒有發現肝癌。從中醫古籍中可以找到壹些類似於癌癥癥狀的描述。在壹些最早的中醫書籍中,描述了壹種叫“息本”的病,其癥狀是:“右脅下,大如杯。”還有壹種病叫“肥氣”,也是“若受威脅,若捂杯。”大概都是肝區的腫塊吧。至於肝癌的其他常見癥狀,如黃疸、腹水等,在中醫書籍中早有描述。黃疸屬於“黃疸門脈”,腹水稱為腹脹。中醫書上有壹些醫案,也和肝癌很像。大約在元朝,也就是13世紀,有壹個叫洛天依的名醫,他給壹個病人治病。“病積”就是腹部腫塊。癥狀是“左臍帶如杯”,腹部腫塊較大。“腹脹如鼓,有青絡,呼吸不能臥。”指出腹水很多,不能平躺睡,腹壁上可以看到明顯的靜脈。“利己過谷”,腹瀉嚴重。“太陽下潮熱盜汗”和腫瘤熱很像。肝癌的腫瘤熱常見於下午,晚上出汗。再舉個例子。清朝雍正、乾隆年間,有個叫陳士鐸的醫生,記錄了壹個病例。病情為“脅肋疼痛極至,用手按痛,難以忍受”,以及“兩脅脹滿”、“寒熱”。他把這種病稱為“肝痛”,認為是“肝葉瘡”。當然沒有病理,那時候也不會有病理。實際上,原發性肝癌尚未探查,必須經病理確診,是在20世紀60年代以後。雖然沒有病理,但是癥狀都差不多。更重要的是,目前治療這類疾病的壹些原則仍在臨床上應用。上面提到的洛天依的例子,提出了壹個很重要的治療原則,叫做“養陽消積”。這是金元時期他們學派提出的壹種觀點和規律。大部分肝癌患者真的是“積於虛”。也就是身體的器官被削弱,出現了“堆積”——癌癥。癌癥患者的虛證,在初期和中晚期,主要是脾虛。所以,健脾在肝癌中很重要。因為脾虛,便溏食欲不佳,消化不良,腹瀉。脾虛可引起“氣滯”,腹脹、脅痛。脾虛氣滯可引起“濕”、“熱”,但有瘤熱、黃疸。還會有“瘀血”,肝區疼痛,手壓不動的情況挺晚的。治療是基於這些發病機制的變化。以健脾為主,同時配以合理的益氣,或利濕,清熱等藥物。
  • 上一篇:果樹上經常有苔蘚。有什麽辦法可以擺脫嗎?
  • 下一篇:懷孕期間感冒了怎麽辦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