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手腳冰涼,中醫改善“寒性”體質,6個小妙招,從根本上調理。

手腳冰涼,中醫改善“寒性”體質,6個小妙招,從根本上調理。

天氣越來越冷,很多人會手腳冰涼。即使他們喝了熱水,穿了更多的衣服,他們仍然不能暖和起來。這在婦女、老年人和體弱者中更為常見。尤其是手、腳和其他外圍部分。每次天氣轉涼,總有壹群手腳過度冰冷的朋友。感覺手腳不熱,怕冷怕風。有人說手腳冰涼代表沒人疼,有人說手腳冰涼代表體寒,有人說手腳冰涼代表生病!

中醫教妳改善“怕冷”體質

中醫認為手腳冰涼主要與陽氣不足或肝氣不足有關。手腳冰涼伴隨著全身怕冷,在同樣的溫度下總是穿的比別人多。這樣的人需要“暖陽”;手腳只是覺得冷,卻不覺得冷,連臉都紅了,疏肝解郁。

陽氣不足導致“手腳冰涼”

有這麽壹群人,即使年紀輕輕,也特別怕冷。只要氣溫下降,無論他們蓋得多緊,都很難溫暖他們的手腳。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冬季手腳冰涼的根本原因在於人體陽氣不足,即“陽氣不達四肢。”壹方面,人體是壹個陰陽平衡的整體,在陰陽平衡的情況下是健康的。但如果陽氣不足,溫熱功能就會減弱,導致人體熱量不足,難以溫暖全身,引起感冒。所以,怕冷其實是“陽虛生內寒”的結果。

另外,冬季是太陽為神的季節,手腳是人體血氣循環的末端。在血氣不足的情況下,抵抗力不足,寒氣容易入侵,導致生病。冬天手腳冰涼,晚上難以入睡,也會影響睡眠質量。

有時手腳冰涼預示著某種疾病。

如果在溫度合適的情況下仍然手腳冰涼,可能是四肢本身的血液循環出現了障礙。在中醫裏,這是“陽虛”的說法,簡單來說就是“陽氣不足,氣血運行不暢”。中醫認為,人體的正常功能主要是通過氣血向全身輸送營養物質來完成的。壹旦陽氣不足或氣血運行受阻,四肢末端的手腳就會發冷。

規定飲食

多吃辣。

適當多吃牛羊肉、雞肉,烹飪時加入辣洋蔥、辣椒等調味品,可促進血液循環;水果可以吃桃子和葡萄,少吃西瓜和梨。少吃冷飲。

運動

微微出汗是可取的

運動產生陽。平時根據個人愛好和體力選擇運動方式。首選有氧運動,如瑜伽、散步、太極拳、八段錦等。微微出汗就好,不要大汗淋漓。

取暖

多曬曬背。

中醫說“背部為陽”,足太陽的督脈、膀胱經都分布在背部,所以要多曬背部,借助自然的陽溫,打通經絡。

足浴;泡腳

睡覺前浸泡20分鐘

每晚睡前泡腳,在深盆中加入40度左右的熱水,讓水漫過腳踝。泡20分鐘左右,會感覺全身發熱。如果壹邊泡腳壹邊搓腳,效果會更好。壹周洗壹兩次澡,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溫暖身體。

手腳冰涼的人有救了!中醫:2食2分2動,從根源調理!

1,茴香

茴香是滋養生命的火。茴香味甘,性溫。茴香有溫補作用,主要入腎經,直接溫補腎陽。陽虛的人,也就是體虛怕冷,平時怕冷的人,最適合多吃茴香,茴香能補腎助陽。

2.南瓜

南瓜被清代名醫陳修園譽為“補血佳品”,富含植物蛋白、胡蘿蔔素、維生素、必需氨基酸、鈣、鋅、鐵、鈷、磷等。其中,鈷是維生素B12的重要成分之壹,可以幫助血液中的紅細胞正常運轉;鋅會直接影響成熟紅細胞的功能;鐵是產生血紅蛋白的基本微量元素,它們都是補血的優良營養素。

3.命門穴

命門穴是元氣之本,生命之門,故名。命門之火減弱,寒邪就容易侵入人體,出現畏寒、關節痛等癥狀。所以命門是壯陽、補腎、散寒的常用穴位。命門穴位於人體腰部,後正中線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處。用手掌灸命門穴,以熱透為度,每日1-2次。

4.湧泉穴

湧泉穴是腎經的起點。刺激湧泉穴有利於補腎壯陽,強筋壯骨。堅持這個穴位,會緩解手腳冰涼的癥狀。還可以治療失眠、高血壓等癥狀。它位於山腳。用手掌快速揉搓,直到感覺燙手為止。每天早晚揉湧泉穴100次,再揉每個腳趾100次。

5.搓搓手

快速搓手15-20秒,會明顯感覺到手掌開始發熱。這是因為摩擦產生熱量,五指肌肉也在工作,血液循環會加快。不僅手熱,全身都會熱。另外,手上穴位多,經常搓手,對健康有很多好處。

6.腳尖腳跟

踮腳是最簡單有效的保健方法。腳跟與人體的腎經關系密切,腳尖腳跟實際上是刺激腎經的穴位。足少陰腎經起於足趾,運行於足心湧泉穴,沿足跟上行,最後歸屬於腎絡膀胱經。腳尖跟可以補充腎氣,從而促進腎氣的通陽益氣功能。在寒冷的冬天,經常踮著腳走路是壹個非常好的助陽方法。

  • 上一篇:治療慢性咽炎有哪些小偏方?
  • 下一篇:要保持美麗的容顏,女性只需要每天做這些事情就可以了。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