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多年前的壹天,壹位醫生看著辦公桌上的壹摞醫學書籍,感嘆道:藥品名稱錯誤很多,而且還很模糊,這對患者來說實在不是壹件好事。
他決心要寫壹本新書:糾正謬誤,收集藥材和有效方劑。在隨後的幾十年裏,他走遍千山,嘗遍各種草藥,耗盡心血,終於完成了壹部拯救無數生命的醫學巨著。
被稱為《本草綱目》,被譽為“東方醫學大典”。這個人就是“藥聖”李時珍。
壹個
1518,李時珍出生於壹個醫學世家。
制圖:於
他的父親是李文文,當地壹位著名的醫生。平時,李家的院子裏種著許多草藥。忙不過來的時候,李文文會帶著李時珍兄弟去他的小診所,教他們的孩子學習和行醫,偶爾還會讓孩子幫忙抄寫藥方。
聽說,李時珍越來越喜歡學醫了。平時,他都保持沈默,看父親如何待人。父親出診的時候,他會偷偷翻開醫書仔細琢磨,經常忘記時間。在《爾雅》中,有許多關於動植物的解釋,李時珍也看得津津有味。
壹天,李文燕帶著大兒子出去看病,把李時珍壹個人留在診所裏。突然來了壹個拉肚子的病人來治療。看著病人痛苦的樣子,李時珍大著膽子開了藥,給他治療。
李文文回來後聽說這件事,起初怕兒子惹麻煩,但看了藥方後又驚又喜:兒子不僅讀了很多醫書,還能對癥下藥。如果他是醫生,也許正好可以發揮他的才能。
在古代,醫生的社會地位並不是很高。李文文本來不想讓他的兒子學醫,但他可以讀所有的經典,並通過科舉考試獲得名聲。14歲那年,李時珍也考上了秀才,但又沒能考上。
20歲左右得了重病,折磨致死,吃了很多苦才保住性命。無心仕途的李時珍決心成為壹名醫生,不讓別人承受自己的痛苦。
為了得到父親的支持,他寫了壹首詩來表明自己的決心:“逆水行舟,妳的心比石頭還強。希望父親誌存高遠,至死不畏艱難。”
制圖:於
如果妳定下了學醫的目標,就要盡全力去救死扶傷,這個誌向永遠不會變。李時珍的余生都在踐行自己的誓言。
二
由於他高超的醫術和高尚的醫德,李時珍很快就名揚天下。但他很快發現壹些古代醫書存在錯誤,給醫生和人們帶來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他想重寫壹本醫學經典。1552年,李時珍開始寫作。由於他在泰醫院的經歷,他能夠識別來自世界各地的藥材,並收集了大量信息。
然而,李時珍的頭疼事兒很快就來了:那些醫書上的藥名良莠不齊,而且由於作者沒有實地調查,只是照抄,最後解釋得糊裏糊塗,讓人無法茍同。
比如有壹種藥材叫“遠誌”。陶弘景說,它看起來像麻黃,但顏色是藍色的,開白花。到了宋代,馬謖以為像大清,說陶弘景根本不知道這種藥...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
李時珍決心親自去看看是什麽情況。他壹邊收集各種毒品信息,壹邊展開調查。此後,他多次離開家鄉,先後在安徽、河南、河北等地采集藥物標本和方劑,認真記錄每種藥材的特點。
制圖:於
無論是孤山還是深不見底的湖泊,只要有必要的藥材,李時珍都會毫不猶豫地跑過去,鋌而走險。
三
在整個考察過程中,為了鑒定藥性和藥理,他不惜以身試藥,嘗遍所有藥材。
有人說有壹種“曼陀羅花”,單莖有四五尺高。這種花和牽牛花很像,采集起來當酒喝會讓人不自覺的手舞足蹈。他對此半信半疑,於是去了很多地方找曼陀羅花,決心親自試壹試,看看它的功效。
於是,李時珍準備了曼陀羅花酒,叫徒弟們壹起喝。剛喝了壹點,他就已經相當醉了,徒弟看著師父忍不住笑了。最後兩人又笑又跳,驗證了民間說法的真實性。
他把這壹幕寫進了《本草綱目》,介紹了曼陀羅花的麻醉作用。“不如先拿這個去割瘡灸火,就不會覺得苦了。”本文簡要闡述了普通人使用曼陀羅花作為手術麻醉的經驗。
在旅途中,漁夫、農民、鞋匠和獵戶都是他的老師。例如,白花蛇是周琦的特產,它的尖頭有劇毒,主要用於治療風痹、驚風等疾病。李時珍冒險跟隨捕蛇者到山上,抓到壹條蝮蛇後,仔細分辨,詳細記錄。
相傳他也是壹路探訪,壹路善待百姓,不求補償。有個女人鼻出血,壹天到晚都停不下來,周圍的人都很無奈。李時珍詳細了解病情後,教家人用蒜片敷在病人腳上,很快血就不流了。這個偏方是他從民間收集來的。
四
經過大約27年的忽冷忽熱,李時珍終於完成了心目中的醫學經典,這就是舉世聞名的《本草綱目》。這壹年,他61歲。
制圖:於
這部代表作* * *有1.9萬多字,每壹個字都浸透著李時珍的心血。
他打破了自神農本草經以來沿用了壹千多年的上中下品分類。在《本草綱目》中,他將藥物分為水、火、土、金石學等16個部分,系統地描述了各種藥物的知識,包括校正、解釋、適應癥和方劑,並有適當的細節。
從內容上看,書中共有1892種藥物,處方10000余張,插圖1100余幅。它的規模比以前任何壹本關於藥物學的書都大。
此外,該書開創性地將藥物按其自然屬性逐步分類的系統,這也是現代生物分類學的重要方法之壹,比現代植物分類學的創始人林奈所著的《自然系統》早了壹個半世紀。
或許,對於這部巨作的意義,沒有必要用太多花花綠綠的詞語。我們只需要知道,它從出現到現在,已經拯救了無數的生命,並且還在繼續發揮作用,這就足夠了。
《本草綱目》對“東方醫學大典”的贊譽實至名歸。
五
《本草綱目》定稿後,李時珍為了盡快出版、刻書,不顧年老體弱四處奔走,懇求明代著名文學家王時珍作序,終於找到了答應刻書的書商。
制圖:於
他沒有親眼看到這部傑作的出版。1593年初秋,李時珍去世。此時,《本草綱目》仍由胡呈龍等人刻制,直到三年後才正式出版。
王世貞對《本草綱目》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說它是“自然之精,文體之總典,帝王之秘書,臣民之寶”。人們珍視李時珍的美德和貢獻,稱他為“醫聖”。
李時珍嚴謹的治學態度也壹直被人稱道至今。他在研究每壹種草藥時,總是先查閱各種草藥典籍,評價其異同,然後親自觀察、檢驗,以此為參照,“尋找前人沒有去過的地方”,這就是他研究的精神。
人生能有多少個27年?為了完成《本草綱目》,已經是名醫的李時珍放棄了安逸穩定的生活,過起了流浪漢的生活:去過荒山,住過破廟,幾次因為自己試藥差點中毒。
但他始終相信,如果《本草綱目》能夠修訂,所有的人民都是有福的,受苦也是值得的。
很多很多年後,1948醫學的《日內瓦宣言》說,“當我被吸收為醫學事業的壹員時,我莊嚴承諾,將畢生致力於為人類服務。”李時珍沒有看過這段話,但他做到了。
醫生的善良,他的生命,就是對這四個字最好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