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學者徐寅宗,南朝梁大同二年(536),卒於唐武德九年(626),享年90歲。徐石是常州宜興(今江蘇宜興)人。他在南朝工作。起初,他作為王新才的外籍士兵參軍,並擔任宜興知府。陳死後,在隋朝做官,仍然以藥侍奉皇帝。唐武德元年(618),授散騎侍郎。
徐氏醫術高明,擅長脈診,用藥靈活。公元6世紀,他用藥物熏蒸來治療皇後陳。當時皇太後病得不能說話,也不能吃藥。他把黃芪防風湯放在床下,使藥氣如煙,果然有效。當夜,皇太後能言,於是印宗被賜太守權。
徐氏診病問診,重視切脈,以探病因,主張病藥並重,不宜亂拋雜藥,而只壹味用之,直擊病根。壹生的脈診和用藥都是獨壹無二的。
第二,甄權
甄權生於南朝梁大同七年(541),卒於唐貞觀十七年(643)徐州扶溝(今河南扶溝)。因為母親的病,他和哥哥甄立言壹起學習醫術,專門學習驗方,所以成了名醫。貞泉有深厚的針灸功底,也擅長以藥治病。我壹生行醫,在世的人也不少:隋開帝初期(581),做過秘書,後來因病辭官。甄全通《養生術》,提出驅舊吸新可以清肺氣,是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有效方法;並主張飲食不壹定要甜。貞觀十七年(643年),唐太宗李世民到他家考察藥性和養生方法。早上給他看病,給他穿長壽棍的衣服。那年年底。
甄氏壹生著述甚多,其中有壹卷《唐明人物》;《針經鈔》三卷,《針方》壹卷,《脈方》壹卷,《藥性論》四卷。這些作品都失傳了,在《備急》、《備千金》、《備千金》、《外國臺灣的秘密》等對後世有壹定影響的作品中可以找到它們的部分內容。
第三,甄立言
甄立言,甄權的弟弟,生於南朝梁大同十壹年(545),卒於唐朝貞觀年間(627 ~ 649)。唐武德年間(618 ~ 626),升任太常丞,與弟真權同以醫術聞名。李炎醫術精湛,精通本草,擅長治療寄生蟲病。著有《本草音義》七卷、《本草藥性》三卷、《本草綱目》二卷、《古今誌方》五十卷,均已佚文,部分佚文仍可在《千金方耀》、《外臺秘笈》中找到。他的《古今錄方》如《外臺秘方》介紹“止渴尿甘”,是我國最早的糖尿病記載。
第四,孫思邈
孫思邈,世稱孫真人,後被稱為藥王,唐京兆花垣(今陜西省耀縣)人,孫家垣人。生於隋文帝元年(581),卒於水春元年(682),享年101(關於孫思邈的生年有多種說法,主要有三種,公認的壹種是生於隋文帝元年(581),另壹種是生於西魏。還有說他生於染天十四年(515)。
孫氏年輕時體弱多病。從青年時代起,他就決心以醫學為職業,並刻苦學習黃綺藝術。成年後隱居太白山(今陜西省),從事醫學和煉丹活動。永輝三年(652年)寫《備急用》三十卷。鹹亨四年(673)任商藥局成五郎,商元元年(674)稱病辭。永春元年(682),撰《千金翼》三十卷。同年,孫思邈去世,留下薄葬。子明航,天庭人(690 ~ 692),曾任豐土侍郎,孫明普,曾任蕭縣(今安徽蕭縣)縣官。
孫思邈經歷隋唐,是壹位學識淵博、醫術精湛的醫師。他的診療不局限於古法,還取眾家之長。他的用藥不受草藥經典的限制。根據臨床需要,處方通用,單方適用。所用方劑靈活多變,效果顯著。他非常重視民間醫療經驗,經常竭盡全力,跋山涉水,走訪千裏,為得壹方壹法,不惜重金,以求真相。他不僅擅長內科,還擅長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眼科,對服用養生、食療、針灸、預防、煉丹術等都有研究。同時,他具有廣博的藥理學知識和精湛的針灸技術。
孫氏壹生致力於拯救世界和生命,他對病人有高度的責任感和同情心。他提出了“大醫誠”的原則,要求醫生技術嫻熟,對病人真誠。他認為醫生在臨床時應該認真負責,不應該不問貧富。在治療上,要潛心儲蓄,不能炫耀能力,貪圖名利(見“準備壹千塊錢”)。前言。太醫精誠,人民衛生出版社1955。這也是他修行的寫照。他曾親自治療和護理過600多名麻風病人,其高尚的醫德足以百年。
孫思邈積累了80余年的醫療經驗,著有《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要方》,全面總結了古代至唐代的醫療經驗和藥理知識,豐富了我國的醫學內容。他的醫學思想和學術成就主要體現在:發展了張仲景的《傷寒論》理論,收集了唐以前醫方的成果。診斷學把對疾病的認識提高到了壹個新的水平,在治療學上創造了新的醫學技術;在藥理學上,要註意道地藥材和藥物的栽培、采集、加工和貯藏;在婦幼保健方面,強調了設立婦幼專科的意義,為設立兒童和產科專科創造了條件;在針灸學中繪制豐富多彩的三人堂圖,創制主右法的孔穴,倡導阿是穴和同體寸法,可以促進針灸學的發展,豐富健康長壽、講衛生、反對服石的理論。
孫氏的著作,除上述之外,在許多史籍中都有記載,其中大部分已經失傳。有千金保健方、千金髓方等18種方劑。此外,現存的眼科專著《海印略》是孫氏寫的。
孫思邈在中國醫學史上有著崇高的地位,受到了歷代人們的喜愛和支持。他死後,人們為他建了壹座廟,立了壹座紀念碑。今天,在他的家鄉陜西省耀縣孫家園和孫氏祠堂,都有壹尊孫氏的雕像。耀縣王耀山有王耀廟、百珍臺、洗藥池、太玄洞等孫氏活動遺跡。
五,壹個寶藏
張保子,本名連,唐朝黎陽(今陜西臨潼)人,生活在公元六世紀。唐朝貞觀年間(627 ~ 649),寶七十歲,任太守。當時,李太景世民患有煤氣痢疾,各種醫生多次未能治愈他。於是他給大夫寫了壹封信,寶患了這個病,吃了牛奶煎劑就好了,只好緩解這個方。唐太宗吃了藥後,痢疾完全治好了。於是,寶藏授予三位文官“弘卿”官銜,這是我國醫學史上的最高官銜。
六、崔之緹
崔之緹,徐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隋朝人。大業十壹年(615),位於唐元年(685),享年70歲。崔氏出身官宦之家,歷任洛州(今河南)司馬、閬中、戶部等職。刁祿元年(679),官至商務部。
崔氏擅長黃奇,從政之余喜歡從事醫學活動。擅長針灸、臨床診療,有多項創新驗方。其著作最為著名,如《病骨蒸灸方》,作為《骨蒸灸圖》收錄於《外臺秘笈》,即崔丞相代代相傳的灸法。其著述和文獻主要見於《方耀匯編》十卷、《骨蒸灸方》壹卷、《禪圖》壹卷,均已失傳,其輪廓可見於《外臺秘笈》。還有《崔之緹集》五卷和《立法》兩卷。
七、張文忠
張文忠出生於唐朝。武德三年(620),卒於唐。公歷三年(700年)。洛陽(今河南洛陽)人,唐代羅瑜太守。武則天廣齋元年(684)任禦醫,後任禦醫。溫仲通醫學理論特別是風與氣的研究。他認為風有124種,氣有80種。如果不能區分,就會延誤發病,導致死亡。雖然氣病和風病的治療方法基本相同,但人性不同。腳氣、頭風、上氣往往需要持續用藥,其他則根據發病情況臨時處理。患風氣的人,春末夏初秋初可以擺脫大病。《張文忠傳》第141號,卷191,中華書局1975,初版,當時武則天命他編纂《名醫》,命臨泰監王監督編纂。文忠創作了18件四季制服和各種輕重方向,以示。另外,我寫過三卷《應急隨身帶》,壹卷《法象論》,都丟了。其部分內容可見於《外國臺灣的秘密》。
八。魏勛
韋遜,字慈藏,生於唐貞觀十八年(644),卒於開元二十九年(741)。唐代京兆府(今陜西關中)人,道長,醫術精湛,但石天(684 ~ 690)任禦醫,與當時名醫張文忠、李倩齊名,曾任命張文忠為蘇亮司。中宗景隆安年(707 ~ 710)被任命為光祿卿,掌管禦膳。他老了,不久就退休了。他用藥物幫助人們,巡視人們,並且經常帶著壹只黑狗。玄宗強調他的醫術,召他入仕,但不被官方接受,回到家鄉,被尊為藥王。玄宗賜他藥王爵位,他死後被任命拜藥王廟。
九、王導
王導生於唐三年(670),卒於天寶十四年(755)。他的曾祖父王玨是唐太宗朝的宰相。祖父拜紀,父為毛時,王導為次子,弟為光大,秘書為大夫。道有兩個兒子,長子隋曾任大理寺大臣,次子李曾任蘇州刺史。
王導年輕時體弱多病,年紀大了喜歡上了醫術。母親長年患病,他覺得壹個不知名的醫生不可能是壹個孝子。他決定學醫。八世紀初,他在弘文博物館(唐代國家圖書館)工作了20多年。在此期間,他閱讀了數以千計的古代醫學文獻。看的書都拿起來記錄,積累了很多資料。天寶年間(742 ~ 755),因故被貶至方嶺(今湖北),後出師保衛大寧。在地方病流行時,王取錄經籍,親自應用方劑,治療了許多病人,決定編纂壹部醫方大全。於天寶十壹年(752年)撰《臺外秘事》四十卷。他的另壹本書《名臺簡介》有十卷,是《外國臺灣秘笈》的簡化版,可惜已經不翼而飛了。
X.鑒真
鑒真,俗名淳於,唐代佛教大師。生於唐四年(688),卒於廣德二年(764)。
鑒真原籍廣陵江陽(今江蘇揚州),幼年家境貧寒。長安元年(701)14歲時,隨父在揚州大雲寺(後改名為邢星寺)出家,並於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從壹位道僧處得到菩薩護符。景隆初年(708),隨師赴洛陽、長安,受名師教誨。開元元年(713)回到揚州時,他已經出家,在佛學上有很深的造詣,主持揚州大明寺。
唐開元二十壹年(733),日本派遣僧人榮睿、趙樸來華學習,並邀請高僧赴日講學、講經。天寶元年(742),鑒真接受了日本歷屆人的邀請。天寶二年(743),鑒真及其弟子項燕、道行開始東渡。十年五次漂洋過海,歷盡艱難險阻,但都失敗了。第五次東遊失敗後,62歲的鑒真大師雙目失明,他的大弟子項燕也去世了,邀請他的日本和尚也去世了,但他東遊的野心卻沒有改變。唐天寶十二年(753年)十壹月十五日,帶領四十余名弟子第六次渡海。同年,他在撒秋的妻子烏普(今九州南部鹿兒島秋月浦)登陸,途經太宰府、大阪等地,次年進入日本首都平成京(今奈良),受到日本僧尼的極大歡迎。
鑒真是中國第壹位赴日創立佛教的大師。當時的日本天氣天皇、皇後、皇太子等高官都接受了鑒真的三分七證授戒法,皈依佛門弟子。唐二年(759年,即日本天平堡子三年),鑒真在奈良創立趙體寺,撰寫《戒律三經》,這是日本印刷術的開端。
鑒真精通醫學和本草。他把中藥的鑒定、炮制、配方、收藏、應用帶到了日本,傳授醫學,熱情治病。至德元年(756年,日本田萍聖保八年),鑒真和他的弟子法榮治好了聖武天皇的病。當時,盡管鑒真雙目失明,但他通過嘴巴、鼻子和手辨別了藥物的真偽,所以他是正確的。日本醫學史家藤川祐在《日本醫學史》中指出:“日本古代名醫雖多,但尊為雕像者只有鑒真和戴天”(《藤川祐,日本醫學史》)。
鑒真死於唐光德二年(764,日本田萍堡子七年)五月六日。葬於日本屋久基下關,塔身立於正方體,正面鐫刻“真達和尚”字樣。在日本的書目中,有壹卷健大師的秘方,也有的秘方,其書籍已經失傳很久了,失傳的文章可以在《醫學心方》中找到。
Xi。秦·
秦,國籍不詳,生活在公元7世紀,曾隨在行醫。他擅長醫療技術和針灸。當時,高宗患了風頭暈,他的頭又重又暈。秦確診後認為是風氣上沖所致,頭部輕微出血可恢復。然後皇帝聽說後大怒,說:天子的頭上怎麽可以流血?這種罪行應該受到懲罰。高宗皇帝李治認為,醫生應該根據自己的診斷來治療疾病,所以不應該再增加任何罪行,而且他們的頭很暈,難以忍受,所以出血可能不會壞。秦刺其百會,腦中刻穴,微出血而愈。然後皇帝在幕後謝了他,賞了他壹份獎品(舊唐書。高宗基第五,中華書局第壹版1955)。
十二、俞托馬寧。元丹貢布
宇拓馬寧。gyu-thogrnying-Mayon-tanm gon-Po出生於708年拉薩西郊的敦隆。吉娜的醫療家庭。他的曾祖父羅哲西寧是藏王松贊幹布的禦醫,他的祖父翟傑甲巴紮是藏王貢日貢贊和滿松芒贊的禦醫。相傳玉托三歲時,隨父親瓊布多傑學習藏文書寫和讀經。五歲時被父親傳授“日魯化學”“藥師佛修行”等。宇拓馬寧。元丹貢布顯示出非凡的才華,受到父親的悉心教育。
宇拓在家庭教育和醫學世家的熏陶下,勤奮好學,從青春期開始就有非常深厚的醫學基礎。宇拓與禦醫、大陸醫師Tomatsuoka wa有著深厚的友誼。Tomatsuoka wa自己寫過醫書,gZa-bCos,Srog-giKhor-1o,khyibcospu-griiKhor-lo等。
青年時期,宇拓曾兩次前往天竺求學。第壹次留學歷時四年,第二次遊學歷時壹年八個月。回到吐蕃後,他給病人治病,給弟子傳授醫術。
三十八歲時,毓陀第三次訪天竺四年,成為名醫。尤其是名醫王美(Me-dbyang)尊他之前,在班琴聽了六十萬藥(gSo-dpyadbum-pa)、續藥鏡(rGyud-gSel-gyiMe-long)、月王醫診所補(Somaratsakha-skong)等等。在錢德拉·比尊之前,他接受了《Drang-Srongxiyan-Brgyud》、《Yan-lagbrGyad-pa》等多部醫學著作。回到吐蕃,行醫教書,成績卓著。三寶封他塔、貢、瓊三個封地,在貢布滿龍溝建廟,培養醫生,加工藥材,制成藥物,行醫治病,收集民間驗方。後來又帶領弟子到大陸五臺山拜佛,向僧醫阿爾賈求醫,並聽了許多特殊的醫學指示如《比約-拜弗倫-巴》、《拜揚-霍格登-克烈姆》。
玉陀四十五歲時,在早期吐蕃醫學的基礎上,吸收漢、天竺等各方醫學,經過二十余年的努力,寫出了著名的醫學巨著《四醫典》。
鑒於Uto。元丹貢布在藏醫方面的卓越成就,被藏族人民尊稱為“醫聖”、“藥王”。
十三。王冰
王冰,號齊,又號齊。生於唐景雲元年(710),卒於貞元二十年(805)。他的籍貫不詳。湯寶英(762 ~ 763)是朝廷命臣,人稱王太傅。
王年輕的時候,就善於學習如何輕松地老去。他對帶學生和學醫很挑剔。他對《黃帝內經》情有獨鐘,曾“於先生郭在齋堂,受張弓秘書之榮”。從天寶九年(750)到寶應元年(762),歷時十二年,編入《蘇文》二十四卷,81篇。王對運氣理論頗有研究,他的理論觀點載於《七大說註》中,為後世運氣理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他還發揮辨證論治的理論,如治療元陽之虛,主張“益火之源,消陰之滯。”治療真陰衰竭,提出“強水制日”,這是迄今為止臨床治療中的壹句名言。
王還有壹本書叫《朱軒》,已於宋代佚文。《朱軒密語》十卷,《昭明尹稚》三卷,《天元玉書》三十卷,《元和吉永景》壹卷,都是後人的傑作。
十四。劉禹錫
劉禹錫,名孟德,唐代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和醫學家。生於唐大歷七年(772),卒於會昌二年(842)。祖籍彭城(今江蘇徐州)。因為他是王子的客人,他被稱為劉斌。
羽西從小體弱多病,經常吃醫生開的藥。對醫學有豐富的知識。三十年的毅力造就壹個好醫生。以藥治病,講求實效,不拘泥於古法,提出“未病先治,病後攻”的預防思想,治療疾病善用單方驗方,重視收集整理民間醫藥經驗。曾參與《本草綱目》和《經方》的編纂,著有《方傳鑫》兩卷,收錄薛景輝在連州時給他的《十方》和《民間經驗方》等50余篇。因雙方各有證據,故命名為傳聰。其內容涉及所有臨床學科,也包含急救的內容。藥物治療簡單、方便且便宜。
十五、贊音
贊殷,唐代成都(今四川成都)人,生於唐貞元十三年(797),卒於大中十三年(859)。贊因擅長產科,熟悉藥理學。唐朝中期(847 ~ 852年),他給前人講月經、懷孕、生育。
此外,贊家對服用養生和飲食也有不少研究。他的許多食療藥方易得、價廉、有效,並著有《道陽方》和《醫心監》三卷,至今猶存。
十六、甘伯宗
甘伯宗生於唐朝,生平不詳。他曾編過七卷《名醫傳》。這本書收集了從黃三到唐朝的120位名醫的傳記。它是我國最早的醫學人物傳記專著,後被稱為《名醫傳》或《名醫錄》。到了宋代,許慎齋把這本書的人物增加到五代時,就命名為《名醫探原圖報》,是壹部有故事、有圖、有贊的醫史傳記。可惜原書早已失傳,部分內容散見於宋代《名醫秋夢》。
17.李迅
李遜,本名德潤,五代子洲(今四川三臺)人,生於九、十世紀。李竹祖借波斯,其祖隋朝來華。唐初隋國改姓李,安史之亂時定居四川子洲,故稱四川波斯人。李遜兄妹可以考三個人,遜是大哥。他的妹妹李順賢是蜀國的國主王彥召義。他的弟弟李達名叫宜顏,人們叫他李四狼。他喜歡旅行,並很好地照顧自己的健康。他對煉制丹藥特別感興趣,不考慮家裏的財產。他曾經是王彥的王子。
李迅有豐富的藥學知識。他去過嶺南,欣賞過南方的風景,也知道很多從國外進口的藥物。《海藥本草》共六卷,以引用海藥文獻為特色。據現存佚文統計,該書收錄藥物124種,其中96種標註了外國產地。如:安息香,梨出波斯,冰片出法,金片出糧大國。此外,書中還描述了藥物的劑型、真偽、優劣、性味、適應癥、附方、給藥方法、制藥方法、禁忌、恐邪等。有些文章還包含藥品名稱的解釋。書中收錄的海桐皮、天竺桂、沒藥,當時並未收錄在其他本草著作中。原書於南宋時期失傳,內容散見於《政事本草》、《本草綱目》等著作中。
18.韓寶生
韓寶生,五世同堂,生於蜀(今四川)。他生活在公元十世紀,關於他的生平沒有歷史記載。後蜀統治者孟嘗君時(934 ~ 965),任翰林學士,主修本草。他和其他醫生詳細研究了藥物的形態和功效。他以新修訂的《本草》為基礎,查閱、補充、註釋、修訂了多種本草文獻,編纂了《蜀冰雹廣應公本草》,簡稱《蜀本草》,共二十卷* * *,配有圖經,由孟昶作序,刊於世。& gt
《蜀本草》的內容比新修訂的《本草》更加詳細。遺憾的是原書失傳,其文章多為宋代唐慎微的《證本草》和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所收,在歷史上有壹定影響。中國古代四大名醫:
中國“醫學始祖”扁鵲
後漢神醫華佗
明代“醫聖”李時珍
中醫創始人張仲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