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汀是唐宋時期著名的古城。許多保存完好的文物古跡成為汀州古城景觀的壹大特色。建於唐大歷四年的高聳的唐塔汀州三元閣和古汀州城墻,在宋明時期大規模擴建至465,438+065,438+09米。城墻像壹串璀璨的珍珠,從臥龍山山頂蜿蜒而下,環抱汀江之畔,被稱為“觀音垂珠”。保存完好的古城墻連接著古城墻門及其古建築——朝天門、五通門、惠濟門、朱寶門,全長1,500m。近年來,長汀修復汀州古城墻2100米,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長汀的標誌性建築。還有許多風格獨特的古跡,如汀州城隍廟、汀州雲香閣、汀州南禪寺、汀州劉家廟、汀州李家廟等,見證了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深厚的文化內涵。
唐代宰相張九齡、宋代長汀縣令宋慈、法醫學鼻祖、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宋代大詩人陸遊、明代《天宮吳凱》作者宋、清代著名學者、清代著名畫家上官周等都在長汀留下了足跡,為這座千年古城增添了文化色彩。作為顧婷府所在地,歷代文人墨客流連吟誦。唐代的張九齡,宋代的陸遊、宋詞、陳軒、王捷,明代的馬遜、郝、宋,清代的上官周、黃慎、楊絳、紀曉嵐、黎士弘、康雍、蔣寒等,都以長汀的山川為題材,寫出了不朽的詩篇和作品。長汀是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城市,環城而過的汀江被譽為客家人的母親河。客家人以堅韌、開拓、創新的精神創建了汀州,給汀州帶來了繁榮和發展,後來發展到廣東梅州,並延伸到東南亞和世界各地。汀州成了中國客家的大本營和首府。汀州古城深深地烙上了客家人的印記,充滿了客家人艱苦奮鬥、不懈奮鬥、開拓創新的氣息。悠久的歷史給長汀留下了舉世聞名的客家文化:至今,長汀保留了獨特迷人的客家民俗文化、客家服飾文化、客家建築文化、客家飲食文化、客家宗教文化和濃郁的客家風情。客家山歌、客家美食、客家傳統花燈以及船燈、燈籠、龍燈、樊氏、宣道會、臺閣、花鼓等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構成了長汀客家傳統藝術文化的寶庫。2008年6月5438+10月,長汀被授予“中國文化旅遊縣”。每年都有大批海內外客家鄉親回到汀尋根尋祖,每年秋季舉行世界客家公祭客家母親河儀式。
據統計,臺灣省300萬人口以上的常見姓氏至少有60多個,香港200多萬客家人都是汀州人。明末協助鄭成功收復臺灣的重要將領劉國軒是汀州人,清代繪畫大師上官周也是汀州人。孫中山的祖先曾在汀州定居,著名愛國者江永的祖籍也在汀州。郭沫若在《我的童年》中寫道,“五百年前,我的截至2009年7月,全世界有壹億客家人,他們的祖先大多在汀州留下了生存和奮鬥的足跡。
長汀的傳統文化,由於中原文化的傳播,歷代外來文化的滲透,與本土文化的交融,形成了長汀客家傳統文化的鮮明特色。長汀民間故事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結構完整,情節生動,幽默風趣,語言流暢,個性鮮明。神話傳說主要有河上的雨、牛的傳說、水鬼的朋友等。人物故事主要有謝晉故事、丁廣福老虎故事、胡弄瞎李的傳說、九鬥通故事等。地方故事主要有壹樓水、錢民欲、汀州太平軍等。寓言笑話主要有“人死為錢”“三傻哥”等。革命故事主要有毛委員的故事、老廚師的故事、商人不是敵特的故事、槍桿子的故事等。
長汀民歌種類繁多,內容豐富,朗朗上口,具有鮮明的長汀客家話色彩和風格。主要有《趙玉林》、《梁思貞》、《孟姜女》等長篇敘事歌曲。中短篇歌曲有《手提花燈送郎回家》、《十二月長勞動》、《苦情歌》、《母親苦歌》、《長勞動苦》、《談愛情》等,還有大量的革命歌謠。
長汀民間諺語大致可分為外來諺語和本地諺語。大多數外國諺語在任何地方都是通用的。地方諺語是長汀勞動人民世代相傳的,具有典型的長汀地方文化特色。長汀民間藝術豐富多彩。主要有龍燈、船燈、高蹺、舉亭、打花鼓、花燈、角燈、十扇、長鑼大鼓、鑼鼓、南話北傳、客家山歌、漢劇、楚劇、采茶戲、木偶戲、民間剪紙、根雕、竹編、鐵畫等。這些民間藝術繼承了中原漢族的遺產,融合了地方色彩,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深受客家人的喜愛。
客家山歌是長汀最流行的民間音樂,是汀州客家文化藝術的結晶。它既融合了粵東、贛南等地民歌的特點,又富有閩西特有的風格。歌詞簡單平實,多采用對比法。客家山歌,用客家方言對唱,在山野農村中壹問壹答,相互呼應,或抒情悠揚,回味無窮,或敘事宏亮,扣人心弦。愛情是客家山歌永恒的主題,但情歌不是客家山歌的全部。勞動、歷史、傳說、兒歌、童謠等等都是民歌的對象。鞏強吹是長汀著名的民間器樂。它是以其中的兩種演奏樂器“鑼吹”和“梅吹”命名的。這種樂器看起來像嗩吶,但它比嗩吶長三倍左右。《功吹》音色深沈,渾厚,音域寬廣;“吹”是柔和、圓潤、清澈的。“公吹”與“妹吹”的關系是壹種純粹的五度復調關系。演出中以“鑼吹”和“鐘吹”為主要樂器,配以二胡、揚琴、三弦、胡忠、大堂鼓、大堂鑼、小鑼和響鈸。
《鞏強炊》的曲調令人激動又令人遺憾。有時旋律舒展,像壹對老夫妻回憶過去的美好時光;時而交替播放,互問互答,仿佛老兩口在傾吐心聲;時而緩低,時而徐徐吹來,像老兩口輕撫白發,感嘆歲月無情;突然,樂器響起,震撼了人們的靈魂。很明顯,那是相守幾十年的親人突然離世後發出的悲傷而憤怒的哭聲。轉為嗚咽...
《鞏強吹》是民間藝人代代相傳的作品,作者和創作年代無從考證。《鞏強吹》的旋律內涵和演奏水平都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1985,長汀民間藝人去省內演出,被評為優秀節目。長汀客家人的宗教信仰主要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大部分信仰佛教。
佛教傳入長汀已有壹千多年。第壹座佛教寺院開元寺創建於736年(唐開元二十四年),長汀佛教的鼎盛時期為907年至960年(五代)。北宋時,有兩位高僧胡夫和丁廣在長汀講經。定光、胡夫死後,僧人被尊為神靈,與觀音並稱“三祖”。信徒遍布汀州各縣,後來又傳到臺灣省。如今彰化有定光土佛寺,淡水有銀山寺,都是汀州移民所建。近百年來,長汀每年農歷正月十三、九月十四都要慶祝,頗為隆重。1937年,廷本湛創辦八寶山俊峰寺,剃度僧尼40余人,在家收弟子500余人。閩西大部分僧尼都是本湛的弟子。截至2009年7月,該縣共有100多座寺廟。
道教的傳入始於唐代,唐宋時期相當盛行。清初衰落,清末縣無官僧。截至2009年7月,只有少數民間道教活動。
天主教兩次傳入長汀。第壹次是明末崇禎年間,10年後停止活動。第二次是清朝光緒年間傳入,壹直延續。截至2009年7月,共有1座教堂。
基督教是清朝光緒年間傳入的,到2009年已經90多年了。1941—1945教會興盛。截至2009年7月,共有1座教堂。
此外,長汀還有許多民間信仰,大致可分為四類:壹是自然神,二是英雄神,三是宗教神,四是家族神。亭城東門外的汀州天後宮,初建時無人知曉。於公元1825年(清道光五年)重修,殿宇雄偉,在海外頗有影響。長汀自然資源豐富。河河雞,天下五大名雞之壹,肥嫩可口,善鬥。唐代被發配長安,列為鬥雞之壹。“汀州八幹”之首的豆腐幹,加工精細,世代相傳;圓金桔香甜可口,被列為優質水果;玉扣紙馳名中外,遠銷海外;擁有500多年歷史的“京風化痰丸”,被譽為“濟世聖品”,遠銷東南亞。紅娘酒、流蘇紙、紅菇、香菇、筍幹、栗子、鹹梅、柿餅、蚊香等特產名不虛傳。
客家菜有“無雞不清,無肉不鮮,無鴨不香,無肘不粗”的說法。因此,客家美食悠久的特色得以保留和延續。此外,也與東江封閉的交通環境有關。閩西是山區,交通不便,受外界影響較小,以至於客家菜在很長壹段時間裏形成了自己,自己演變。
長汀客家菜種類繁多,工藝精湛,獨具地方特色:鹹、辣、原味;主題新穎,立意嚴謹;精致的造型,和諧的色調;雕刻精細,圖案清晰。長期以來,長汀人將傳統方法與現代科學相結合,繼承發揚,相得益彰,烹飪出風味獨特的“地方菜”和“客家菜”,並形成了自己的壹系列。
三交豆腐餃子
三角豆腐腦餃子是明清以來長汀宴席上的壹道美味。這道菜很精致。它是以豆腐為皮,瘦肉、蘑菇、冬筍和蔥為餡制成的。汀州大廚做的三角豆腐腦餃子,白裏透香,嫩滑香甜,在豆腐腦菜中獨樹壹幟。
擂茶
擂茶是客家人特有的風味食品,在汀州也廣為流傳,代代相傳,至今仍保存在許多村落。擂茶是在芝麻、黃豆、花生、茶葉、橘皮中加入適量大米,煮沸而成。因為長汀客家人喜歡在擂茶中加入大米,所以它也被稱為米勒茶。雷茶風味獨特,清香,微苦,灰綠色,薄而渾,但味道非常鮮美。由於雷茶中有壹些中草藥,可以起到解毒、通氣的作用,所以客家人無論大人小孩,都把喝雷茶作為壹種習俗。
白斬河。
長汀的燒雞有很多種做法,其中以河河最為著名。因其香、脆、脆、嫩、滑、易脫而備受好評。自古以來就是汀州的名菜佳品,壹直被列為閩西客家第壹菜。它的雞頭、雞爪、雞翅尖都是喝的好材料。有句話叫“壹個雞頭七杯酒,壹雙雞爪喝壹壺”。在1986福建菜系評比中,“白剁河江”榮獲地方風味名菜稱號。
麒麟橫空出世
麒麟,又名“麒麟鉆象肚”,是清代長汀官席中的上乘珍品。相傳,很久以前,長汀街有壹戶姓鄭的富戶。為了多生孩子,他們的女人經常塞小狗、黿無極、白鴿、麻雀、野山參等。放進他們的豬肚裏蒸熟。此後,它作為壹種飲食療法在富人中流傳。清朝末年,亭君鎮將軍肖誌美設壽宴時,曾將“麒麟出世”列為第壹道菜。1985年,麒麟橫空出世,榮獲福建省“優質菜”稱號,福建日報5月2日報道,1986。
(特征)露出腦袋的狗是麒麟生出來的,整個袋子像小象壹樣躺著。好吃又嫩,別有壹番風味;壯陽補腎,祛風除濕,健脾胃。
皺紗肉
皺紗肉,俗稱“燒大塊”,是長汀的傳統菜肴,歷史悠久,早在清朝就被列入官方菜單。皺紗皮似皺紗,鮮紅亮晶,色香俱佳。
荔枝肉
荔枝肉是壹道菜。據說來自“糖醋炒松丸”和“楊梅肉”。早在清朝,酒席上就已經有了“糖醋炒松丸”這壹碟,到了民國初年,幾乎每席必有。後來,經過廚師不斷改進刀工等烹飪技藝,這道菜就像嶺南荔枝壹樣,外形美觀,酥脆酸甜,風味獨特。吃了難免讓人想起那句著名的古詩“紅塵騎公主笑,無人知是荔枝”。
鳳凰醉酒
據《中國菜譜》記載,“河江發源於福建省長汀縣河田鎮”。據民間傳說,唐玄宗開元年間,河河被派往長安,他總是獲勝,被列為鬥雞英雄。
長汀米酒娘,民間精工釀造,采用純天然原料,含20多種氨基酸,營養豐富。九娘和雞是長汀飲食文化園中的兩朵奇葩。用雞和酒做菜深受客人的喜愛。【特點】雞就像躺在壇子裏的醉漢,皮金黃油亮,酒香四溢,讓人垂涎三尺。
燒肝花
烤肝菜是長汀的傳統菜肴。因其口感酥脆,是壹種奇妙的酒,所以流傳已久。(特點)色澤金黃,外脆內軟,吃而不膩。
紅燒草魚
長汀城鄉大部分池塘、水庫都放養著鱅魚(草魚)、鱅魚(鰱魚)、鰱魚、鯉魚等。,而且每天都有鮮魚上市。而且人們愛吃草魚,因為它的湯汁鮮嫩,老少皆宜。
《長汀縣誌·物產誌》記載:鱖魚,即草魚,大如鱒魚,長而圓,肉厚而松。其品種來自九江,以草為食,故俗稱草魚。
紅燒草魚自清末以來壹直是賀慶和完成華夏婚禮的主菜。
溫水魚
和田的熱水魚以肥、鮮、嫩著稱。相傳溫水魚起源於明朝,村裏人在溫泉下遊發現了壹種魚,圓扁無鱗,豐滿,色澤艷麗。釣上岸後在地上蹦了壹會兒,全身都有血絲的痕跡,而且是在鍋裏煮的,很鮮嫩。因此,人們在溫泉的下遊挖掘水池,並試圖將魚苗投入養殖。仔細觀察發現,大部分幼苗適應環境正常發育,半年後長成肥魚。後來養殖了500多年,如鯉魚、鯉魚、鰱魚等。長汀豆腐幹
長汀豆腐幹是閩西“八大幹貨幹貨幹貨幹貨豆腐幹”之首。它始於唐朝開元年間,由傳統的技術和科學方法制成。用肉桂、丁、瑞香等十多種中草藥腌制而成。它是壹種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高的綠色食品。它有三個品種:五香豆腐幹、黃豆豆腐和黃豆腐。
煮熟的糯米搗成糊狀
相傳宋代長汀滿蘭嶺寶珠峰山上有壹座龍廟。當天氣幹旱多雨時,城市和農村的人們經常向它獻祭。後來寺廟的住持也做了糍粑出售。因為糍粑柔韌、香甜、便宜、耐飽,所以很多遊客都來這裏品嘗,這也讓曼蘭陵的糍粑家喻戶曉。
(特點)圓潤潔白,柔韌香甜。
米國
米果和糍粑壹樣,是汀州傳統的客家美食。米果是用大米制成的,取材容易,工藝簡單,價格便宜,所以在汀州城鄉吃米果還是蠻流行的。
米果的制作很簡單。糯米用水浸泡後磨成漿,放入布袋中去水,然後取出蒸熟,再將蒸熟的米粉倒入研缽中使其發粘,揉成圓條狀。因其顏色為白色,故又稱“白米果”。在農村仍流行將灌木燒成灰燼,再用開水澆上柴火灰燼瀝幹灰燼,將作為米果的粳米浸泡在灰燼中制成米果,因其色澤金黃而被稱為“黃米果”。因為黃米果摻了灰水,散發出獨特的堿香,別有風味。可以和白糖壹起吃,也可以切成方塊或細條,和韭菜、肉絲、筍絲壹起,用細鹽炒。香氣誘人,味道鮮美。
不朽的果凍
仙人凍,在廣東梅州客家地區也叫“仙人板”,是福建、江西、廣東客家地區非常流行的時令小吃。
制作仙草果凍的主要色素是仙草,仙草是汀州山區盛產的草本小葉綠色植物。用幹燥的仙草制成的仙草果凍是深棕色的,而用新鮮的仙草制成的果凍是綠色的。
芋頭餃子
芋頭水餃是長汀著名的風味小吃,在許多客家社區也很受歡迎。客家人大多居住在山區,有句話叫“沒有山,住不了客”。紅薯和芋頭是山區的主要雜糧。長汀的客家人在吃雜糧時不斷變換口味,做出許多獨具特色的小吃。“芋頭餃子”就是其中之壹。
燈具蛋糕
即炒餅是將大米、黃豆磨成稠糊狀,油炸而成。呈扁圓形,中空凸出,形似兩盞老式燈,故稱“燈餅”。
籠式床
又名“簸箕”,是長汀城鄉的傳統食品。籠床蒸熟後,切成條,曬幹。用調料做菜的叫“米線條”。蒸熟後,整片用油炸瘦豬肉絲、韭菜、豆芽包裹,卷成筒狀。淋了花生油和醬油的叫“籠床卷”。
羅爾斯
卷餅(春餅):在長汀歷史悠久,是客家人維護中原風俗的名點。家家戶戶都在元宵節制作元宵。
舒邁
自明代以來,蒸餃壹直是長汀的著名小吃。蒸餃形似石榴,皮薄餡鮮,清香可口,故名“三特石榴果”、“三裏香”。後人把蒸餃皮叫做“蒸餃”,因為它是面粉做的,需要“燒”(趁熱吃)。“蒸餃”有兩種。
栗子蛋糕
明代永樂大典汀州府貢品中有“栗”的記載。汀江兩岸的沙灘上有很多種栗樹。板栗和毛栗是長汀的特產。清代暢銷沿海商埠,民國初年產品遠銷海外,大受歡迎。栗子蛋糕是秋季食品,因為都是熟果做的(其他地方的風幹栗子不能用),所以吃起來特別好。
鬥塘裏
鬥湯裏是長汀的傳統胡辣湯小吃,有豬肉湯、魚湯、雞湯。“唐都李”在長汀方言中的意思是“結束肉湯”。
餃子還是餛飩
扁食(餛飩),歷史上有記載,在2000年前就已經成為中國常見的食物,長汀俗稱“扁食”。長汀的“扁食”是用很薄的面皮包餡做成的。餡有小指那麽大,邊緣周圍皮薄,餡心各種各樣。可以用豬、牛、雞、魚、蝦做成餡料,但大多是精肉。
油炸雪薯
炒雪薯(炒薯包):又名“炒薯包”,在清末民初就已經擺宴席了。1941年,國際友人路易·艾黎來到長汀的時候,有100多個產業合作社,在八裏巖公園的“中南旅行社”舉行了盛大的歡迎招待會。席間,土豆包受到了小巷的稱贊。也得到了美國院長陳鼓應的稱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