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是怎麽形成的?
皮膚作為我們人體最大的器官,經過新陳代謝,產生皮脂、汗液等,會通過汗腺排到體表。
當這些分泌物與皮膚表面的灰塵或脫落的角質細胞混合在壹起時,就會形成壹層汙垢,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角質層,或者俗稱的“死皮”。時間長了,這些汙垢就會堆積,洗澡的時候就會發現所謂的“泥”。
身上的泥對皮膚有壹定的保護作用。
角質層對皮膚有壹定的保護作用。壹方面可以抵禦細菌的入侵,另壹方面可以幫助隔絕光線,鎖住皮膚水分。
如果用力搓到什麽都沒有了,角質層被破壞,皮膚接觸細菌的機會就會大大增加,身體容易出現皮膚瘙癢或皮膚炎癥。
妳身上的“泥”不是越厚越好。
角質層雖然有壹定的護膚功能,但也不是越厚越好。如果堆積過厚,會給皮膚帶來負擔,導致皮膚粗糙無光澤。所以要重視皮膚的清潔工作。
提醒大家,洗澡時,力度壹定要遵循“適當用少力”的原則。使用柔軟的海綿,蘸上沐浴露,適當擦拭身體。不要用力過猛,以免對皮膚造成不良影響。
科學洗澡,註意三點。
首先要註意水溫。壹般情況下,建議洗澡的水溫控制在40℃左右,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強新陳代謝,有助於睡眠。
其次,要註意控制洗澡的時間,每次洗澡的時間盡量控制在20分鐘以內,不要太長,以免浴室通風不良造成缺氧。
最後,要註意控制洗澡的頻率。壹般情況下,壹天洗1次就夠了。對於肥胖者或皮脂腺旺盛者,可適當增加洗澡次數。
需要提醒的是,如果洗澡後發現皮膚發紅發癢,要註意是否是洗澡過度導致皮膚屏障受損。妳應該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