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食物配伍是不存在的,不適更多的是和食物的性質和個人體質有關。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中醫科主任謝偉教授指出,通過查閱中醫書籍和文獻,並沒有找到可靠的依據來說明食物是互為革蘭氏陰性的,但有很多反駁。
1935年,著名營養學家、南大教授季崢收集了184對民間傳說中的食物,為動物和人選取了14組食物,如香蕉和芋頭、花生和黃瓜、洋蔥和蜂蜜、螃蟹和杵、螃蟹和石榴、鯽魚和甘草、皮蛋和糖。
結果表明,進食後24小時內,所有動物和人的表情、行為、體溫、糞便顏色和次數均正常。這是第壹次通過科學實驗來驗證和反駁“食物互不相容”導致疾病的說法。2008年,蘭州大學和哈爾濱醫科大學也做過類似實驗,受試者無明顯不良反應。
中醫理論中有藥物“七情”相配伍的說法,是提醒人們註意藥物的配伍,與食物配伍無關。但是,生活中總會有食物互不相容的說法。謝偉認為,其中之壹可能與寒熱寒食的搭配有關,中醫古籍中稱之為“食之反面”。
比如螃蟹、柿子都是寒性的,如果虛寒體質的人食用,可能會導致腹瀉。但這遠沒有“食物論”嚴重。第二種可能是細菌感染。比如霍亂弧菌經常汙染魚、蝦、蟹等水產品。如果有人吃了不幹凈的水產品和另壹種食物,導致疾病,就可能成為壹群“同類食物”。
央視“3 15”晚會的主題是“* * *營造秩序* * *享受品質”。在消費預警階段,黨用實驗數據反駁了食物和時令食物的謠言。
既然“食物互不相容”這種說法不成立,那麽我們在日常飲食中就要註重科學飲食和均衡飲食的理念。選擇適合自己的飲食也是保證健康的重要環節。
均衡的飲食:
廣州市紅十字醫院營養科譚榮紹副主任醫師曾在家庭醫生在線問答平臺上對網友表示,建議參考中國居民膳食指南。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07)》壹書,中國居民每日膳食能量推薦攝入量為男性2400千卡/天,女性2100千卡/天。
其中寶塔圖列出了合理的膳食結構和推薦的食物量:谷類5-8兩,蔬菜300-500克(6-8兩),水果200 ~ 400克,肉類4-5兩,牛奶30 ~ 50克,豆類30-50克,油25-30克,鹽5克。
營養缺乏也會致病:?
缺乏壹種或多種營養素是營養不良的原因之壹。我們常見的營養素缺乏癥主要有:蛋白質-熱量營養不良、維生素A缺乏、維生素D缺乏、維生素B1缺乏、維生素B2缺乏、維生素C缺乏、營養不良性貧血、碘缺乏等營養缺乏癥。
人民網-中央電視臺揭露食品互助謠言
人民網-食物不存在不適,更多的是與食物的性質和個人體質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