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風是壹種常見的獲得性局限性或泛發性皮膚色素脫失,是壹種影響美容的常見皮膚病。它可以發生在身體的所有部位,通常在手指背、手腕、前臂、面部、頸部和生殖器周圍。* * *也可發生在女性以外,多為年輕女性。
白癜風是壹種常見的色素代謝異常的皮膚病,無明顯誘因。西醫認為可能與遺傳、自身免疫、內分泌、精神因素有關。因為病因不明,沒有理想的治療方法。
白癜風相當於中醫的白癜風和白駁風。如《病因論》中記載的白癜風:“面頸部皮膚、皮肉變白,與肉不同,不癢不痛,故稱白癜風。”又如《醫宗金鑒·外科心秀》中記載的白駁風:“白駁風生於面頸之間,感冒與白點、斑鬥,乃至全身,治風敷脂宜。”中醫早就知道這種病了。《五十二病方》中記載了白帶的治療,有兩個方子。隋唐時期的《病因論》和《備急千女方》原稱“白癜風”、“白癲風”或“白疙瘩”,並指出其病機為“感冒皮富,氣血不和”。治療方面,以驅風為主。後世醫家醫書中也有“白駁風”之名,對此病的觀察和描述更為詳細。治療壹般以風濕熱為主,主張“治宜早”(《醫宗金鏡》)。
現代中醫對白癜風治療的臨床報道始於20世紀50年代初。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相關資料較少,多為個案。到了70年代,報道數量略有增加,內容也比以前更加深入細致,多集中在對多個案例的觀察,甚至有上千個大樣本案例文檔。治療方法為單味或復方中藥制劑;如補骨脂酊、小茴香註射液、蒺藜丸、展青黴素(從補骨脂中提取)、香豆素類中藥浸出液等。,而且往往內外兼治。70年代末,對病因、病機、治法的認識已不局限於前人。通過臨床觀察發現,氣滯血瘀、肝腎不足是本病的兩大主要病機,通過活血化瘀、滋補肝腎等方法治療本病,大大提高了臨床療效。為中醫藥治療白癜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上世紀80年代,中醫藥治療白癜風的文獻量激增,約為前30年的4倍。治療方法也多種多樣,包括體針、耳針、隔藥灸、艾條熏蒸、穴位埋植等。此外,還有壹些關於氣功、按摩和食療的報道。截止到1991,共報道文章102篇,累計病例總數近9000例,有效率普遍在90%左右。如果患者是散發性的,病程短,有效率可以高壹些。目前中醫對白癜風的研究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治療也逐漸趨向於包括中藥內服、外用、日光照射、針灸、西醫等綜合療法。另外,考慮到該病易曬傷,主張日光浴時避免烈日暴曬。
雖然中醫藥治療白癜風取得了壹些經驗,但仍存在治愈率低、療程長的問題。機制研究開展得並不好,藥理研究主要集中在單味藥上,對復方研究較少。如果今後能從這些方面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有望進壹步提高治愈率,縮短療程。
見百科詞條:白癜風[最後修改於2065 438+06/1/10 18:29:37 * * * 14789],自動匹配出以下結果。不排除與主題無關的內容,請自行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