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簡介
甘草。是甘草的幹燥根和根莖。脹果甘草。或豆科植物光果甘草。分布於東北、華北、陜西、甘肅、青海、新疆、山東等地。具有健脾益氣、清熱解毒、化痰止咳、止痛和調和諸藥的功效。常用於脾胃虛弱,神疲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脹痛,四肢急痛,癰腫瘡毒,解藥毒猛。
藥物治療網站
幹燥的根和根莖。
性品味
甜味,性平。
歸經
心、肺、脾、胃經。
功效
健脾益氣,清熱解毒,化痰止咳,止痛,調和諸藥。
療法
可用於治療脾胃虛弱、神疲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腹脹、四肢急痛、癰腫瘡毒,以及解除藥物毒性。
相關兼容性
治療內臟狂躁、癔癥:甘草15g,大棗30g,浮小麥12g,水煎。(《金匱要略》甘麥大棗湯)
劑量
2~10g .
禁忌
不宜與海藻、大戟、地錦草、甘遂、芫花同用。
用炒的方法制備草藥
采集和處理
春秋兩季挖掘,去除須根,曬幹。
加工方法
1、甘草:去雜,洗凈,潤透,切成厚片,晾幹。
2、炒甘草:取甘草切片,按蜜炒法炒至黃色至深黃色,不粘時取出,放涼。本產品為圓形或橢圓形切片。外皮紅褐色或灰褐色,稍有光澤。剖面黃色至深黃色,有明顯的形成層環和射線。略粘。它有焦香味和甜味。
生理特性
1,甘草: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和根莖粗,直徑1-3 cm,皮褐色,內黃,味甜。莖直立,多分枝,高30-120厘米,密被鱗狀腺、多刺腺和白色或褐色絨毛,葉長5-20厘米;托葉三角狀披針形,長約5毫米,寬約2毫米,兩面密被白色短柔毛;葉柄密被棕色腺點和短柔毛;5-17小葉,卵圓形、長圓形或近圓形,65438+長0.5-5厘米,寬0.8-3厘米,頂部深綠色,底部綠色,兩側密被黃褐色腺點和短柔毛,頂部鈍圓,短尖,基部圓形,邊緣飽滿或略呈波浪狀,有點卷回。總狀花序腋生,有很多花,總花梗短於葉,濃密棕色鱗片狀腺點和短柔毛;苞片長圓形披針形,長3-4毫米,棕色,膜質,被黃色腺點和短柔毛;萼鐘形,長7-14 mm,密被黃色腺點和短柔毛,基部斜腫呈囊狀,有5枚萼齒,近等長於萼筒,上2枚齒大部分相連;花冠紫色、白色或黃色,長10-24毫米,旗瓣長圓形,頂部略凹,基部花序梗短,翅瓣短於旗瓣,龍骨瓣短於翅瓣;子房密被多刺的有毛的腺體。豆莢彎曲成鐮刀狀或環狀,密被包成球狀,密被瘤狀突起和多刺腺體。種子3-11,深綠色,圓形或腎形,長約3毫米。花期6-8月,結果期7-65438+10月。
2.脹果甘草: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和根莖粗壯,外皮褐色,有黃色鱗片狀腺體,內部淡黃色,味甘。莖直立,基部木質,多分枝,高50-150 cm。葉長4-20厘米;托葉三角狀披針形,褐色,長約65438±0毫米,早落;葉柄和葉軸密被棕色鱗片狀腺體,幼時密被短柔毛;小葉3-7 (-9)片,卵形、卵圓形或長圓形,長2-6厘米,寬0.8-3厘米,先端急尖或鈍,基部近圓形,上側深綠色,下側淺綠色,兩側點綴黃棕色腺體,沿葉脈疏生短柔毛,邊緣或多或少波狀。總狀花序腋生有許多稀疏的花;總花梗與葉等長或短,通常在花後延伸,密被鱗片狀腺體,幼時密被柔毛;苞片長圓形披針形,長約3毫米,密被腺點和短柔毛;萼鐘形,長5-7毫米,密被桔黃色腺點和柔毛,萼齒5,披針形,與萼筒等長,上面2齒低於1/2;花冠紫色或淡紫色,旗瓣長橢圓形,長6-9 (-12)毫米,寬4-7毫米,先端圓形,基部花序梗短,翅瓣近旗瓣大,有明顯的穗和花序梗,龍骨瓣稍短,有花序梗和穗。莢果呈卵圓形或長圓形,長8-30毫米,寬5-10毫米,直或稍彎曲,兩粒種子之間膨大或不同程度地從側面分開,表面覆蓋棕色腺點和多刺腺體,疏生長柔毛。種子1-4,圓形,綠色,直徑2-3毫米。花期5-7月,結果期6-65438+10月。
3.光果甘草:壹種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和根莖粗壯,直徑0.5-3厘米,皮褐色,內黃,味甜。莖直立多分枝,高0.5-1.5米,基部木質,密被淡黃鱗腺和白色柔毛,幼時具棱,有時具短刺毛腺。葉長5-14厘米;托葉線形,僅1-2毫米長,早落;葉柄密被黃褐色腺毛和具長柔毛;小葉11-17,卵圓形,長圓狀披針形,卵形,65438+長0.7-4厘米,寬0.8-2厘米,上表面近無毛或疏生短柔毛,下表面密被淡黃鱗片狀腺體,沿葉脈疏生短柔毛,頂部圓形或微凹。總狀花序腋生,有很多緊密的花;總花梗短於葉或與葉等長(果後延伸),具濃密的棕色鱗片狀腺點和白色長柔毛和長柔毛;苞片披針形,膜質,約。長2毫米;萼鐘形,長5-7毫米,疏生淡黃腺點和短柔毛,萼齒5枚,披針形,與萼筒等長,上2枚齒多數相連;花冠紫色或淡紫色,長9-12毫米,旗瓣橢圓形或長圓形,長10-11毫米,頂部略凹,花瓣柄長1/2花瓣長,翅瓣長8-9毫米,龍骨瓣直,長7-8毫米。子房無毛。莢果長圓形,扁平,長1.7-3.5厘米,寬4.5-7毫米,稍呈鐮刀形,有時種子間稍縊縮,無毛或疏毛,有時被稀疏或密集的刺腺覆蓋。種子2-8粒,深綠色,光滑,腎形,直徑約2毫米。花期5-6月,果期7-9月。
生長環境
生於幹燥草原和陽坡。分布於東北、華北、陜西、甘肅、青海、新疆、山東等地區。
區別
特質識別
藥材屬性:
1,烏拉爾甘草:根圓柱形,長25 ~ loocm,直徑0.6 ~ 3.5 cm。皮膚沒有彈性。表面紅褐色或灰褐色,有明顯的縱向皺紋、溝紋、皮孔和稀疏的細根痕。質實,切面稍呈纖維狀,黃白色,粉砂質,有明顯形成層環,放射狀射線,部分裂隙。根莖呈圓柱形,表面有芽痕,截面中間有髓。輕微的呼吸,甜甜的,特別的味道。
2、腫甘草:根及根莖粗大,部分分枝,表皮粗糙,灰褐色或灰褐色。堅硬,木質纖維多,粉末小。根狀莖的不定芽多而厚。
3.光果甘草:根和根莖質地堅實,部分有分枝,表皮不粗糙,灰褐色,皮孔細而不明顯。
藥性鑒定
1、甘草:具有健脾益氣、清熱解毒、化痰止咳、止痛、調和諸藥的作用。常用於脾胃虛弱,神疲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脹痛,四肢急痛,癰腫瘡毒,解藥毒猛。
2、炙甘草:有健脾和胃、益氣復脈的功效。常用於脾胃虛弱、乏力、心悸、生脈。
甘草的功效
甘草(中草藥名稱:甘草)(研究對象:豆科)
中醫概述
甘草為豆科草本植物甘草、脹果甘草或甘果的根莖。甜,平,涼。心、肺、脾、胃經。
1.補中益氣:用於氣虛、乏力、心悸等。,可補多種氣虛證,如(四君子湯);治療氣血兩虛引起的脈滯心悸等癥,如(炙甘草湯)。
2.清熱解毒:用於癰、瘡、熱毒之證,常與金銀花、連翹、白芍、牡丹皮、地黃、蒲公英等配伍。用於咽喉腫痛,如(橘梗湯)。
3.祛痰止咳:用於各種氣喘咳嗽,有祛痰止咳的作用。如風熱咳嗽,用桔梗、牛蒡;感冒咳嗽用麻黃、紫蘇;瓜蔞黃芩痰熱咳嗽;寒痰咳嗽配幹姜、細辛;痰濕咳嗽,配半夏、陳皮、茯苓。
4.藥性調和:有緩和藥性的作用。通十二經脈。如(芍藥甘草湯)。
藥理學鑒定
甘草,因味而得名,入脾、胃、心、肺、經絡,作用廣泛。烘烤時能補中益氣。生吃時有很大的清熱解毒、化痰止咳、止痛的功效,是臨床常用之品。
應用和兼容性
1.用於心氣不足引起的心悸、脈象,脾氣虛弱引起的倦怠乏力,少食引起的神誌不清。能補益心脾之氣。心氣不足常以人參、阿膠、桂枝為主,如炙甘草湯。治脾氣虛者,常與黨參、白術同用。
2.用於痰多咳嗽。本品具有祛痰止咳的作用,可配合適當的證候配伍廣泛應用。風寒咳嗽,可配麻黃、杏仁:肺熱咳嗽,可配石菖蒲、麻黃、杏仁;寒痰咳喘,用幹姜、細辛;痰濕咳嗽,配半夏茯苓。
3.用於急性腹腔疼痛和肢體攣縮。可以止痛。在陰血不足、肌肉失筋抽筋、急性疼痛的情況下,常與芍藥配伍,即芍藥甘草湯;對於脾胃虛寒、養血不能溫補的患者,常與桂枝、白芍、麥芽糖配伍,如小建中湯。近年來有報道稱,甘草粉單獨或與烏賊骨、瓦楞子合用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近期療效較好。
4.用於藥性較重的方劑中。能解除強毒副作用,調理脾胃。比如調胃承氣湯裏用甘草,緩解輕微和黃之性,使腹瀉不會太猛烈,避免其刺激大腸引起腹痛。半夏瀉心湯,甘草與半夏、幹姜、黃芩、黃連配伍使用,還能調和寒熱,平抑上下,起到調和的作用。
5.用於熱毒瘡毒、咽喉腫痛、藥物和食物中毒。可以清熱解毒。對於熱毒瘡和潰瘍,它經常與金銀花和連翹結合使用。治咽喉腫痛,常與桔梗同用。對於藥物和食物中毒,在沒有特效解毒劑的情況下,可以用甘草治療,也可以用綠豆或黃豆煎服。
藥理作用
1.能解毒多種致病毒素,增強肝臟的解毒功能;
2.具有抗炎、抗過敏作用;
3.具有祛痰止咳的作用;
4.可緩解胃腸痙攣;
5.能降低血清轉氨酶;
6.具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
7.它具有強心作用和抗癌作用。
化學成分
甘草甜素是壹種三萜皂苷,用水分解產生甘草次酸和葡萄糖醛酸。甘草素、甘草素、異甘草素、異甘草素、新甘草素等。
劑量用法
515g,水煎,或制成丸粉。
註意使用
1.清熱燥濕劑往往不用甘草,如白頭翁湯、黃連解毒湯、茵陳蒿湯、甘露消毒飲、連蒲湯、瀉心湯、四妙丸等。甘不利於濕的排泄,除了苦寒燥濕藥配以滲濕利尿劑的方劑,如龍膽瀉肝湯;
2.收斂劑中不使用甘草,如玉屏風散、牡蠣粉、顧靖丸、縮泉丸、桑螵蛸粉、桃花湯、申思丸。
3.消毒劑中不使用甘草,如保和丸和枳實。
導滯丸、木香檳榔丸、支竹丸等。本品抗大戟、芫花、甘遂、海藻。烤甘草:甜。歸脾、胃、肺經。具有益氣補虛、化痰止咳、止痛、滋陰壯陽、健脾和中的功效。
附上
烏拉爾甘草(用刀將烏拉爾甘草的尾部剁碎,用水浸泡,切成小塊,晾幹)。甘草筍為生活用,有清熱通淋的作用。用於治療小便短赤,熱痛,口舌生瘡,胸悶,心胃不安伴發熱,如(導赤散)專門用於治療因心經實熱移至小腸而引起的小便短赤,小便刺痛等癥。5 ~ 12g,水煎,或入藥。
藥理學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