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特征臨床癥狀與肌瘤的位置和大小有關。月經變化是最常見的癥狀。較大的壁間肌瘤和粘膜下肌瘤,往往月經量較多,經期延長,周期縮短,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貧血、陰道不規則出血或白帶異常。肌瘤增大時,可出現尿頻、尿急或排尿困難等壓迫癥狀,甚至可在下腹部摸到腫瘤。漿膜下肌瘤扭轉或肌瘤變性可引起急性腹痛。有些患者可能會因為肌瘤的生長部位而阻礙孕卵著床或影響精子的通過。它還會導致不孕或流產。
醫生診斷1?有典型癥狀,或部分患者無癥狀。
2?婦科檢查:子宮增大,表面有不規則突起,大肌瘤腹部可觸及腫塊。黏膜下肌瘤突出陰道時,可見紫色光滑環狀腫瘤。如果肌瘤退化,子宮變得柔軟和觸痛。
3?b超:是診斷子宮肌瘤最常用的檢查方法。根據回聲圖像,可顯示子宮的大小、宮內情況、肌瘤的數目、大小、位置及變性情況。
4?官腔檢測或刮宮:可以知道子宮腔的深度和形狀。
5?子宮輸卵管造影:可顯示子宮大小、官腔形態及肌瘤附著部位。
6?內鏡:官腔鏡可窺視腔內黏膜下肌瘤,腹腔鏡可直視子宮形態及肌瘤。
7?(1)妊娠子宮的鑒別診斷:根據絕經史、妊娠反應、子宮增大軟化、尿妊娠試驗陽性等。,與子宮肌瘤不難區分。如果肌瘤合並妊娠,b超輔助診斷是可行的。
(2)卵巢腫瘤:壹般不難區分,但實性卵巢腫瘤可能誤診為漿膜下肌瘤。相反,黏膜下肌瘤發生囊性變時容易誤診為卵巢囊腫。卵巢囊腫與子宮粘連時。鑒別起來比較困難,但b超和腹腔鏡可以明確診斷。
(3)子宮腺肌病:臨床上也有月經過多、月經期延長、子宮增大,但主要臨床癥狀為痛經、進行性加重。檢查時子宮均勻增大,很少超過懷孕兩個月的大小,具有月經前子宮增大,月經後子宮縮小的特點。b超可以幫助診斷。當肌瘤和子宮腺肌病並存時,不易區分,往往需要術後病理確診。
西醫診療隨訪觀察(1):如子宮肌瘤無癥狀,懷孕不到3個月,月經正常,可每3 ~ 4個月復查1次。
(2)激素治療:如果患者已近更年期,因故不適合手術治療,可在子宮內膜疾病排除惡變後,采用雄激素治療。甲基睪丸素,每次5 ~ 10 mg,每日1次;或丙酸睪酮,每次25 mg,每周肌肉註射2 ~ 3次。每月劑量不應超過300毫克。
(3)根據不同情況選擇手術治療:刮宮術、腹式肌瘤剔除術、陰式肌瘤剔除術、子宮切除術。
中藥方劑(1)氣滯血瘀:胞質內腫塊,月經量多,經期延長,月經量色暗,有血塊,腹痛,血塊後痛,經前乳房脹痛,情緒抑郁或煩躁,舌質紫暗,苔薄白,脈澀。
方法:行氣活血,消癥散結。
藥物:當歸、紅花、三棱、莪術、烏藥、川芎、桃仁、制香附各65,438±00克,赤芍、荔枝核、夏枯草各65,438±05克,生蠔30克,炙甘草6克。
參考中成藥:五香丸。
(2)氣虛血瘀:胞內結塊,經前過多,或淋漓不凈,色淡,有血塊,腹痛,氣短,食欲不振,大便溏薄,面色蒼白,舌淡,邊緣有瘀斑,脈細弱。
方法:益氣補中,化瘀消食。
藥物:炙黃芪、夏枯草、白術、黨參、山藥、山慈菇、昆布各65438±05g,三棱、莪術、枳殼各65438±00g。
參考中成藥:婦科保健丸。
(3)痰瘀互結:胞內積滯,脘腹脹痛,白帶多,色白稠,月經量多,婚後久不孕,胸滿,肥胖,舌質緊,苔膩,脈沈滑。
方法:理氣化痰,化痰消癥。
用藥:茯苓、夏枯草、海藻各65438±05g,半夏、陳皮、制香附、川芎、檳榔各65438±00g,莪術65438±02g,木香6g。
參考中成藥:桂枝茯苓丸、陳二丸。
預防和調養1?調節情緒,心情舒暢,氣血平和。
2?清潔外陰,因為子宮肌瘤往往經期延長,所以外陰要保持清潔,防止感染。
3?合理使用性激素類藥物,防止長期過量使用雌激素。
4?註意性生活的程度和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