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至日調理身心,睡個好覺,好好午睡。
《黃帝內經·夏日至日養生經典》
每年的陽歷6月21-22日是至日的夏季節氣。中國民間把夏季至日後的15天分為“三小時”,壹般開頭三天,中間五天,結尾七天。這壹時期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較高,日照充足,農作物生長迅速,生理生態需水量較多。
夏季的至日與心氣相連,因為夏季出汗容易使心氣分散,而中醫有汗為心之液的理論,大量出汗消耗心氣,所以中醫有“春養肝,夏調心,秋養肺,冬養腎”的理論。心理健康方面,不要懶惰,不要疲憊,不要生氣,不要抑郁。《黃帝內經·蘇文·四齊調靈》說:“使妳之誌不怒,使華英作秀,使妳之氣發泄。若愛在外,此夏之氣當可遇,成長之道也。”
“立夏,吃補品。”可見,夏季至日的食補始於漫長的夏季。炎熱的氣候也使人的消化功能相對較弱。所以飲食要清淡不肥,甘甜稠厚,要多吃雜糧使身體受涼,不要暴飲暴食熱性食物,以免助熱;寒性吃瓜果要適可而止,不可暴飲暴食,以免損傷脾胃;味濃、脂肪多的產品宜少不宜多,以免熱成風,刺激癤子之病。
在這個季節的飲食中,壹定要把握好季節與臟腑的關系,有目的地補充心臟消耗的能量,保護心臟。
夏季至日節氣的氣候變化
當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時,夏季的至日是北半球壹年中白晝最長的壹天。盡管夏季至日白天最長,太陽角度最高,但它並不是壹年中最熱的時候,因為地表附近的熱量仍在積累。俗話說“大熱天在三伏天”,真正的高溫天氣是以夏季至日和立秋來計算的。
夏季至日期間,降雨量增加。中國的主要降雨區仍在江淮流域。有時暖濕空氣到達華北,冷暖空氣相遇。從下午到晚上經常會出現雷暴、強風甚至冰雹。夏季至日結束,江淮盆地梅雨結束,華北大地自南向北開始進入雨季。
人類對夏季至日節氣的反應
易患各種疾病:在夏季至日節氣,雖然天氣炎熱,殷琦已經開始生長。由於殷琦的生長,人體在這個節氣中極其脆弱,容易患各種疾病。
冬季疾病很少發生:壹些由寒冷引起的疾病在夏季開始轉輕,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等。這些疾病在冬天經常發生,但在夏天很少或不發生。
夏季至日節氣的養生原則
養心健腦:中醫理論說“心主血脈。”心臟通過血管向全身各組織器官輸送營養物質,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很多心腦疾病,其治療也是從“心”的調養開始的。
控制血壓:夏季的高溫不會像冬季那樣容易導致心腦血管疾病,但會直接影響血壓的波動,因為高溫酷暑容易使人煩躁不安,大量出汗會導致血液集中,進出空調房間會不斷受到冷熱刺激,都會導致血壓升高。嚴重者可引起中風或心肌梗塞。
及時補充水分:炎熱的天氣增加排汗量。如果不及時補充水分,泌尿系統會產生晶體,導致結石。多喝水可以預防結石。
運動調養:運動調養也是養生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之壹。夏季運動最好在清晨或傍晚天氣涼爽時進行,場地應選擇在水、公園、庭院等空氣清新的地方。散步、慢跑、太極拳、廣播操是最好的運動項目,不宜做過度劇烈的活動。
在運動過程中,如果出汗過多,可以適當喝淡鹽開水或綠豆鹵水湯,壹定不能喝大量的涼開水,更不用說馬上用冷水打拳和淋浴,否則會引起寒濕痹痛、黃汗等疾病。
酸鹹食物
多吃酸鹹食物:夏天是出汗的季節。如果妳出汗多,妳就會失去更多的鹽。如果心肌缺鹽,妳的心臟就會跳動異常。中醫認為,此時宜多吃酸味以固表,多吃鹹味以補心。《黃帝內經·蘇文·藏氣論》說“心苦而緩,急食酸以收”,“心欲軟,鹹食急以柔,鹹食以補,瀉之以甜”。
不宜吃太多生冷的食物:從陰陽學說的角度來看,夏天身體越熱,體內越冷,所以飲食不宜過涼。
例如,根據《沈怡集》記載,在夏季,心盛腎衰,這意味著外熱內冷。由於外熱內寒,寒性食物宜少而不宜多。貪多了肯定會傷脾胃,讓人上吐下瀉。西瓜、綠豆湯、烏梅、赤小豆湯解渴消暑效果不錯,但不宜冰鎮食用。
根據中醫臟腑與臟腑的關系,“腎無心之火為水寒,心無腎之水為熾。心須腎水養,腎須心火暖。不難看出心與腎的重要關系。
應使用滋陰養心的藥膳
荷葉灰方:將新鮮的荷葉洗凈,切去邊緣和蒂,晾幹,撕成碎片,放入鍋中,蓋上壹個口徑稍小的鍋,用鹽水和黃泥封住兩個鍋的交界處,在鍋上貼壹張白紙,判斷溫度。然後大火煆燒,直到白紙變成棕色。冷卻後取出,研磨成細粉備用。
米湯每次6克,壹日三次。本方有清暑利濕,生發清陽之功。
清熱利濕茶:白頭翁20克,葛根20克,馬齒莧65,438+00克,厚樸9克,薏苡仁30克,用清水同煎,每日65,438+0劑,分早晚服用。該茶具有清熱解暑、利尿止瀉的功效。陽虛、脾胃虛弱者要註意。
老年病找神門穴
顧名思義,洞穴就是壹個出入口。心藏神,神門穴其實就是心進出的門。神門穴位於腕部,腕掌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橈側凹陷處。神門穴可以說是人體的壹顆定心丸,尤其是對於經常失眠的老年人來說。平時可以用大拇指慢慢輕輕按摩神門穴。有條件的也可以艾灸,直接灸1-3足,溫和灸10-15分鐘。心絞痛、冠心病老年人可針刺神門穴,針刺方法為0.3-0.5寸,可改善冠心病,緩解心絞痛。
中藥小偏方治療暑熱痱子
皮疹又稱汗疹、熱疹,多發生在夏季出汗後。是由汗腺周圍炎癥引起的皮膚病,也是夏季最常見的皮膚炎癥。中醫認為,痱子是由於濕滯,熱積於皮膚,肌肉膿腫不能泄出所致。
當外界溫度高、濕度大,人體出汗多且不易蒸發時,毛孔堵塞就容易得痱子。
中醫治療暑痱子的方法是將金銀花6克用開水浸泡約1小時,用棉簽或紗布蘸金銀花浸泡液輕輕摩擦患處,每日三次。也可以用敗醬草9克,將藥放入砂鍋中,加水500毫升左右,先用武火煎後再用小火煎5分鐘,用棉簽或紗布蘸敗醬草煎劑輕輕擦拭患處,每日兩次。或者用新鮮冬瓜去皮切片,擦患處,每日三次。
更多的午休時間可以防止“夏季午睡”
人們常說,“春困秋乏,夏打盹。”現代醫學認為,夏季中午100-300是壹天中溫度最高的時候,人容易出汗。壹點點活動會造成更多的體力消耗和疲勞。因為出汗散熱,大量血液集中在體表,腦部供血相對減少,或者午飯後消化道供血增加,腦部供血就更少了。同時,夏季至日期間,白天最長,黎明來得早,晚上睡得晚容易造成睡眠不足。
中醫認為,夏季至日,濕氣彌漫,脾被濕氣所困,脾主肌肉,人的四肢就會疲勞,人就會感到虛弱。為了防止睡眠不足導致的“夏季午睡”,需要增加午休時間,尤其是老年人,具有假睡的特點,更需要午休來消除疲勞,保持精力充沛。
調理夏天容易得的腸胃炎
腸胃炎的特征是嘔吐、腹瀉和腹痛。
在中醫上屬於“吐”、“瀉”的範疇,認為本病的發生是由於暑濕之邪或寒濕之感所致。夏季至日,氣溫高、濕度大,易受暑邪和濕邪侵襲。
另外,在這個季節,不宜多吃冷飲,以免損傷脾胃,引發疾病。
濕度大的季節,細菌容易繁殖,飲食要衛生。少吃隔夜飯,洗碗洗筷,不吃路邊攤的食物,避免腸炎痢疾。體虛的人要註意少吃生冷食物。
壹天壹篇,陪伴中醫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