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風又稱陰風,壹般為表虛。風邪的時候,往往會有出汗。但是有兩種邪惡的風:
壹種是風寒表虛證,表現為畏風、多汗、發熱或不發熱,可引起惡心、嘔吐、頭暈等癥狀。壹般用桂枝湯治療,發汗解表,調和營衛。不感冒的時候可以吃點玉屏風顆粒。
壹種是風水表面虛的證候,還會出現怕風多汗,以及浮腫、下肢浮腫或全身浮腫、小便少,或關節痛、舌淡苔薄、脈浮等。壹般用季芳黃芪湯治療,可益氣祛風,健脾利濕。
畏寒也叫惡寒,壹般分為表寒證和裏寒證。
表證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風寒感冒,會引起無汗、畏寒、發熱、咳嗽、脈浮等表現。治療要發汗,可用麻黃湯。風熱感冒壹般不怕冷,容易咽痛,咳出白粘痰或黃痰。待遇不壹樣,只好用清熱的方法。
裏寒證可分為裏虛裏實。怎麽理解呢?比如妳平時身體很好。今天妳吃了很多冷凍水果,導致腹寒,腹痛,腹瀉,有的人怕冷發燒。這屬於裏寒之證,艾條灸,或者喝姜湯可能就夠了。如果妳平時胃寒,稍微吃點涼的東西就會拉肚子,而且平時怕冷,穿的衣服也比別人多,那麽這就是裏虛的證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陽虛。這個可以用理中丸或者附子理中丸,但是服藥時間相對較長。
我們要學會區分怕冷和怕風,免得很多人用錯了藥。只針對壹種癥狀用藥,往往會逆轉治療,加重病情。尤其是現在很多人對補藥更感興趣,經常吃補藥吃這個吃那個。如果感冒了用補藥治陽,可能會導致外寒內熱,高燒不退,得不償失。畢竟不是所有的感冒看起來都像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