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以足夠的營養來彌補機體的消耗,增強患者體質,提高生活質量,是癌癥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每壹個朋友的日常生活中,身邊的很多癌癥患者都陷入了壹個飲食誤區。
誤區壹:多喝湯補充營養。
傳統上,煲湯是“大補”,如烏雞湯、牛尾湯、魚湯、海參湯、豬蹄湯等。精華溶於湯中,喝湯即可,湯渣可棄。
事實上,湯裏的營養成分很少。魚的成分,湯裏只含有非蛋白氮、嘌呤、肌酐、少量遊離氨基酸,還有少量鉀、鈉、鈣、鎂的血漿,所以營養密度低。所以,煲湯並不是很好的人體營養來源。
大量喝湯,哪怕只喝湯喝到飽,也會影響吃其他食物。單壹的飲食會導致營養不良。
如果腫瘤患者因進食困難、發燒或長期臥床確實需要吃流質食物,各種食物(谷物、蛋奶、肉魚、豆制品、蔬菜等。)要煮熟變軟。)分別粉碎,然後用豆漿機、攪拌機等粉碎。做成糊狀,煮成粥,不僅容易下咽而且有利於消化吸收。
誤區二:吃得越好,腫瘤長得越快。
壹些營養不良的腫瘤患者以素食為主。他們認為“如果妳有腫瘤,就不能吃太有營養的食物,否則腫瘤會長得更快”。
其實腫瘤細胞的生長速度和患者吃多少營養沒有關系。即使患者營養不良,癌細胞還是會搶奪身體的營養,繼續生長。饑餓只會讓患者身體消耗更快,加速病情惡化。
根據美國癌癥學會的研究結果,癌癥患者的膳食熱量應比平時至少增加20%;目前沒有證據表明增加人體營養會使癌細胞生長得更快,但很多患者因為營養好而活了很長時間。
營養狀況好的患者在治療耐受性和預後方面明顯優於營養狀況差、消瘦的患者。說癌細胞可以餓死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肉、魚、蛋、奶、豆制品是優質蛋白質的主要來源,也是組織和細胞修復的重要原料。
誤區三:“生發”使癌癥復發,吃素更好。
所謂“有毛的東西”是古代民間的說法,如豆芽、韭菜、苜蓿、鵝、雞、狗肉、牛肉、海鮮等。很多患者雖然想吃,但是怕引起腫瘤復發,所以遠離。
但是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吃這些“發制品”會導致腫瘤復發。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出現因食用“發制品”導致腫瘤復發的案例。所以不吃發制品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誤區四:盲目依賴“抗癌食品”和保健品
很多癌癥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互相交流飲食經驗,盲目模仿別人的做法,比如花很多錢買壹些所謂的抗癌食品和抗癌保健品。這些靠譜嗎?
壹些營養物質或植物化學物質具有抗癌作用,天然食物也發揮作用。提取的營養素和壹些植物化學物質,作為“抗癌食品”和“保健品”,沒有證據證明能有效抗癌。
更何況,花高價購買所謂的抗癌食品,而忽略了正常、均衡、合理的飲食,這是壹個嚴重的錯誤。
誤區五:忌辛辣食物。
在壹些“健康專家”看來,無論男女老幼,無論健康與否,避免辛辣食物似乎成了壹條嚴格的規定。
但其實就算得了癌癥,吃辣也沒那麽可怕。
中國很多地區以吃辣出名,但腫瘤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並不比其他地區高。辛辣食物刺激腫瘤生長是沒有依據的。
很多患者只有吃辣才有食欲。他們得了腫瘤之後,腫瘤本身和放化療都會造成食欲不振。而且因為“禁止吃辣”,所以沒有食欲,對恢復也不好。
這些“辣味”會增加患者的食欲,刺激消化液的分泌,有助於其進食。太輕沒有意義。
誤區六:可以註射營養素,但是可以不吃飯。
當癌癥患者食欲不振,吃不下東西時,部分患者及家屬認為靜脈營養也能滿足需求。
人通過胃腸道進食是壹種自然狀態,食物進入腸道進行吸收。如果他們長期不吃東西,腸道黏膜就會萎縮,導致腸道菌群失調,腸道黏膜的屏障功能被破壞,容易被感染。
不管是什麽原因導致妳吃不下東西,只要腸道功能正常,都可以想辦法把食物送到腸道吸收營養,比如插胃管。
總而言之
其實引起禁忌的不僅僅是腫瘤,還有很多其他疾病,這也是壹種沒有根據的“傳統觀念”。
均衡的飲食可以使身體感覺良好,保持體力和精力,減少治療的副作用,降低感染的風險,達到更快康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