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公司事情很多,我也熬了幾個晚上,眼睛都在抗議。但是昨天有兩個講座,壹個是心理學的,壹個是愛民老師的,兩個我都不想錯過。心理學講座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哈佛大學壹位教授的《正念的力量——健康快樂之路》。
講座中,教授先放了第二張圖,問道:看到幾個立方體,我想當然地給出了答案。然後老師把圖翻到第壹張,再問的時候發現答案真的不壹樣。壹個簡單的例子揭示了壹個深刻的真理:
聽到這句話,我腦中靈光壹閃,想到了“畫楊桃”的教訓。不也是在說明這個道理嗎?幾百年前的那句“側目為峰,遠近不同”不也是在說明這個道理嗎?只是很多時候,我們在書上看到了真相,卻很難把它和我們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當壹位國外的哈佛教授以這種方式再次把這個道理呈現給我們時,我恍然大悟,哦,原來這個道理可以和心理學聯系起來,原來這個道理在生活的各個角落都是實用的。
我想起了另壹個小故事:宋國有壹個富人。壹天,大雨沖垮了他家的墻。他的兒子說:“如果妳不趕快修好它,就會有小偷爬進來。”隔壁的老人也這樣警告過他。那天晚上,他家真的被小偷偷走了。富人的家人稱贊他的兒子有遠見,但懷疑隔壁的老人可能是個小偷。
這是因為親戚朋友不壹樣,所以結論不壹樣。但也可以說,富人是從不同的角度思考的:父親的角色和鄰居的角色。
在生活中,因為雙方情況不同,所以從不同角度思考,得出不同結論的例子比較多。昨天還想到壹件趣事。學校工作群和班主任發的是同壹個文件,我習慣性的轉發到班級群,然後同時回復兩個群。過了壹會兒,朋友提醒我轉發通知。我壹瞬間很疑惑,然後想到他是個未成年老師,他所謂的轉發就是朋友圈。我不想刷朋友的好心,就按照他的提醒又轉了壹遍。
這就是不同的情況導致不同的思考角度。當出現溝通問題時,最好的解決辦法不是爭論或生氣,而是閉嘴思考:
此時,我想起壹句老話,“看妳的心。”比如教授說,“我壹直以為馬不吃肉,但是當我看到馬主人讓馬吃熱狗的時候,我意識到我所知道的壹切都可能是錯的。”
這讓我思考:如何與人有效溝通?
當有人告訴我壹個觀點或看法的時候,我不能像以前壹樣用自己的認知來判斷,因為所有的“我想”都只是局限於自己角度的“我想”。我多希望自己能多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壹點,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想想他為什麽這麽說,他當時的處境是怎樣的?他經歷了什麽?多問多聽,讓對方充分表達後再做判斷。當我想表達壹個觀點的時候,我應該盡量表達我的感受和願望,而不是表達我的情緒。
這樣才能給對方充分的交流空間。這不就是非暴力溝通的壹些觀點嗎?
讀書是為了練習,還是應該沈下心來,好好學習,認真練習。
後記:
爺爺教了我壹個偏方,真的幫人治病。但我現在只能想到三樣東西:兩斤核桃仁,兩盎司芝麻,兩盎司黃酒。第四種味道是什麽?是蜂蜜還是香油?當時我對自己的大腦太自信了。嘿,再想想。
昨天,初秋下了壹場大雨。今天感覺空氣清新了很多。看著這樣的日子,我想疫情很快就會過去。“秋雨欲滴,金滿樓”是個好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