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馬開始登臺演出,師從相聲演員。周是的同學,也是“八德相聲”之壹。馬在學習藝術方面進步很快,也開闊了她的眼界。經過長期的藝術實踐,形成了內緊外松、井然有序、表現細膩、含蓄雋永的風格。馬以紮實的藝術功底著稱,擅長表演“關口”和文學段子,如《誇宅》、《地理圖》、《吃元宵》、《文章會》等。
新中國成立前,馬在北平(今北京)、天津等地的集市、商場、茶館、劇院裏很吃香,曾與耿、劉奎真、侯、等搭檔。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馬積極編排新相聲。1952自願參加赴朝吊唁團。回國後加入天津廣播曲藝團,致力於相聲的革新與創新。1953調入天津市曲藝團,當年被評為天津市文化系統勞動模範。他被錯誤地劃為右派。1961春回團建工作。1994被聘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特聘研究員..
2000年,馬先生被查出患有膀胱癌。2月8日在天津進行告別演出200165438。
2002年6月5日至2月,中國曲藝家協會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主席團聘請馬、等人為中國曲藝家協會第五屆顧問。
通過長期的藝術實踐,馬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他喜歡用第壹人稱“我”來表演,既是主人公也是諷刺的對象。有人曾評論說:“他是諷刺的對象。有時候雖然他指出了自己的漏洞,但是並沒有公開評論。他盡力讓被諷刺的對象活起來,把批評留給觀眾。演員和觀眾默契配合,實現集體抒情。”
馬表演的傳統相聲有200多種,有吃元宵、賣掛票、黃鶴樓、相面、賣五件、開粥廠、臘燈、白、八扇屏、反八扇屏、地理圖等他創作、改編、表演了六七十個新的相聲節目,包括《買只猴子》、《十點鐘開始》、《偏方治病》、《猜劇名》、《我見過的人》。多年來,馬還培養了許多相聲演員,如顏曉如、班德貴、連、方、常、高曉林等。
他兒子的名字叫馬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