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聲明原創帖子,嚴禁復制粘貼!版權歸robin1123所有。如需轉載,請註明原作者為robin1123,2016 -2020。
本人簡介:65438至0995獲得醫學碩士學位,西醫院校學習8年;西醫綜合醫院從事醫療工作近5年,後離開醫院進入企業;堅持自學心理學三十多年,所以對中國大陸的心理學現狀有壹定的了解;我對中醫了解不多,也只能算入門級,但是生病的時候是用中醫治療的。(註:即使有版權聲明,我還是發現百度裏還有兩篇抄襲的帖子,我很無語。。。中國人的知識產權意識、、、)?
回歸正文(2020年元旦修訂版,僅供參考。以下序號僅用於區分內容和觀點,沒有先後順序):
事實部分
1.醫學可分為中醫和西醫。學位為醫學學士、碩士、博士。理、工、農科醫生中的“藥”。
2.藥學不等於醫學。藥學學位為理學學士、理學碩士、理學博士,是理工科、農學博士中的“理學家”。所以學中藥學和中醫是兩個體系;同樣,西醫藥學和西醫相差甚遠,雖然有些基礎課是壹樣的。
3.心理學和情商:西醫大多不懂心理學,甚至把醫學心理學作為選修課,所以不要以為醫生的情商會高。
4.西醫可分為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口腔醫學和(醫學)心理學。
5.西醫醫學院的培養有兩個方向:臨床和非臨床(也叫基礎醫學)。後者,如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生物化學等。
考慮到貧富差距拉大,看似體面的醫生也成了富人仇視的對象。其實醫生的收入取決於三個方面:看城市,看醫院,看科室。壹些兒科醫生的收入也很丟人。中國大陸的新聞媒體推波助瀾,現在的醫生都是喊打的,所以大部分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學醫。試談國內外概況(個人觀點,供參考):
觀點部分,供參考
合法收入概述:就臨床醫學科年收入而言,外科優於內科,婦產科優於兒科,海外也是。
醫院科室及細分:有壹點需要提醒的是,妳本科學臨床醫學的時候,是沒有專業區分的。也就是說妳要同時學習內、外婦產科學。到了醫院才會細分科室,然後分配到內科、外科、兒科、婦產科。還有壹些個人被分配到影像科(超聲、CT、核磁共振室、同位素室、放療室等。)根據畢業生個人意願。
眼科,壹般適合女醫生,對力量要求不高,但是對手部動作的精度要求非常高,適合謹慎熟練的男生女生。
口腔科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臨床醫學科,而是單獨列出來的。隨著國民經濟的提高,牙齒的保健、治療和整形越來越受到重視。所以也是未來前景豐富的熱門專業。當然,在金字塔的頂端,總會有那麽幾個人。妳必須明白。
口腔醫學分為口腔醫學(口內)、口腔醫學(口外)和口腔正畸,其中骨科最受歡迎。
預防醫學,如果家裏有人在公務員系統,建議學這個。進疾控中心後,職業穩定,可能有錢。
現代西醫的細分。壹個適合幫助別人的利他主義者。也有男生選擇護理專業,畢業後成為男護士。在醫院裏,地位比護士學校畢業的護士還高。但是,對於外行人來說,這個專業似乎是雞肋。老齡化社會後,對護理專業的需求會增加。想知道自己是否願意投身臨終關懷領域,沒有足夠的耐心、同理心和同情心,是很難堅持下去的。
醫學心理學主要用於治療心理疾病和心理幹預。由於教育心理學也可以涉及,師範院校也會開設心理學專業。但從臨床角度來看,醫學心理學更偏重於治療。對於亞健康和心理疾病的人群,師範院校的心理學專業更偏重於正常人(如教育心理學、消費心理學、積極心理學、應用心理學、……),但兩者都會引出針對亞健康或突發事件的心理幹預和輔導策略(如災後心理重建、心理咨詢、心理輔導、心理幹預)。就業前景壹般。原因:(1)目前到2015年底,中國大陸還是沒有氛圍,去找心理醫生求助吧。(2)普通人誤以為有心理問題,是品德差。(3)即使沒有精神疾病,也可以求助心理醫生。原因:預防和幹預。所以教育大眾是幾代人努力的事情。如果進了,就得做好心理準備。隨著時間的推移,我2016說的就業前景壹般,現在要改了。叫做“未來就業形勢可能更差也可能更好,總體趨勢更好。”
心理學專業:時間已經到了2020年,未來還是很有前途的,但是妳要評估自己的壓力承受能力,心理健康狀況,以及幫助他人的意願。如果是利己主義,不建議走上這條路。利他的男生女生都可以考慮。
心理學專業:從1981-2000年,心理學專業處於外表美好,理想豐富,現實骨感的狀態。但隨著2020年的進入,中國農村城市化進程的推進,00、02後進入勞動力市場,普通人對心理醫生的需求也會增加。然而,由於中國大陸缺乏心理學家的心理導師,至少這不是系統性的。沒有體制的支撐,國內心理學家的生存狀態壹般。我會經常受到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包括作為情緒垃圾桶無法發泄自己的情緒,醫生的醫德/倫理要求必須保守患者的隱私,這些都會進壹步危害我國心理醫生的心理健康。
心理學與大學:隨著擴招,中國大學的學生數量大大增加。另外,00、05後未來將進入大學,新新人類的心理健康狀況堪憂。所以大學會招很多心理學專業的,但往往都是師範大學的畢業生,有心理學碩士學位。就是我有教育學和心理學兩個學位。
心理學與企業:心理學的畢業生還有壹個去處:企業。現在很多企業都設立了專門的心理援助部門和辦公室,也有企業有EAP的需求,也就是“員工援助計劃”相對來說,企業會需要有經驗的心理專業人士。
中醫:其實中醫是壹門實用科學。除了學校教的,還要去拜訪名醫(名中醫),在他們背後學習半年十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了解真實的故事,才能真正有效。現在國內大學流水線上培養出來的中醫其實是半吊子,太缺中醫的傳統智慧了。
中醫傳統的劃分方法可以分為骨科、婦科、兒科,其中婦科、兒科疾病中醫比西醫有效得多,恢復時間也快得多。對於壹些慢性病,比如慢性骨髓炎,東直門醫院有專門的藥方,比西藥更有效。(西醫只能用抗生素,無效的病人還是可以去東直門醫院——健康報有報道)
中醫的正確分類:在我看來,中醫應該分為三類:A內治(內服的湯劑、丸劑、丸散)B外治(按摩、針灸、藥膏和外用的丸劑、丸散等)。),還有C自我強化——氣功/瑜伽/拉伸運動/節奏運動,缺壹不可。前兩者對患者來說是醫生,後壹種氣功是患者增強抵抗力的妙法。義存在於內,惡不可為。
關於學醫深造:由於海外現代醫療體系,學校畢業是博士,沒有醫學碩士和學士學位。而且西方是大學的時候直接讀本科,然後去讀醫學院預科或者醫學院學習。所以每個學生都是先有壹個基礎的本科專業,然後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家庭實力去學醫。所以自然是學制太長,主治醫生基本。當然,現在中國衛生部實行的是規培制,導致學制延長,但是收入嚴重倒掛,中國如果是窮孩子是不可能學醫的。-在我們這個時代,如果本科生在國內學醫,那麽大多出國申請的是基礎醫學的碩士、博士專業,如病理生理學、遺傳學、生物化學等。即使他們在國內學的是臨床醫學,到了國外就成了基礎專業而不是臨床專業。
國外醫生收入比較吃香的是口腔科和外科。兒科累,錢少,主要是個人興趣和看病的上進心。
中醫在國外不被認可。也有例外,比如針灸,在加拿大可以合法執業,無論在國內自學還是正規培訓,只要通過壹定的認證。
中草藥,在美國和其他國家,只能以“食補”的形式進口,而不是藥品。那麽,如果學中醫的大學畢業生考慮出國,這條路是什麽?三思而後行。但是針灸在西方是普遍認可的,比如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的衛生主管部門都是認可的。好像美國也在考慮2019承認其功效。
我在診所有點累。但是,有時候,壹份付出壹份收獲,這樣的累,有時候也是值得的。當然,這取決於妳的價格=-價值-觀點。
結論:今年熱門的專業,五年後不壹定熱門。至於要不要學醫,我自己想辦法。
版權聲明原創帖子,嚴禁復制粘貼!版權歸robin1123所有。如需轉載,請註明原作者為robin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