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中醫藥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良好表現,引發了“中醫黑”的絕地反擊。所以,在講嶽醫生的故事之前,我也想從歷史的角度揭露壹下西醫的“老故事”(生活中我既是中醫又是西醫的粉絲,中醫和西醫不需要也不強迫我們“二選壹”):
當人類社會進入16世紀時,作為現代人類文明標誌的文藝復興已經進入後期階段。在歐洲“文明人”強烈譴責美洲印第安人的野蠻和所謂的食人行為的同時,在德、英、意、法等國,木乃伊用藥和食人行為居然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早在公元1世紀,古希臘醫生就認為在酒中飲用瀝青可以治療慢性咳嗽和痢疾。如果加入醋,可以消除血塊。迪奧斯科裏德斯在他影響深遠的著作《藥理學》中說,來自死海地區的瀝青最適合入藥。十字軍東征期間(1096-1291),當十字軍得知木乃伊被塗上瀝青後,他們從西亞和埃及進口了大量的木乃伊。在13世紀,壹些歐洲人從埃及帶回了木乃伊,作為他們探險和冒險活動的壹部分。
現在,當“黑中醫”們向基本不懂中醫的大眾抱怨中醫的“罪狀”時,總是忘了獻上魯迅小說《藥》中的“人血饅頭”。眾所周知,科學發展的道路上有荊棘,西醫自然也不能幸免。西醫曾經提倡不僅要喝人血,還要取人體組織!
公元15世紀,意大利學者馬爾西利奧·菲奇諾認為,人的血液不僅能治愈許多疾病,還能促進人長生不老。當時德國很多醫生也認為,人血這種類似玫瑰水的物質可以“包治百病”。1492年教皇英諾森八世臨終時,醫生從三個男孩身上抽取血液,供給教皇。結果三個男孩都死了,教皇的命也沒救了。
16世紀瑞士名醫、被譽為毒理學之父的帕拉塞爾蘇斯·塞爾蘇斯(paracelsus Schmidt)認為,每壹個人體都含有固有的潛能,原本屬於他人的潛能可以通過服用含有人體組織的藥物而獲得。比如壹個年輕人被絞死後,他的精氣會聚集在骨頭的表面,人們可以取他身體的某些部位來獲得他的精氣和力量。在文藝復興時期,使用被處決的囚犯、戰死的士兵甚至病人的屍體作為藥物的來源變得非常普遍。含有死者人體組織的毒品因此被稱為“屍毒”。帕拉·塞爾蘇斯還認為,如果妳想治愈壹種疾病,妳必須用類似的東西來對付它。例如,如果妳想防止蛀牙,妳可以在脖子上掛壹顆屍體上的牙齒。
17世紀的德國名醫克羅爾認為,人的頭骨突然死亡可以制成治療癲癇的良藥,並聲稱最好選擇死時24歲左右的男子。英國醫生約翰·雅各布·貝魯(John Jacob Berlu)在1690出版的《藥庫》中也肯定了人類頭骨的藥用價值。據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藥劑師皮埃爾·波美(Pierre Pomet)說,英國和德國的藥店大量出售愛爾蘭人的頭骨。英國國王查理二世曾長期服用壹種由頭骨磨成的粉末和酒精制成的酊劑,並給這種“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取了壹個很高大上的名字——“國王滴劑”。瑞士醫生德米勒(Demeilles)曾是多位英法國王的內科醫生,並為英國革命領袖克倫威爾(Cromwell)治療。這位醫生喜歡用含有人體脂肪的藥膏治療骨病患者。德國著名藥劑師約翰·施羅德(Johann Schrder)留下的藥方中,有壹個是用人肉入藥的。英國醫生喬治·湯姆森甚至提出,人體的所有零部件都可以作為藥材,甚至糞便也可以。
在17世紀中期,許多歐洲人相信喝剛死去的人的血可以治愈癲癇和肺病。所以每當有人被絞死時,很多地方的癲癇病患者為了得到被絞死者的血,都會在絞刑架周圍捧著壹個小杯子。
?《史記·貨殖列傳》記載:“江南卑濕,夫早逝。”誠然,古代江南水鄉,陽光蒸蒸,潮濕溫暖,疾病眾多。紹興,壹座古老的城市,長久以來被視為蠻夷之地,卑微的故鄉。它真的很原始,野蠻,落後...
但是哪裏有疾病,哪裏就有醫生。越是醫生,越是失意勇敢,在與惡劣自然環境和危險疾病的鬥爭中,越是獨樹壹幟。
在跨湖橋遺址(距今約8000-7000年的文物)中,發現了壹個小陶罐,裏面還盛著熬制的草藥。這說明早在7000年前,生活在月底的原始先民就意識到了天然物質對人體健康的價值(藥用價值)。
在對大禹文化的研究中,人們發現越地有“魚雨梁”、“采藥小道”等遺址(古跡),至今仍存在——這顯示了當時越南人求醫問藥的足跡。
春秋戰國時期,吳越爭霸。越國戰敗後,朱踐等越王淪為吳國的奴隸。相傳越王鞠堅曾為吳王夫差嘗過屎,辨過病,因此得了口臭。後來,範蠡聽說有蒓菜(俗稱“魚腥草”)產於越國苗山,吃蒓菜留下異味,讓國人亂吃——越醫文化的影子越來越清晰。
越人的求醫求藥活動最早在文獻中有明確記載,也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據《吳越春秋》記載,越王朱踐為了鼓舞士氣,曾對士兵們說:“如果壹個士兵病了,不能隨軍,我就給他吃藥。”可見當年嶽醫生的活動已經非常活躍和繁忙了。
秦漢以後王充(27-97)的《論衡聲》、魏伯陽(100-170)的《周易參同契》、葛洪(284-364)的《肘急方》、陶弘景(456-536)
粵醫真正立足並形成自己的品牌是在南宋初年。“靖康之恥”發生在靖康二年(1127)之後,都城汴梁(今河南開封市)等地相繼淪陷,被晉國統治。南宋建都臨安後,壹批汴梁太醫院的醫生先後越境到臨安、紹興。壹批宮廷秘方慢慢流傳到紹興民間,在紹興民間代代相傳。從此,皇家醫學的權威性和嚴謹性與紹興民間基層醫學的創新性和靈活性自然融合,越醫成為中國醫學文化的重要脈絡,生生不息,不斷創新。
錢氏婦科,壹位住在山陰縣石門的醫生,也叫石門婦科。據史書記載,在紹宮居住期間,後宮嬪妃染病,請錢婦科診治。錢氏婦科創制的“生化湯”是婦科常用藥。藥妝店配了壹個總官,病人不用看病,有需要可以隨時買——這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早的“非處方藥”。到目前為止,錢氏婦科已有20余代,包括《大壽秘笈》、《通靈之鑰》等。
369傷科起源於河南少林,自南宋以來已傳承數十代,在浙東北地區享有盛名。因為醫生二四七年坐在下坊廟(柯橋區七賢街夏喬村),三六九年去紹興市區(越城區福山街道龍山後街有診所),所以命名為三六九傷科。369傷科診療強調按摩,手法尚輕巧,藥物精辨,喜用草藥、生品、鮮品,獨具特色。目前,《下坊寺西室秘傳》(相傳為其先祖紀幼玉所撰)和《摔打大成功故事》(王軍林根據自身經歷編撰)已代代相傳。
“清明時節雨紛紛,行人倒在路上。對不起,醫生在哪裏?牧童指了指下面的橋。”——僅僅是改變唐代大詩人杜牧的《清明》壹詩中的數字,就在紹興贏得了幾代人的口碑。廣告效果和公關藝術令人信服。
宋代以後,紹興人(中國南方人)稱醫生為“行醫者”——雖然是官銜的由來,但也包含了人們對醫生的尊重和感激。
南宋以來,白果樹石眼科、車家弄喉科、草科、螺螄橋肩胛部、顧傷科、婦科、壽明齋眼科等。都是壹時成名,造福壹方。還有珍元堂大藥房、廣譽堂大藥房等著名的老字號藥店,也為越南的醫療文化增添了許多亮色。
目前,石門門檻的時遷婦科、“369”傷科、固始傷科均已被列入紹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得到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