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治療如下:
(壹)治療研究
1.五法辨證論治馬明根據自己中醫治療ITP的經驗,總結出五條辨證原則,具有壹定的指導意義。簡單介紹如下。[1]
(1)補氣補血法適用於脾氣較弱,沒有掌控權的人。癥狀為皮下尤其是下半身有瘀斑、斑點,顏色較淺,不痛不癢,或便血、尿血,月經量少,經期延長,伴有面色蒼白、乏力、氣短懶動,運動後心慌氣短,食少便溏;舌淡,舌胖有齒痕,苔薄白或厚;脈象微弱。藥用:黃芪、黨參、當歸、白術、蒲黃炭、山藥、茯苓、阿膠(化)、仙鶴草、陳皮、大棗。這種類型是慢性ITP最常見的綜合征,約占所有病例的1/3-2/5,尤其是病程越長,這種類型越多,可能與長期慢性失血繼發缺鐵性貧血有關。自覺癥狀往往在用藥後首先改善,各種出血現象的緩解早於血小板計數的恢復,但這類患者易疲勞後復發。
(2)滋陰降火法適用於陰虛火旺者,血絡受損者。癥狀為鼻衄、牙痛或肌肉痙攣,尤以上半身為甚,月經量多,色鮮紅,易使經期提前,並伴有五心煩、口渴、咽幹、面色潮紅、睡眠不好多夢、盜汗;舌邊,尖紅,薄黃而幹苔或皸裂脫落;脈弦細或細。藥用:生地、紫草、茜草、女貞子、旱蓮草、知母、黃柏、玄參。這種類型也是壹種常見的慢性ITP綜合征,在年輕成年人中更常見,尤其是年輕女性,壹些患者使用激素治療。服藥後血小板升高不穩定,波動較大,部分還受情誌因素影響。
(3)清熱涼血法適用於火熱暴戾,逼血沖任者。癥狀包括鼻子,牙齒,肌肉出血,鮮紅的顏色,甚至舌頭和嘴巴。
血泡,伴有出汗,喜歡冷飲,小便短而紅,大便幹燥,甚至易怒;舌質深紅或多刺,苔黃而幹;脈洪大或滑。藥用:水牛角、生地、生石膏、大黃、丹皮、大青葉、黃芩、白茅根。這種類型主要是急性ITP,多見於兒童。起病急,病情突發。治療後效果明顯,血小板計數恢復滿意。大部分不易復發,只有少數病例纏綿難愈。
(4)補益肝腎法適用於肝腎虧虛,精血虧損,鼻、齒、肌出血癥狀輕、重,病情較緩者。
伴有頭暈耳鳴、眼睛幹澀、腰膝酸軟、失眠健忘、性欲減退;舌紅,舌質薄,苔薄,白而少,或灰黑色或光滑無苔;脈沈或細。藥用:生熟地、山茱萸、枸杞、菟絲子、何首烏、淫羊藿、赤芍、白芍、阿膠、仙鶴草、藕節。這種類型多為老年ITP患者。雖然主要是肝腎陰虛,但也有腎陽虛。就是陰損影響陽,陽損影響陰,這樣陰陽兩虛。部分病例有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需要溫腎壯陽,填精填髓,刺激造血功能。因此,在臨床實踐中要遵循辨證論治的精神,把握好滋陰壯陽的尺度。
(5)ITP雖然沒有單純的血瘀型,但很多患者常有壹些血瘀,如皮下瘀斑、瘀斑、舌瘀斑或紫舌等。瘀血不僅是ITP出血的病理產物,而且瘀血的脈絡如果不循經,會使血液出血更嚴重,所以祛瘀就是止血。此外,單獨使用止血產品也有淤血滯留的缺點,淤血不利於血液化生。所以止血和活血的結合要貫穿整個ITP治療,做到血止不留瘀,祛瘀更有利於止血。當歸、牡丹皮、赤芍、丹參、雞血藤、川芎等。以及止血晶體如仙鶴草、茜草、阿膠、小薊、側柏葉、三七、藕節等。可以根據辨證合理組合,相輔相成。
總之,ITP的治療可以遵循張景嶽“活血化瘀,唯氣是火”的理論,以健脾益氣、補血止血、滋補肝腎、滋陰降火、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為主,輔以活血化瘀,以期增加血小板數量,使之強壯。
血小板功能,從而控制出血,緩解癥狀。中醫治療的特點是作用持久,療效鞏固,但不明顯。
毒副作用。但療程不宜過短,特別是對於血小板上升緩慢者,應堅持用藥,註意觀察和及時治療
調整處方。
2.分階段治療陳永輝臨床上將該病分為兩個階段,並根據每個階段的不同特點,單獨采用中藥治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①急性期血熱熾盛,宜清熱涼血止血。該病多發生於2 ~ 9歲兒童。發病前1 ~ 3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史,起病急,出血多。突出的表現是皮膚和黏膜上突然出現紫色斑點,鮮紅、致密,並伴有鼻出血。實驗室檢查除血小板減少外,抗血小板抗體明顯升高,骨髓巨核細胞數正常或增多。辨證屬於風熱疫毒入血,灼血絡,迫血沖。治療要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基本方:生地黃、牡丹皮、赤芍、青黛、紫草、仙鶴草、三七、知母、甘草。鼻衄加白茅根、大黃;牙痛者加梔子、藕節;尿血增薊;血便用地榆炭側柏葉。用藥後大部分患者能迅速控制出血癥狀,血小板計數恢復滿意,不易復發。②慢性期氣陰兩虛,宜益氣養陰止血。慢性期多為急性期不治療、不治療,或大量激素治療,導致氣陰兩虛,病程延長,反復不愈。臨床常見皮下紫斑,紫暗斑,伴有鼻出血,面色萎黃,厭食乏力,或手足灼熱,舌淡紅,苔少,脈細或少,實驗室檢查可見血小板低下,骨髓可見巨核細胞增多伴成熟障礙。辨證屬於氣陰兩虛,氣不吸血,血不循經滲入皮膚。治療要益氣養陰,止血。基本配方:黃芪、當歸、阿膠、龜板、鹿角膠、仙鶴草、三七、生地、丹皮、青黛、紫草、甘草。氣虛明顯者加太子參、白術、大棗;陰虛明顯者加鱉甲、熟地;鼻出血明顯者加白茅根、旱蓮草、茜草;對於長期有紫暗舌或瘀斑等瘀血癥狀者,可酌情加入丹參、赤芍等活血化瘀之品。[2]
3.益氣補腎活血法史玉敏等人采用益氣補腎活血法治療ITP 41患兒。結果治愈率和痊愈率達73.3%,總有效率達97.6%。基本方為生地黃、當歸、赤芍、茜草各9克,補骨脂、炙黃芪、菟絲子各65438±02克,雞血藤30克,大棗65438±05克,大黃6-9克(下)。32例治療前後檢測血小板聚集功能,32例用二磷酸腺苷(ADP)誘導,20例同時用腎上腺素誘導。此外,還測定了52名正常兒童的ADP誘導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其中39名也是腎上腺素誘導的正常對照組。結果顯示,患兒治療前血小板聚集率明顯低於正常對照組,治療後達到正常,治療前後有顯著性差異。[3]
4.益氣養血,滋補肝腎曹鳳成等以益氣養血,滋補肝腎為治則,用中藥治療小兒慢性itpl 4 4例。基本方為:黃芪20克,太子參、黨參65438±05克,熟地黃65438±02克,當歸、枸杞子、女貞子65438±02克,肉蓯蓉65438±00克,巴戟天、淫羊藿65438±00克,茜草9克,白芍9克,白術9克伴有繼發感染的低熱盜汗者,可重用黃芪、白芍、阿膠,還可加入連翹、牡丹皮、旱蓮草,滋陰養血,涼血止血,減少溫陽量。除1例仍按原方案(停藥6周後)服用潑尼松外,其余均采用中藥治療。
8例在療效顯現且病情相對穩定後,在上述基礎方的基礎上加服水丸,繼續鞏固治療。療程為1.5 ~ 21個月,平均5.9個月。按1986全國小兒血液病學術討論會標準,治愈8例,痊愈1例,好轉5例,痊愈率64.3%。8例治愈病例中有6例隨訪,停藥1年以上未發現復發。在臨床實踐中認識到,虛是慢性ITP整個病程的主要病機特點,整個方劑以補虛止血為主,即使在緩解期也是如此。[4]
5.活血化瘀法崔等人運用活血化瘀法治療。其中以活血化瘀中藥配合西藥治療為主56例,單純西藥治療44例。具體方法是:對照組每日服用潑尼松1 ~ 2 mg/kg,分三次口服。觀察組采用活血化瘀法:川芎5g,丹參Bge,赤芍Bge,雞血藤10g,益母草15g。山楂、麥芽、陳皮、白術和厚樸各10克;;出血較多者,加生地黃、牡丹皮各10g,加大薊15g(劑量為學齡前兒童劑量),每日1劑,水煎3次,4周為1療程。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52%。1個月後,兩組血小板和抗血小板抗體的變化有顯著性差異(P
6.滋陰降火徐榮富臨床運用滋陰降火法治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32例,其中藥用紫珠、墨旱蓮、生地黃各65438±05g,牡丹皮、人中柏、當歸各65438±00g,炙甘草4g。劑量為每日65,438+0次,早晚各65,438+0次。結果治愈15例,好轉14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