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受益匪淺。《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古典小說之壹,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壹部重要的文學名著。《三國演義》塑造了近200個人物,其中以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最為成功。《三國演義》重點描寫了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大統治集團之間的鬥爭。講述了從東漢末年到金朝統壹的壹系列故事。
其中,心胸狹窄的狄鹹、周瑜、魯肅、勇敢的張飛、正直的關羽、劉備等等,都是極其尷尬的。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拋開這些人物不談,最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是這本書裏描寫的英雄們。
先說關羽。這是我印象最深的人之壹。他不肯降曹入漢,帶燭抵丹,獨騎千裏,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後來華容道放了曹操。他忠於舊主,因戰敗向敵人投降,但壹得知舊主的消息,他就不知道萬裏有多遠了。我覺得打敗敵人後回來,不僅僅是忠誠,更是壹種難得的忠誠。《三國演義》中表現關羽的方法也很簡單:“丹鳳眼,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後來又加上“赤兔馬”,刮骨療毒不怕痛,斬顏良,殺文醜,幾乎成為天下無敵。
國家的統治需要忠臣,需要壹個能獻身至死的忠臣。這就是諸葛亮。諸葛亮通曉天文地理,能文能武,壹生足智多謀。他放火燒新野,借東風,借草船之箭,以三奇激勵周瑜,聰明地擺出八陣圖,詛咒王郎死罪,七擒孟獲,掀起空城計,用七星燈,以傀儡還司馬懿,壹招殺魏延,都是常人始料不及的。我原以為這種人應該看起來不凡,但書上的描述很簡單:他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黑絲巾,頭戴鶴。
說說曹操吧。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漢奸。他說劉備和他是同時代的英雄,讓劉備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然劉備只是個甕中之鱉。這讓我感受到了曹操的大度,這是周瑜做夢也沒想到的。周瑜眼裏只有諸葛亮,而不是罵罵咧咧,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天下就太平了。後來發現劉備不是壹般人,就想殺了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天下太平。目光短淺,心胸狹窄,非英雄。這也與曹操形成鮮明對比。
還有獨騎的趙子龍長阪坡救星,黃蓋被罰苦肉計,周瑜放火燒三江口等等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各有特點,有長有短。總的來說,看完這本書,我開了眼界,上面的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觸。他們值得學習。
短文1
壹部三國誌,轟轟烈烈,演繹了多少故事:奏忠演義顯春秋,鬥智鬥勇。真的可以說“大浪淘沙英雄”,成敗留待後人評說。壹個故事過去了。
我們不需要拿《三國演義》和史實做比較,說作者是以“尊劉抑曹”的觀點來鼓吹劉氏家族,貶低曹植。我們暫且拋開這些觀點,把《三國演義》當做壹本純粹的小說來讀,裏面的內容就足夠我們咀嚼了。
《三國演義》的作者羅本官,生活在元末明初的戰亂年代。因為他出生在元明清易代的年代,親身經歷了戰爭,了解和經歷了軍閥爭權奪利的殘酷。據史料記載,羅貫中曾親自參加農民起義軍張士誠的軍隊,並擔任軍師。他最初的部署很有用,深得部裏賞識,深得張士誠信任。後來,由於壹次意外,羅財拋棄了張,逃到三國生活。從這壹方面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麽《三國演義》中所有關於戰鬥的描寫都是出神入化,樸實無華,這似乎和羅貫中的經歷有關。從東漢黃巾起義、英雄崛起、中原之爭到《壹塊落石》,三國演義大壹統,不僅時間跨度長,而且人物形象多樣。作者的描寫各有不同,人物總是栩栩如生,栩栩如生,充分顯示了作者高超的整體駕馭能力。據說羅貫中的老婆很會講三國故事。每當她在茶館、酒莊講故事、演話劇、唱歌,總是座無虛席,觀眾站了四次。這可能對最終的三國誌有很大的幫助(壹部電視劇《羅貫中》濃縮了這些情節)。
《三國演義》是壹部規模宏大、結構嚴謹的經典,展現了壹幅廣闊的歷史畫卷。它描述了軍事、政治、經濟、歷史和文化。當然,作者的生活和我們現在不同,他對某些方面的描述可能會有偏差。但是,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去譴責古人。既然現在大部分人都認同世界上沒有超階級的東西,那羅貫中先生在當時的思想意識自然不可能達到今天的水平。另壹方面,我認為正是因為作者生活在這樣壹個特別動蕩的時代,他所描寫的景物和人情才如此富有古代的風味和古代的生活方式,才更接近那個歷史時代。感覺他仿佛真的回到了那個遙遠而古老的年代,仿佛聽著戰馬的嘶鳴和吶喊。這正是作者高明的用筆和巧妙的寫作技巧所達到的真實程度。現代人如果落筆,恐怕寫不出古人的風雅,寫不出真正的古人。
《三國演義》我看過很多遍,小時候也看過《三國演義》的漫畫書。大概是中學的時候看的豎版《三國演義》,是周先生校對並作序的。那是50年代版,我記得是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那次我看了很多遍。這次看的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十大古典白話小說”系列《三國演義》,看了很多遍。也許是水平的限制,每次瀏覽都是關註小說的情節,而不太關註其文學藝術價值。看完這個,我就寫幾句話作為自己思考的紀念品,更深層次的不敢說。畢竟我太無知了,談不上三國。不過四大古典名著中,我最喜歡的還是三國。
短文2
《三國演義》描寫三國興衰,經歷了黃巾起義、董卓起義、割據(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界鼎立、三界歸晉五個時期。
黃巾起義始於桃園。黃巾起義後,東漢政府反攻,劉備、曹操等英雄出現,東漢政權即將滅亡。
《董卓謀反》講述了董卓入京前後,從何進與十名臣子的爭鬥,到邵狄逃出北京,董卓被他救出的故事。董卓入京後,收買呂布,廢了邵棣,立了狄鹹,獨攬大權,實行暴政,迫使聯軍削董卓。雖然後來聯軍失敗,但董卓最終還是被呂布殺死。
董卓死後,中原諸侯群龍無首,為了擴大地盤,主要分為三個戰區,分別是北方的袁紹和公孫瓚,江東的孫策崛起,中原的曹操、劉備、呂布、袁術之間的戰爭。
之後我就不細說天下三分,天下歸金了。最重要的是談談我自己對三國演義的理解和看法。
《三國演義》裏,曹操是我的最愛。雖然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把他寫成奸雄,但他的軍事才能並沒有被抹殺。討伐西方的幾年間,他占據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於他。他是三個君主中最有才華的,魏也是三國中最強大的。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後來的晉國才得以入魏。
對人才的渴求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為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曹操打破了根據封建德行和弟弟們的級別來任用官員的標準,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用人政策。公元210年春,曹操在階初總結歷史經驗,認為自古以來的開國皇帝、中興之君,沒有壹個不是得人才與之共治天下的,而人才往往不出胡同。這絕不是機遇,而是當權者尋求和拜訪。有鑒於此,曹操指出,現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賢若渴的時刻。他希望身邊的人不要考慮出身,幫他尋找和推薦那些出身貧寒、被埋沒的人才。公元214年和217年,曹操兩次頒布求才令,反復強調其用人上的“任人唯賢”政策。他要求各級人事主管部門和地方官員在選拔人才時不要追求完美,即使有這樣那樣的缺點,只要他們是真正有才能的。經過壹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壹大批人才。壹時間,各地、各地區。謀士如雨。而對於有才能的人,曹忘記了過去。比如陳琳,原來是袁紹的部下,曾經為袁紹起草檄文,罵曹操祖上三代。袁紹失敗後,陳琳投奔曹操。曹操問他:“妳以前給袁紹寫過信,壹個人罵我。為什麽罵我祖宗三代?陳林連忙道。
曹操的成功,不僅是因為他才華出眾,善於招賢納士,更是因為他心胸開闊,胸懷寬廣。在赤壁慘敗後,曹操並沒有感到無助,而是笑著說“今日之北仍在我掌握之中”,三笑中表現出對挫折的樂觀態度。曹操也是壹個對文學很有興趣的人,他喜歡寫詩,即使戰爭迫在眉睫,他的興趣也不會改變。他的許多詩都是音樂。
短文3
中國四大古典小說之壹的《三國演義》是羅貫中選的壹部歷史小說。這部小說的內容多由北宋乃至明代的書法家編撰。經羅貫中整理編輯,成為蜚聲海內外的名著,原名《通俗三國演義》。
書的情節以沒落皇族劉備為主。故事講述了他在壹次偶然的機會遇到了關羽和張飛兩位英雄。因為誌同道合,三人在桃園結義,故事由此開始,並以接下來的90年吳的滅亡而告終。《借東風》《捉曹》等部分情節是家庭故事,可見這本書有多精彩,多真實。
我認為書中的人物是這部小說的靈魂。主人公劉、關、張三人在逐鹿中原、建立蜀國的過程中,充分展現了仁、忠、勇三種典型的英雄氣概。最著名的是《劉玄德與民渡河》、《大胡子壹人獨騎千裏》、《張翼德大鬧天宮》等情節,書中的諸葛亮成為智慧的代表。姜維也被刻畫成了忠孝智勇雙全的頂梁柱,壹代軍事家曹操從忠義大漢到罪大惡極的陰險宰相的心理變化也被刻畫得淋漓盡致。可見該書對人物描寫之精細,乃古代小說之首,確實是壹部奇書。
《三國演義》這本書,從宋代開始就有書藝人在用,但總是前後矛盾。但是我為什麽要說書畫家呢?其實書中有很多宋朝的影子。
《三國演義》中,關羽是大家最熟悉的壹個。關羽是書中最忠誠的人。但是到了近代,由於朝廷非常重視文人,任何文人都會追求忠君愛國的境界。“忠臣皆英雄”的道理,讓關羽與擁有鬼神智慧的諸葛亮並列。可見書中人物的地位是如何因為忠誠而明顯提升的。相對而言,奸臣曹操因“挾天子以令諸侯”而成為千古罪人
《三國演義》的文學價值毋庸置疑,但也並非完全沒有史料價值。只是史料價值不在三國時期,而是從宋朝到明朝。因為《三國演義》是壹部軼聞書,我們可以通過這本書了解當時的政局。像張飛這樣的英雄出現,主要是因為元朝漢人受壓迫,百姓渴望壹個敢作敢為的英雄帶頭。張飛從壹個溫文爾雅的書畫家變成了壹個咄咄逼人的書畫家。
其實這本書我也不知道看了多少遍,但每次重讀都有不同的味道,不同的感受。我覺得作為壹個中國人,我必須至少讀壹遍中國和四大名著,而四大名著中,紅樓夢的勾心鬥角太多,水滸傳的英雄情節太多。相比之下,《西遊記》和《三國演義》更適合青少年,但除了文學價值,《三國演義》更有助於我們了解宋元明時期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