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育不全、骶骨弧度直、肛門括約肌力量弱、哭鬧腹瀉的患兒常誘發脫垂,尤其是部分脫垂。成人也可由內痔頻繁脫垂誘發,尤其是直腸黏膜脫垂。女性發病率高於男性,是因為骨盆下口大,多次分娩,可使盆底筋膜和肌肉松弛。
該病的臨床癥狀是早期排便後粘膜從肛門脫出並能自行回縮;以後逐漸不能自己恢復,需要用手復位。我的肛門裏經常流出壹點粘液。排便後有下墜排便感,排便次數增多。咳嗽、打噴嚏、走路、長時間站立或稍微用力,都可以擺脫。去掉後可以感覺局部浮腫,也可以感覺腰骶部疼痛。弄掉的黏膜有黏液分泌,經常刺激會引起充血、水腫、糜爛、潰瘍。分泌物可混有血性粘液,刺激肛周皮膚,引起瘙癢。由於肛門括約肌松弛,很少發生嵌頓。壹旦發生嵌頓,患者感到局部劇痛,無法用手復位腫瘤。肛管脫離後,腫脹、充血、發紺、粘膜皺襞很快消失。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發生絞窄性壞死。無脫垂時,體格檢查可見肛口散在,手指檢查常發現肛門括約肌松弛,收縮力減弱。檢查時應排除直腸蒂息肉和內痔重度脫垂,可指導患者用力下蹲。肛管完全脫垂後,應再次進行檢查,確定部分脫垂和完全脫垂。臨床上根據脫垂程度分為三度:壹是直腸黏膜脫垂,二是直腸全層脫垂,三是直腸S型的結腸脫垂。
這種疾病的病因是:(1)直腸先天不足、發育不全、周圍軟組織缺失。和骶骨彎曲的支撐;(2)長期虛弱、營養不良或長期腹瀉、痢疾使坐骨直腸窩內的脂肪被吸收,直腸失去支撐;(3)氣血下降、老年人虛弱、產婦反復分娩、骨盆肌肉松弛、固定困難、膀胱結石、慢性咳嗽等持續增加腹壓的疾病,使直腸黏膜下層組織松弛,黏膜與肌肉層分離,導致脫肛;(5)內痔、肛管直腸息肉、肛管直腸腫瘤等疾病的分期常脫垂,導致肛門括約肌松弛,直腸黏膜向下牽引。也可見於內痔切除術後,損傷肛管皮膚,形成直腸黏膜外露脫垂。
該病的治療分為內服和外用藥物治療、針灸、註射和手術治療。內治以益氣舉固為主;外痔用中藥熏洗外敷收斂收斂;針灸能增強盆腔內部張力,支撐固定直腸;註射硬化劑可使直腸與周圍組織或直腸各層組織粘連固定,使直腸不再脫落;結紮術可以去除部分脫垂的黏膜,人為形成瘢痕,產生粘連固定和支撐。目前醫學上采用經腹直腸懸吊固定術,效果不穩定,操作復雜,復發20%左右;盆底重建手術操作復雜,並發癥多,療效不理想,目前應用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