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80歲老中醫單兆偉教授是治療脾虛濕盛型腸病的經驗方。

80歲老中醫單兆偉教授是治療脾虛濕盛型腸病的經驗方。

步雲健脾湯

[組成]太子參、炒白術、炒山藥、炒薏苡仁、茯苓、炒神曲、燉葛根、炙甘草。

【功效】益氣健脾,祛濕止瀉。

適應癥:炎癥性腸病屬於脾虛濕盛證。還可用於治療慢性結腸炎、腸易激綜合征、術後膽囊綜合征等屬於脾虛濕盛的疾病。

脾虛濕盛的炎癥性腸病也會有別於氣滯食積,長期還會出現熱轉陰、脾陽虛、腎陽虛等。所以辨證要全面,藥物要隨證靈活。

(1)對於消化不良,不思飲食,腸鳴腹痛,大便中有不消化的食物者,加燒山楂、炒芽菜、炒麥芽等。促進消化和食欲,健脾止瀉。

(2)若胃脘痞滿,惡心嘔吐,腸鳴泄瀉,食欲不振,舌苔黃膩,脈滑等寒熱,可用散結消脹和胃的半夏瀉心湯加減。

(3)脅肋疼痛,情誌不適而加重的腹瀉,肝郁脾虛者,可與疏肝健脾的痛瀉要方配伍。

(4)腸鳴腹痛,腸內急而重,用木香、黃連文火煎制,清濕熱,理氣止瀉;大便有粘液者,加馬齒莧、仙鶴草清腸濕熱;濕熱重、血腐肉爛、便血膿血者,可加鳳尾草、敗醬草、白頭翁、地榆、蒲公英等品。

(5)肛門氣虛、便秘等癥。,用黃芪,荷葉,升麻,和中益氣湯合起來的意思。

(6)若四肢不溫,畏寒喜溫,又有腹瀉等脾陽虛者,則加幹姜、桂枝,同溫補脾陽。

(7)腎陽虛弱者,如腰膝酸軟,四肢畏寒,五更泄瀉,補骨脂、附子、炮姜、五味子等。加入溫腎壯陽、澀腸止瀉;用於慢性腹瀉,石榴皮、訶子、罌粟殼等。可以加止瀉。罌粟殼的用量要輕,每劑5克,使用時間不要超過2周。

本方適用於脾虛濕盛所致的炎癥性腸病。脾胃虛弱,運化無力,飲食難消,濁不辨。因此可見消化不良、腸鳴、腹瀉、大便中有不消化的食物;濕困中焦,氣滯,所以噯氣,腹脹等。脾不健,氣血失生化源,身體失養,則表現為四肢無力,氣短懶動,形體消瘦,面色萎黃等。舌胖,邊有齒痕,舌淡,苔白膩,脈細或潮等。都是脾虛濕盛的表現。

處方中太子參、炒白術、炒山藥為君,益氣健脾,扶正固本。炒薏苡仁,雲苓,炒建曲為臣,燥濕,運脾,止瀉,使之補而不滯。《內經》說:“清底之氣,則生瀉。”將葛根燉至清濁。藥用炒品補氣健脾和胃,祛濕止瀉特別有效,使脾充盈,功能得以發揮,濕氣壹去,腹瀉自止。此方以名方沈淩白術散為基礎。全方只有8味,起到健脾和胃、祛濕止瀉的作用。

  • 上一篇:蘑菇醬番茄鍋——抗癌、助消化、抗衰老
  • 下一篇:惱人的口腔潰瘍(附個人經驗的幾種方法)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