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稱此病為螺旋耳瘡,古代文獻中還有其他叫法,如黃水瘡、蝕瘡、耳腐、浸瘡等。按病程分,有急性病和慢性病。急性期多為風熱濕浸,慢性期多為血虛風化幹燥所致。風熱濕邪侵耳:膿耳的膿液、汗液、淚液浸透,或與刺激性物質接觸,濕熱之邪積聚引發肝經之火,內外邪沿經絡侵襲,蒸灼耳廓皮膚。血虛風化燥:久病耗血傷耳竅得不到滋養,血虛導致風化燥,不能滋潤耳竅肌膚,導致耳癢纏綿。
這種疾病的治療根據其急性和慢性病程而不同。急性期多為風熱濕浸,治療以清熱利濕、祛風止癢為主。慢性期血虛導致風化幹燥,治法為養血熄風潤燥。
1.風熱濕邪證癥狀:耳部皮膚有癢、灼熱感,數日後出現水皰,破裂後流出黃色脂肪水,甚至可波及整個耳廓及其周圍皮膚。舌紅,苔黃膩,脈細。防蟻消風散由當歸10克、生地10克、防風10克、蟬蛻10克、知母12克、苦參6克、亞麻10克、荊芥10克組成。
清熱利濕、祛風止癢的功效。
用法:水煎服,每日壹劑。
處方中用荊芥、王不留行、防風、蟬蛻祛風止癢;蒼術、苦參、木通祛濕;石膏、知母清熱瀉火;生地黃、當歸涼血散血。全方組合,清熱利濕,祛風止癢。
據說這個方子是給風大的人用的。方格萆薢祛濕湯來自於所選對象的經驗收集,由萆薢10g、薏苡仁30g、黃柏10g、茯苓10g、牡丹皮10g、澤瀉10g組成。
清熱燥濕的功效。
用法:水煎服,每日壹劑。
處方中黃柏、萆薢、滑石、澤瀉、通草清熱利濕解毒;茯苓、薏苡仁除濕中和;牡丹皮清熱涼血。
根據註釋,此處方用於濕重者。
2.血虛導致風化燥證的癥狀:耳癢,纏綿難愈,可伴面色萎黃,食欲不振,乏力,舌淡,苔白,脈緩。檢查:外耳道、耳廓皮膚增厚、粗糙、結痂、皸裂。方毅地黃飲由生地20克、熟地20克、何首烏10克、當歸10克、丹皮10克、玄參10克、蒺藜10克、僵蠶65438+組成。
功效:養血熄風潤燥。
用法:水煎服,每日壹劑。
處方中熟地黃、當歸、何首烏養血;生地、丹皮、玄參、紅花涼血活血;蒺藜、僵蠶祛風;甘草調和各種藥物。全方以治血為主,但達到治風的目的。
根據話,加入蟬蛻、地膚子、苦參等。配方二①沈淩白術散②四物湯由炒扁豆30g、人參10g、白術10g、茯苓10g、陳皮10g、山藥15g、蓮子肉12g組成。
功效:健脾養血滋陰。
用法:水煎服,每日壹劑。
方傑沈淩白澍三健脾益氣,四物湯滋陰養血。
根據註釋,此方適用於脾虛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