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椎穴位於脊柱區,後正中線上,第七頸椎下棘突凹陷處。彎腰或俯臥撿點。
2.大椎穴選擇:
取穴時病人是低著頭坐著的。大椎穴位於後正中線上,頸部下端,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約與兩肩最高點相同(也可以低著頭坐著,手按在頸椎棘突最高點的下緣)。如果突出的骨頭不明顯,就讓病人活動頸部,不動的關節是第壹胸椎,大概是肩膀水平。
3.大椎穴功效:
益氣壯陽,大椎穴具有解表通陽,補虛安神,清熱解表,截虐止癇的作用。
肩井穴1。肩井穴位置:
肩井穴在肩膀上,乳房前部,大椎與肩峰連線的中點。
2.肩井點選擇方法:
肩井穴位於肩部,大椎穴與肩峰連線的中點。或者雙手合十,食指靠近脖子,中指到達的點就是穴位。
3.肩井穴的功效:
疏通水和液體。肩井穴具有疏通經絡、化痰開竅、祛風清熱、活絡消腫的作用。
天宗穴1。天宗穴位置:
天宗穴位於肩胛骨,岡下窩中央凹陷處,與第四胸椎平齊。屬於小腸經。
2.天宗穴的選取方法:
俯臥坐位或俯臥位,肩胛骨下緣與肩胛骨下角的平分線上,上中交點1/3處。或者肩胛骨下緣與肩胛骨下角成壹條直線,與第四胸椎棘突下間隙平齊,與膈、肩呈三角形。
3.天宗穴的作用:
天宗穴具有生陽、舒筋活絡、理氣消腫、行氣寬胸的作用。
掛鈴點1。掛鈴點位置:
掛鈴點位於人體小腿外側,外側腳踝尖端上方3英寸,腓骨前緣。
2.掛鈴點選擇方法:
坐直或躺下,在外側腳踝頂端上方3英寸處,在腓骨後緣和腓骨長肌腱和短肌腱之間的凹陷處取點。
3.掛鈴點的效果:
清熱行氣,掛鐘點有瀉膽火,清髓熱,祛風除濕,通經活絡,平肝熄風,疏肝益腎的作用。
昆侖點1。行中穴位置:
昆侖穴在足外側踝的後方,是外側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2.掛鈴點選擇方法:
昆侖穴位於踝部,在外側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坐或側躺時服用。
3.掛鈴點的效果:
散熱和氣化。昆侖穴具有祛風通絡、活血止痛、安神清熱、舒筋活絡的作用。
阿是穴等穴位壹般視病情而定,多位於病竈附近,也可遠離病竈,無固定位置和名稱。其取穴方法是以痛為穴,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痛為穴”
2落枕拔火罐管用嗎?落枕落枕多因睡眠時受寒生痰,導致頸部氣血凝滯,經絡不暢。拔罐可以祛濕散寒,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對緩解落枕現象有很好的效果,所以落枕拔罐是有用的。
3落枕拔罐法拔罐法拔罐法采用閃火法在大椎、肩井穴、吊鐘、局部壓痛點(阿是穴)上進行拔罐吸收;或通過抽氣的方法吸附在上述穴位上。
針刺拔罐法取大椎、守經、天宗、昆侖、阿是穴,局部常規消毒後,用毫針針刺,再局部拔罐。
阿是穴采用刺絡拔罐的方法選取。局部常規消毒後,用皮針紮至有輕微滲血,立即用閃火拔罐。
4落枕的自我治療1、冰敷熱敷:冰敷在8-72小時內進行,在舒適的位置用冰袋放置在疼痛的地方,每10-15分鐘敷壹次,每2小時壹次。
熱敷:72小時後開始使用熱敷。用熱毛巾圍在脖子上,每次20分鐘左右,連續做三次。
註意:無論是冰敷還是熱敷,都要避免在睡眠時使用,以免損傷皮膚。
2.自牽引和按摩肩胛提肌自牽引和斜方肌自牽引
牽引方法:以右側落枕為例,先取仰臥位,先將頭轉向左側,左手放在右腦上。不需要用力,只用手的重量向下壓,停留6-10秒,放松,重復6-8次,每天6-10次,逐漸過渡到坐姿。
以右側落枕為例。保持頭部靠近左肩,鼻子對準左膝,左手放在右耳上。不需要用力。可以用手的重量往下壓,停留6-10秒,放松,重復6-8次,每天6-10次,逐漸過渡到坐位。
3.頸部因怕痛而自主向各個方向運動,長時間保持無痛的頭位姿勢,不利於癥狀的恢復。可以在床上和仰臥位慢慢向各個方向移動頭部,逐漸過渡到坐位,包括低頭-後仰,左右旋轉,交替將耳朵貼近肩膀,交替收縮下巴。
Ps:在無痛範圍內進行,自主牽拉肌肉,有助於緩解癥狀,減少炎癥。
4.合理使用頸托可以緩解落枕帶來的不適,但長期使用頸托會導致頸部肌肉的功能變弱。
壹個合適的枕頭應該提供適當的支撐,適度的硬度和適當的高度。仰臥位額頭與下巴同高,側臥位頸部與床面之間的高度為適宜高度。
正確的坐姿應該是:肩膀要平,不要聳肩,頭要直視前方,下巴不要向前伸(下巴可以縮至最大,然後稍微放松)。
坐了半個小時後,應該起來做做頸肩運動。
堅持每天進行頸肩運動訓練,天氣炎熱時避免冷空氣直接吹向頸部,以免再次受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