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表現:咳嗽低弱,氣短,言語無力,自汗怕風,咽喉不利,口面紅,舌紅,脈弱。
基礎治療:養肺止咳平喘。
基礎方:生脈散。
太子參9克、麥冬9克、五味子6克、北沙參9克、杏仁9克、川貝9克、百部9克、紫菀9克、土貝母15克。
隨癥加減:咳嗽痰少,咽幹口燥,加知母、天花粉、玉竹各9g;下午潮熱、顴骨紅、手腳熱者,加柴胡9克、地骨皮9克、胡黃連6克;對於怕風寒、咳痰稀者,去麥冬、北沙參,加黃芪15g、桂枝9g、白芍9g、甘草9g;食少便溏、氣虛乏力者,去麥冬、北沙參,加黃芪9g、黨參9g、白術9g、茯苓9g。
(2)脾虛
臨床表現:咳嗽、氣短、咯痰稀、畏風、乏力、氣短、便溏墜腹、苔薄、舌白、肥嫩、脈弱。
基礎治療:健脾化痰,止咳平喘。
基礎方:六君子湯。
黨參9g、白術9g、茯苓9g、陳皮9g、姜半夏9g、肉桂3g、赭石15g、旋覆花9g、五味子6g、生姜3片、甘草6g。
隨癥加減,大便溏寒,四肢冰涼者,加附子9g,補骨脂9g,幹姜6g;胸悶脹滿者,加木香9g、砂仁3g、厚樸9g、肉豆蔻12g;面色晦暗,頭暈目眩者,加當歸9g,白芍9g。
(3)腎虛
臨床表現:咳嗽、喘息時間延長,呼吸時長時短,移動時喘息更厲害。身體消瘦乏力,氣不能續,汗出,四肢發冷發青,甚至四肢浮腫,小便不利,心悸焦慮,舌質嫩,苔薄白,脈沈數。
基礎治療:補腎納氣。
基礎方:金匱腎氣丸。
附子6克,肉桂3克,熟地黃12 ~ 15克,山藥12克,山茱萸9克,牡丹皮9克,茯苓9克,澤瀉9克,五味子6克。
根據癥狀加減:對於氣短、興趣減退、氣短者,加人參6g、補骨脂9g、核桃仁9g、蛤蚧尾壹對;去除熟地黃、牡丹皮,陽虛心悸、咳喘、四肢浮腫者加白術9g、白芍9g、生姜3片;腎陰不足、咽幹、腰赤者,去附子、肉桂、知母9g、黃柏9g、麥冬9g;虛則氣短,尤為嚴重。小便失禁,冷汗,心悸者,加人參9g,龍骨(煆)30g,赭石15g,紫應時15g,黑錫(炒)6g。